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U—我和你—崔岫闻苏州美术馆个展”是艺术家崔岫闻2012—2013年全新作品,展览的装置结构为 U型,VIDEO内容的主要元素是I, 所以就用了一个视觉思维的方式,完成了IU的中文意思——我和你,而我和你也非常符合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将艺术和大家联系到一起,我和你不仅仅是个体的我和你,它有无限的可能,“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一切皆有可能,艺术的令人着迷之处就是始终给你一些提示但绝不会给你确定的答案,因为答案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崔岫闻苏州展览的前夕,我们去她的工作室看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她的新作有怎样大的变化,但是通过这几年对她的了解,我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比起以前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那天我们去到她的工作室已经是晚上了,她当然和她的工作团队像打鸡血似的战斗着,有时候她身上的那种强硬的确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她不怒自威,即便她很温和地看着你还是会让敏感而松懈的人感觉到紧张,因为她一贯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是谈到艺术领域,太较真也太认真。
我觉得她骨子里面相当的男性化,虽然她长得比大多数女性漂亮,因为内里她太像一个战士了,我知道她对男性的看法,她看他们就像是面对她自己。
那个晚上,她在工作室的楼上给我们画出展览的草图:美术馆的格局,每个装置作品的位置,观看者的人流走向……彼时她画着淡妆,并未因为将近三个月的熬夜而显得疲惫,眼睛中的光芒特别振奋人心,这让我想到多年之前第一次和她长谈,对她的印象是——化好妆进入工作室画画的女画家。现在她早已经不画油画了,而所谓化妆已然成为习惯,她化妆的过程特别简单,刷刷几下,眉宇间的凛冽就出来了,她愿意每天这么光亮地做事情,这样表情也随之散发出光芒。
随后我看到那个让我觉得很惊讶的作品,那是一个video作品,一个白色的点,以特定的速度由远及近地向屏幕中间撞来,直到整片屏幕是刺目的白色,它再往回收去,直到变为满目的黑暗。
这幅作品的时长没有多长,但给人的感受却是漫长地等待,完毕后又有些许失落,当人凝视那个圆点的时候,会造成类似于胃部痉挛的那种生理反映,“一沙一世界”?那是一个地球?那是一个人?那我和你的距离?好像是把这个话题给说薄了。
也有一个“U”型的装置作品,一个黑暗的“U”型通道,指墙壁上有一条极细的光线,人沿着这条光线行走,那是在极度压抑下的一点希望吧。这一次,这个作品,直指人心。
有那么一刻,她之前的一系列作品也一起涌上我的脑海中,这种变化不禁让我想到我曾经在东直门地铁站上看到的一则广告,不记得要讲什么,只记得画了一系列图画:开始是猩猩,后来猩猩开始直立行走,后来开始进化成人,再后来开始坐在椅子上使用电脑。
之前崔岫闻的油画、洗手间系列、红领巾系列,都像是一个艺术家最直接、最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阶段,用的是浓烈的颜色,符号是具象而直接的,而以后的一系列作品,渐渐去掉了色彩的浓重,从《真空妙有》开始渐渐是黑色和白色,形象也越来越抽象了,并且更懂得使用工具,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觉悟,艺术家也不例外,艺术只是生命觉悟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系列在人和宇宙的关系中,重点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若把时间从某一个点切开,把时间展开,既成为一条线,也既进入了空间的概念,而在宇宙中物质之间的关系形态既是不确定的关系形态,当时间和空间在特定条件下同时作用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奇妙、特殊的、超乎常规经验判断的形态,这也是艺术实践的价值。”
这段话写在了展览的前言,她的思想和心力可见一斑。2013年以后还有更长的时间可以去生活,可以去实践,我期待有更多的类似于那个畅谈作品的晚上,作为朋友,相信未来的崔岫闻还会让人瞠目结舌的。
Q=《北京青年》周刊A= 崔岫闻
Q:“我和你”是不是也可以从男女关系来理解?
A:对,很多人会从男女关系来理解。而我认为男女关系是人类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同时你换另一种抽象方式来理解的话,“我和你”又可以看作是最高的关系形态,就看你的思维空间的广度。
Q:看你全部的作品,就像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从开始的做加法到随着时间演进开始做减法的过程,你怎么看自己的创作的历程?
