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贵在求真,真实的材料来自眼睛的“摄像”,耳朵的“录音”,双手、鼻子的“复印”,心灵的“感悟”。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以学定教 习作观
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出现“偏、抄、套”和“假、大、空”的怪圈,造成学生面对作文只会“克隆”,而不会真情倾吐。
作文的“真”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广阔的、繁杂的、充满生气、蕴藏矛盾、不断变幻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谁就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教师虽然常在指导中强调留心观察,细致体会,但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怎么做才叫做细致观察与体验呢?不少同学,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作文过程之中,总是喜欢运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伽利略、董存瑞、罗盛教、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应该说,使用这些材料,从原则上讲是没有什么错误的,问题是“篇篇用、处处用、时时用、事事用”的话就“有失偏颇”了。如果检查缘由的话,应该是同学们平时“不看书报、不看影视、不听广播”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撰写中考作文的时候,就应该“紧跟时代、联系社会”,去发现“更新更高更好”的当代美例,让它在中考文章的表达上,彰显出当今的时代风采。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去搜集历届及2011年的“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和“上海十大感动人物”的精彩资料,对他们进行分类之后,在有关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将其恰当地展示出来。这是因为,这些“人与事”,将会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表现力”,人们也就更喜欢批阅你所写的作品。教师抛给学生一个果子,果子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只有走进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告诉他们怎样和生活亲密握手。
一、用眼睛“摄像”
对一件事物的观察,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的眼睛是最灵敏的高科技摄像机,它可以看到最具细节的地方,每个“摄像机”摄取的角度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因此,多角度地去看,真实记录,纤维毕露,而不是大而略之,如去看一枝海棠花,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引导学生看更多不易看到的地方: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鼓励学生努力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给海棠花摄像的:不远处的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走上前去,有的海棠花开心地笑着,露出了粉红的“小酒窝”;有的海棠花“羞羞答答”地看着我,好像在对我说:“你看我美吗?”前来观赏的人们络绎不绝,纷纷和它们一起合影。他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海棠花人的生命,既能让读者品味出语言美,又能让读者感觉出一种可爱。下面这篇《种苞米》也是用眼睛“摄像”的:“谷雨已过,立夏将临,正是种苞米的好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苞米了。爷爷精通农事,是我们家种田打头领墒的。太阳刚在东山尖露头,爷爷就领着家里人去种苞米了。你瞧,爷爷弓腰挖埯,手中的锄头像公鸡啄食似的上下不停地举动着,随着沙沙的声响,爷爷脚下平整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深浅一致、远近相同的苞米坑。施肥的劳动量大,一筐肥足有六七十斤,干起来很累人的,自然叔叔来做最相宜。叔叔勤快,肯卖力。这时,他紧跟着爷爷的背后,用箩筐施肥。他先把箩筐托在大腿上,再用手把着箩筐,蹒跚地走到爷爷挖好的坑前,将箩筐上下有节奏地抖动起来,肥料均匀地撒在了苞米坑里,为将要生长的苞米种子准备好了干粮。妈妈在叔叔后面点种,如数家珍一般。她左臂挽着种蓝,用右手仔细地点种。她飞快地从篮子里抓出种子,点进湿润的地里,动作娴熟而又轻快。妈妈笑盈盈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劳动的愉快,寄托着丰收的希望。姑姑用锄头小心地将爷爷挖出来的一小堆一小堆新土扒拉进坑里,轻轻地推平,那动作就像绣花一样。”这段文字,作者就是将“种苞米”的过程加以分解,分别定格到每一个人的动作神态,使得简单的“种苞米”变得生动起来。
二、用耳朵“录音”
现如今是网络时代,网上有了“声音的博物馆”,用声音来还原生活的面貌,记录风景。只是许多教师忽略了“听取素材”的指导,如写两个人争吵的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说的话应该是不同的,可是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这种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学会倾听,如布置有创意的练笔活动,根据声音去想象一篇作文。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静听庄稼拔节,花儿开花,小鸟谈天,等等,这时学生才会发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林斤澜在《春风》一文中是这样写北国之风的: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那一系列的拟声词中,读者会感觉出北国之风的猛烈,看看《红楼梦》中这段文字: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上为入,下为肉)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这段描写,就像多媒体播放的声音一样,逐一展现出多个人物中某一个人的形象,使该人物得到恰当的表现,从而使读者印象非常深刻。
三、用双手、鼻子“复印”
