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又是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所谓德育,即“教育者按着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钻研教材,巧妙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选用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文章,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辅以时代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科学教法,点滴渗透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形成阶段,极容易受大人的语言行为及外界的影响,可接受强并且伴随着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材中许多榜样人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重点采用榜样示范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提起榜样,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当然是那句“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就曾题词过“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定于每年的3月5日为“雷锋纪念日”。所以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借助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查阅雷锋叔叔的资料,让学生首先对雷锋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这首小诗做好准备。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之前查阅的资料及听说的故事在班级中分享、展开交流,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小雷锋,从而达到学生自己也能在生活中热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狼来了》这一篇课文时,笔者将通过这篇课文中放羊的孩子一共喊过几次“狼来了”?狼真的来了吗?山下的人听见喊声后是怎么做的?狼真的来了时,为什么山下的人却不去救那个放羊的小孩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懂了哪些道理?一系列问题的发问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使学生明白说谎骗人是不对的,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揭示“骗人必将害自己”的道理。由非榜样人物的示范,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正如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教育要求的差距,激起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要求与愿望。
三、情境朗读,熏陶渗透
朗讀活动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文字与心灵的叩击,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就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景假设到自己的生活中,再慢慢的通过情境去感受去朗读去体会这几个段落:第三段地震发生后父亲一开始的表现,“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第十二段父亲坚持要挖出自己的儿子时的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第十六段儿子对父亲说的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还有二十三段儿子对父亲说的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学生通过这几个段落的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切感受父爱的伟大,为文中的父子之爱的伟大而感动,并且由此而引发学生自己对父母感激之情,从而孝敬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它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经常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所谓德育,即“教育者按着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钻研教材,巧妙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选用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文章,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辅以时代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科学教法,点滴渗透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形成阶段,极容易受大人的语言行为及外界的影响,可接受强并且伴随着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材中许多榜样人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重点采用榜样示范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提起榜样,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当然是那句“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就曾题词过“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定于每年的3月5日为“雷锋纪念日”。所以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借助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查阅雷锋叔叔的资料,让学生首先对雷锋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这首小诗做好准备。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之前查阅的资料及听说的故事在班级中分享、展开交流,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小雷锋,从而达到学生自己也能在生活中热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狼来了》这一篇课文时,笔者将通过这篇课文中放羊的孩子一共喊过几次“狼来了”?狼真的来了吗?山下的人听见喊声后是怎么做的?狼真的来了时,为什么山下的人却不去救那个放羊的小孩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懂了哪些道理?一系列问题的发问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使学生明白说谎骗人是不对的,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揭示“骗人必将害自己”的道理。由非榜样人物的示范,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正如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教育要求的差距,激起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要求与愿望。
三、情境朗读,熏陶渗透
朗讀活动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文字与心灵的叩击,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就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景假设到自己的生活中,再慢慢的通过情境去感受去朗读去体会这几个段落:第三段地震发生后父亲一开始的表现,“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第十二段父亲坚持要挖出自己的儿子时的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第十六段儿子对父亲说的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还有二十三段儿子对父亲说的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学生通过这几个段落的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切感受父爱的伟大,为文中的父子之爱的伟大而感动,并且由此而引发学生自己对父母感激之情,从而孝敬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它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经常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是难以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