A:我觉得其实这就是我和你的关系。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人,基本全天都在思考,我虽然不是一个思想家,但是我一直走的是一个让生命觉悟的路,生命的觉悟过程其实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当你出生时,你是一个纯真的、天然的个体,可是到三十岁时,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拥有相当分量的知识储备时,学到的各种学识、知识反而成为了障碍。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当你没有时,你要拼命吸收、学习,而到你拥有时,你要通过深度思考、艺术实践,把很多学识打掉,我的生命觉悟历程就是通过艺术实践不断地把不需要的东西祛除,直到把人还原到纯粹、透明的状态,呈现出一种通透、干净的心灵,那时你给予世界的东西是更加纯粹的、具备正能量的信息,这也是我生命成长、艺术成长的路径。
Q:在这个过程里,你眼里的世界是否发生了变化?
A:外界的变化我没有太多地关注,但是我的内心是在不断地变化。我的频度相对慢一些,基本是两三年出一个系列。当我静下来时,发现每个系列都有不同,每个系列都会比前一个有所超越。你只有在真正超越以前的自我时你才会拿出作品来呈现给大家,没有这个可能性我是不会做的,所以我不能做命题作文式的作品。 Q:那你觉得你与社会的关系有变化吗?你的驾驭能力是否更强?
A:其实艺术家在与社会关系互动这方面都不是强项,因为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例如你有这种意识,但在行动上却不愿意执行。当你在艺术上表现得越纯粹,思想空间越精神化时,你可能会不太愿意做事务性或者世俗性的事,事务性与思想空间的事是两回事,就像一个导演一样,你在视觉系统里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在现实里,如果你想驾驭支配所有社会资源,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特别消耗精力的事。所以我宁可在抽象的世界里指挥千军万马来实现用思想结构完成视觉呈现这件事,而在现实中用人与人的关系来呈现,这可能不是我的强项。
Q:创作这个作品时,high点在哪儿?
A:这个作品的high点是抽象的、完全看不见的,这个作品对我以往的思想空间与视觉呈现都是一个超越。在思想深度方面,对事物的理解从具象到抽象,这是一个跨度;在视觉方面,用很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这也是一个跨度。在以往的创作过程中,以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视角来说,我们以前对事物的判断基本是通过直觉和感觉,而在这个作品的创作中,直觉与感觉是起不到作用的。这个作品的不同在于,我放下了具象的表达语言,通过思考推进思维深度,进入到新的思维维度空间。视觉表达方面,是把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的关系层用视觉效果呈现了出来。另外在关系形态里还存在一种很微妙地变化,需要很专注地去感受作品,然后发现,这些都是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Q:你觉得这个作品有没有达到民族性、身份、国籍等等的表达方式?
A: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最后你要打通的是你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的身体去接受宇宙中的能量,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强大,只有思维改变,才能有改变世界的可能。从我个人来讲,不断地提升、超越自我这件事,就像是生命中的固疾一样,不能没有。
Q:什么人或者事能够给你这些进步?
A:方方面面吧,最早是通过学习、阅读,是在美院读书时。中央美院虽然是一个学院体系,但对于我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平台。在学校可以通过画册临摹作品,与中国的、西方的思想家、艺术家进行简短的对话、交流,这是起步阶段的帮助,更多的是后来对于哲学、佛学方面书籍的学习。这也有一个原因,是缘于我父亲、哥去世,同时我的情感结束后的这段时间里,当你生命中的如此重要地三份感情突然面临变故,之前的情感累积、精神支柱瞬间消失后,这时,你会想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后来我发现在哲学、佛学这两个领域里,我能不断地吸收养分,然后通过学习,我慢慢地建构了自己的精神、思想体系,通过不断地艺术实践来完成自我觉悟,然后验证,发现收获很大,所以我才会在这个领域里不断追寻下去。
Q:想知道你身边的那个“你”是什么样的,你与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
A:一直都会有,一开始是通过学习,慢慢地,后来就成为了自觉性的觉悟,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使自己觉悟。而当思考已经成为了你的常态时,你在一个情境里被触动,你就会自然进入到思考的领域,这就会成为觉悟的契机。契机点越来越多,觉悟力就越来越强,或者说随着你的觉悟能力越来越高,契机也会越来越多。
Q: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A:比如2012年7月21日的暴雨事件,当时城市多处发生坍塌并且出现死亡事件,这件事给我很大触动,但当时只是认为是个苦难事件。后来,我陪朋友去谈他的房屋装修事宜,当时来了很多地暖、瓷砖、供水系统供应商,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是来给你服务的,而是获取钱财的。他们都是专业的推销人员,但是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所用材料的科学、具体的安全指标,之后你就会联想到“7·21事件”造成的坍塌,地下工程的材料就会引起你的怀疑,然后你就会思考整个社会的背景、整个国家的情况,这是一连串思考觉悟点带出地思维链条。
Q:以前看你的作品有明显的女性特征,但是目前来看,一系列作品下来越来越理性。现在的这个作品越来越不像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了。你怎样看待作品的“去性别化”?