除了看和听,摸和闻也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用双手、鼻子“复印”,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阳光的味道。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感悟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让学生跟春姑娘“起舞”;同小鸟弟弟说话“谈心”;和柳树爷爷“拉家常”;到月宫中的嫦娥姐姐家“做客”……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尽情游戏。我非常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例如:让学生参与出板报、办展览、编手抄报、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故事会比赛、写字比赛、绘画比赛、小制作比赛、文体表演活动、猜字游戏活动、读书活动……学生把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物或人物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学生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感受生活之味,为习作积累素材。看看朱自清的《春》吧:“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散文家用“抚摸”、“混”独特地再现了春风的柔暖、春花的醇香。
四、用心灵“感悟”
“无论外界的事物或是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悟到的写下来,这正是记叙文的任务”(叶圣陶)。当那么多的生活感受在学生心里沉淀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悟的感受就是灵感的升华,是精粹的沉淀。让课堂安静下来,再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清理哪些是自己要用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然后把要用的素材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在这里老师是帮助者,默默倾听,深切注视,让学生说出最有个性的言语。有一位学生在《秋之韵》中这样写道:这树依然是春天的这些树,不同的是:这些树上的叶子染着的秋色,有的绿里泛黄,有的黄中露红,有的红里带橙,有的橙中透紫。叶的形状也是各式各样的,都被九月剪裁得特别精巧,特别奇妙。我静静地看着,想着,红橙黄绿在每一张叶片上那么和谐地点缀着,在霞光的辉映中又仿佛都在变幻着。蓦地,我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摘一片,可当我的手刚刚触摸到那叶,又迅速缩回来了。我突然觉得,这树与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摘下叶片,树能不心痛吗?用花的颜色明示秋的颜色,在万物凋零之中感觉出了生命的伟大,这样的描写有谁不会产生通感呢!下面是学生仿写的一段题为“我多想有一片自由天地”的文字:一张51分的数学试卷。一张53分的化学试卷。监考老师严峻的脸。又是可恶的一元二次方程,把人吓死了。电视节目《京都记事》,父亲不让看。闷热的夜让人烦躁,蚊子在灯下乱飞,啪!多疲劳啊!硫酸铜分子式,氧分子有两个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只有一个脑子,却要记这么多的文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寒窗苦用功,一次考试定龙虫。《大泽龙蛇》。龙乎虫乎?非龙则虫!砰!窗子被风吹开,草稿纸就像那银色的蝴蝶满屋乱飞,我要是一只蝴蝶该有多好?这段文字反映的是朝气蓬勃的少年被应试教育折磨得精神失常,思路不畅而灵气全无的状况。而这个效果,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写照。这样真诚流露的文字才最打动人心。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以学定教 习作观
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出现“偏、抄、套”和“假、大、空”的怪圈,造成学生面对作文只会“克隆”,而不会真情倾吐。
作文的“真”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广阔的、繁杂的、充满生气、蕴藏矛盾、不断变幻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谁就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教师虽然常在指导中强调留心观察,细致体会,但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怎么做才叫做细致观察与体验呢?不少同学,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作文过程之中,总是喜欢运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伽利略、董存瑞、罗盛教、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应该说,使用这些材料,从原则上讲是没有什么错误的,问题是“篇篇用、处处用、时时用、事事用”的话就“有失偏颇”了。如果检查缘由的话,应该是同学们平时“不看书报、不看影视、不听广播”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撰写中考作文的时候,就应该“紧跟时代、联系社会”,去发现“更新更高更好”的当代美例,让它在中考文章的表达上,彰显出当今的时代风采。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去搜集历届及2011年的“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和“上海十大感动人物”的精彩资料,对他们进行分类之后,在有关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将其恰当地展示出来。这是因为,这些“人与事”,将会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表现力”,人们也就更喜欢批阅你所写的作品。教师抛给学生一个果子,果子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只有走进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告诉他们怎样和生活亲密握手。
一、用眼睛“摄像”
