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湖南省第二届中学生主题班会竞赛活动在张家界市举行。会场上,600多个生命相遇,气氛热烈而又和谐。本次大赛,既是一次德育工作者的风采展示,又是一次直抵学生心灵的精神之旅,更是一次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行动研究。作为大赛的评委之一,全程观摩下来,笔者可谓感受良多,思考不少。
一、参赛班会呈现的主要特点
任何竞赛都是一种引领,班会竞赛亦然。虽然参赛课都是“做”出来的,且必然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但如此“做课”,往往“做”出了我们探讨的样板。因此,归纳“样板”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笔者认为,此次参赛班会课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主题鲜明。本次参赛的14堂班会课,堂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等。活动中,同学们都是围绕这些主题或唱或演,或思或议,因而重点突出,效果良好。
第二,贴近实际。从主题的确定,到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多数参赛课都能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所以活动中,学生大多激情参与,有话可说,且能畅所欲言。
第三,推进有序。班会设计符合学生生活逻辑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强,并能逐步推进,显得有序、自然、流畅,让人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实效性。
第四,触及心灵。本次大赛中,几乎每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或高潮。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活动触及到学生心灵的深处。例如,“Hold住幸福”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染全场;“向幸福出发”班会上,某学生朗读父亲的来信,接着其父现身课堂,父子拥抱,感人至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这些特点,为我们平时召开班会提供了一个基本而又清晰的思路。
二、本次大赛引发的思考
本次大赛带给我们一些兴奋,同时,它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那么,中学生的主题班会到底应该怎样开才能“更上一层楼”?笔者结合大赛课例,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在目标达成上,班会应做到既能深化认知,更能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如“幸福”“宽容”“感恩”等,学生虽然并不陌生,但一般都识之甚浅。因此,班会应围绕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同时走进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播种善良、爱恋与希望。
例如,长沙市曹老师执教的“Hold住幸福”这堂课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互助)、珍惜幸福(游戏)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湘潭市余老师执教的“向幸福出发”这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心态才是关键,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因此,从主题的确定,到情境的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使课堂上呈现出:回首往事时的深度反思,发言交流时的争先恐后,情到深处时的泣不成声,憧憬未来时的豪言壮语,等等。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班会应重视学生个体的幸福生成和班集体的文化建设。
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良好的道德,即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所以,班会课上,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培养学生的道德,便是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同时,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这里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
例如,益阳市彭老师执教的“放飞理想”这堂课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又有利于创建富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三,在内容选择上,班会应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三者缺一不可。
大赛中,有一堂班会课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中所涉及的案例有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整堂课中,学生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因而无法达成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
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的确定、素材的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着眼于学生品性的培养,因为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并归于现实;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应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大赛中有一堂涉及到中学生生日聚会且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德成于行,学生的品性是否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当前,中学生的生日聚会相当普遍,其实是很有必要引导的。此外,有些专业性太强(如“食品安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如“消费”)的内容不宜作为班会的主题。
第四,在方法运用上,班会应重视主体对于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毫无疑问,班会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所以,应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班会课中,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从而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
例如,常德市刘老师执教的“拥抱亲情,感恩父母”一课就做得非常好。这堂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一碗面,两句话》《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本次大赛中只有少数几堂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多数课堂上,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其实,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新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在活动设计上,班会应坚持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本次大赛上,有一堂高中班会选择“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就显得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中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都是古代成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上,学生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
从活动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也有教师主持。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应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其实就是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采用何种形式,一是看内容的需要,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本次大赛有一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其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课堂上实际表演时则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生为本,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经过精心的设计,让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性,对于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对于异质事物的宽容度,对于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对于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自制力等,从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灵和人性,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科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一、参赛班会呈现的主要特点
任何竞赛都是一种引领,班会竞赛亦然。虽然参赛课都是“做”出来的,且必然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但如此“做课”,往往“做”出了我们探讨的样板。因此,归纳“样板”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笔者认为,此次参赛班会课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主题鲜明。本次参赛的14堂班会课,堂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等。活动中,同学们都是围绕这些主题或唱或演,或思或议,因而重点突出,效果良好。
第二,贴近实际。从主题的确定,到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多数参赛课都能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所以活动中,学生大多激情参与,有话可说,且能畅所欲言。
第三,推进有序。班会设计符合学生生活逻辑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强,并能逐步推进,显得有序、自然、流畅,让人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实效性。
第四,触及心灵。本次大赛中,几乎每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或高潮。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活动触及到学生心灵的深处。例如,“Hold住幸福”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染全场;“向幸福出发”班会上,某学生朗读父亲的来信,接着其父现身课堂,父子拥抱,感人至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这些特点,为我们平时召开班会提供了一个基本而又清晰的思路。
二、本次大赛引发的思考
本次大赛带给我们一些兴奋,同时,它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那么,中学生的主题班会到底应该怎样开才能“更上一层楼”?笔者结合大赛课例,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在目标达成上,班会应做到既能深化认知,更能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如“幸福”“宽容”“感恩”等,学生虽然并不陌生,但一般都识之甚浅。因此,班会应围绕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同时走进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播种善良、爱恋与希望。
例如,长沙市曹老师执教的“Hold住幸福”这堂课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互助)、珍惜幸福(游戏)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湘潭市余老师执教的“向幸福出发”这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心态才是关键,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因此,从主题的确定,到情境的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使课堂上呈现出:回首往事时的深度反思,发言交流时的争先恐后,情到深处时的泣不成声,憧憬未来时的豪言壮语,等等。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班会应重视学生个体的幸福生成和班集体的文化建设。
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良好的道德,即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所以,班会课上,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培养学生的道德,便是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同时,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这里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
例如,益阳市彭老师执教的“放飞理想”这堂课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又有利于创建富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三,在内容选择上,班会应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三者缺一不可。
大赛中,有一堂班会课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中所涉及的案例有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整堂课中,学生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因而无法达成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
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的确定、素材的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着眼于学生品性的培养,因为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并归于现实;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应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大赛中有一堂涉及到中学生生日聚会且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德成于行,学生的品性是否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当前,中学生的生日聚会相当普遍,其实是很有必要引导的。此外,有些专业性太强(如“食品安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如“消费”)的内容不宜作为班会的主题。
第四,在方法运用上,班会应重视主体对于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毫无疑问,班会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所以,应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班会课中,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从而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
例如,常德市刘老师执教的“拥抱亲情,感恩父母”一课就做得非常好。这堂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一碗面,两句话》《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本次大赛中只有少数几堂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多数课堂上,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其实,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新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在活动设计上,班会应坚持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本次大赛上,有一堂高中班会选择“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就显得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中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都是古代成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上,学生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
从活动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也有教师主持。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应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其实就是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采用何种形式,一是看内容的需要,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本次大赛有一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其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课堂上实际表演时则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生为本,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经过精心的设计,让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性,对于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对于异质事物的宽容度,对于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对于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自制力等,从而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灵和人性,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科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