对一件事物的观察,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的眼睛是最灵敏的高科技摄像机,它可以看到最具细节的地方,每个“摄像机”摄取的角度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因此,多角度地去看,真实记录,纤维毕露,而不是大而略之,如去看一枝海棠花,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引导学生看更多不易看到的地方: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鼓励学生努力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给海棠花摄像的:不远处的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走上前去,有的海棠花开心地笑着,露出了粉红的“小酒窝”;有的海棠花“羞羞答答”地看着我,好像在对我说:“你看我美吗?”前来观赏的人们络绎不绝,纷纷和它们一起合影。他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海棠花人的生命,既能让读者品味出语言美,又能让读者感觉出一种可爱。下面这篇《种苞米》也是用眼睛“摄像”的:“谷雨已过,立夏将临,正是种苞米的好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苞米了。爷爷精通农事,是我们家种田打头领墒的。太阳刚在东山尖露头,爷爷就领着家里人去种苞米了。你瞧,爷爷弓腰挖埯,手中的锄头像公鸡啄食似的上下不停地举动着,随着沙沙的声响,爷爷脚下平整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深浅一致、远近相同的苞米坑。施肥的劳动量大,一筐肥足有六七十斤,干起来很累人的,自然叔叔来做最相宜。叔叔勤快,肯卖力。这时,他紧跟着爷爷的背后,用箩筐施肥。他先把箩筐托在大腿上,再用手把着箩筐,蹒跚地走到爷爷挖好的坑前,将箩筐上下有节奏地抖动起来,肥料均匀地撒在了苞米坑里,为将要生长的苞米种子准备好了干粮。妈妈在叔叔后面点种,如数家珍一般。她左臂挽着种蓝,用右手仔细地点种。她飞快地从篮子里抓出种子,点进湿润的地里,动作娴熟而又轻快。妈妈笑盈盈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劳动的愉快,寄托着丰收的希望。姑姑用锄头小心地将爷爷挖出来的一小堆一小堆新土扒拉进坑里,轻轻地推平,那动作就像绣花一样。”这段文字,作者就是将“种苞米”的过程加以分解,分别定格到每一个人的动作神态,使得简单的“种苞米”变得生动起来。
二、用耳朵“录音”
现如今是网络时代,网上有了“声音的博物馆”,用声音来还原生活的面貌,记录风景。只是许多教师忽略了“听取素材”的指导,如写两个人争吵的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说的话应该是不同的,可是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这种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学会倾听,如布置有创意的练笔活动,根据声音去想象一篇作文。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静听庄稼拔节,花儿开花,小鸟谈天,等等,这时学生才会发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林斤澜在《春风》一文中是这样写北国之风的: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那一系列的拟声词中,读者会感觉出北国之风的猛烈,看看《红楼梦》中这段文字: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上为入,下为肉)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这段描写,就像多媒体播放的声音一样,逐一展现出多个人物中某一个人的形象,使该人物得到恰当的表现,从而使读者印象非常深刻。
三、用双手、鼻子“复印”
除了看和听,摸和闻也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用双手、鼻子“复印”,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阳光的味道。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感悟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让学生跟春姑娘“起舞”;同小鸟弟弟说话“谈心”;和柳树爷爷“拉家常”;到月宫中的嫦娥姐姐家“做客”……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尽情游戏。我非常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例如:让学生参与出板报、办展览、编手抄报、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故事会比赛、写字比赛、绘画比赛、小制作比赛、文体表演活动、猜字游戏活动、读书活动……学生把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物或人物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学生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感受生活之味,为习作积累素材。看看朱自清的《春》吧:“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散文家用“抚摸”、“混”独特地再现了春风的柔暖、春花的醇香。
四、用心灵“感悟”
“无论外界的事物或是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悟到的写下来,这正是记叙文的任务”(叶圣陶)。当那么多的生活感受在学生心里沉淀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悟的感受就是灵感的升华,是精粹的沉淀。让课堂安静下来,再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清理哪些是自己要用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然后把要用的素材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在这里老师是帮助者,默默倾听,深切注视,让学生说出最有个性的言语。有一位学生在《秋之韵》中这样写道:这树依然是春天的这些树,不同的是:这些树上的叶子染着的秋色,有的绿里泛黄,有的黄中露红,有的红里带橙,有的橙中透紫。叶的形状也是各式各样的,都被九月剪裁得特别精巧,特别奇妙。我静静地看着,想着,红橙黄绿在每一张叶片上那么和谐地点缀着,在霞光的辉映中又仿佛都在变幻着。蓦地,我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摘一片,可当我的手刚刚触摸到那叶,又迅速缩回来了。我突然觉得,这树与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摘下叶片,树能不心痛吗?用花的颜色明示秋的颜色,在万物凋零之中感觉出了生命的伟大,这样的描写有谁不会产生通感呢!下面是学生仿写的一段题为“我多想有一片自由天地”的文字:一张51分的数学试卷。一张53分的化学试卷。监考老师严峻的脸。又是可恶的一元二次方程,把人吓死了。电视节目《京都记事》,父亲不让看。闷热的夜让人烦躁,蚊子在灯下乱飞,啪!多疲劳啊!硫酸铜分子式,氧分子有两个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只有一个脑子,却要记这么多的文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寒窗苦用功,一次考试定龙虫。《大泽龙蛇》。龙乎虫乎?非龙则虫!砰!窗子被风吹开,草稿纸就像那银色的蝴蝶满屋乱飞,我要是一只蝴蝶该有多好?这段文字反映的是朝气蓬勃的少年被应试教育折磨得精神失常,思路不畅而灵气全无的状况。而这个效果,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写照。这样真诚流露的文字才最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