A:当一个人在物质层面思考问题时,性别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而当你在精神层面思考问题时,性别已经不是一种参数了。人类的进步不是以性别为基础,你的思想方向与思想空间才是引领人类进步的可能性关键点。
Q: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你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A:我觉得一直在努力着,所有的东西都是累积的过程,累积到现在,而你现在的作品又是下一个作品的基础。人类思维空间的拓展还很有限,对宇宙的了解连4%都不到,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
我觉得人类是个需要不断建构才能完整的生命物种,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得,而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拿”,变成不劳而获的、物质性的“拿”,更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灵性的东西。
Q:展览的效果达到你预期的希望了吗?
A:我觉得展览的效果达到了我预期的60%、70%,虽然工作人员都尽了最大努力,但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
Q:你觉得作品呈现时最难的阶段是什么?
A:最难的地方是想法不清晰到清晰的节点,一个难点是你思考的空间的推进,另外一个就是视觉呈现上的方法,最难的是人如何从比较现实的环境中突然进入到闭关创作的专注状态中,这需要到达纯度极高的精神、思维空间里,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来调整自己。当时时间很紧,心情也很紧张。我想在清净的空间试着清空自己,一直没有成功。后来闲逛时自我思考,突然在心里有一个想法:当一件事情无法推进时为什么不退一步,放松地去思考呢?然后自己就释然了,之后闭关后就开始全情投入,开始了创作。灵性打开后,你与世界就有了通道,你就可以接收到宇宙的信息、能量。当具备这些能量后,你不会觉得累,也不会感觉老。
在崔岫闻苏州展览的前夕,我们去她的工作室看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她的新作有怎样大的变化,但是通过这几年对她的了解,我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比起以前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那天我们去到她的工作室已经是晚上了,她当然和她的工作团队像打鸡血似的战斗着,有时候她身上的那种强硬的确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她不怒自威,即便她很温和地看着你还是会让敏感而松懈的人感觉到紧张,因为她一贯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是谈到艺术领域,太较真也太认真。
我觉得她骨子里面相当的男性化,虽然她长得比大多数女性漂亮,因为内里她太像一个战士了,我知道她对男性的看法,她看他们就像是面对她自己。
那个晚上,她在工作室的楼上给我们画出展览的草图:美术馆的格局,每个装置作品的位置,观看者的人流走向……彼时她画着淡妆,并未因为将近三个月的熬夜而显得疲惫,眼睛中的光芒特别振奋人心,这让我想到多年之前第一次和她长谈,对她的印象是——化好妆进入工作室画画的女画家。现在她早已经不画油画了,而所谓化妆已然成为习惯,她化妆的过程特别简单,刷刷几下,眉宇间的凛冽就出来了,她愿意每天这么光亮地做事情,这样表情也随之散发出光芒。
随后我看到那个让我觉得很惊讶的作品,那是一个video作品,一个白色的点,以特定的速度由远及近地向屏幕中间撞来,直到整片屏幕是刺目的白色,它再往回收去,直到变为满目的黑暗。
这幅作品的时长没有多长,但给人的感受却是漫长地等待,完毕后又有些许失落,当人凝视那个圆点的时候,会造成类似于胃部痉挛的那种生理反映,“一沙一世界”?那是一个地球?那是一个人?那我和你的距离?好像是把这个话题给说薄了。
也有一个“U”型的装置作品,一个黑暗的“U”型通道,指墙壁上有一条极细的光线,人沿着这条光线行走,那是在极度压抑下的一点希望吧。这一次,这个作品,直指人心。
有那么一刻,她之前的一系列作品也一起涌上我的脑海中,这种变化不禁让我想到我曾经在东直门地铁站上看到的一则广告,不记得要讲什么,只记得画了一系列图画:开始是猩猩,后来猩猩开始直立行走,后来开始进化成人,再后来开始坐在椅子上使用电脑。
之前崔岫闻的油画、洗手间系列、红领巾系列,都像是一个艺术家最直接、最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阶段,用的是浓烈的颜色,符号是具象而直接的,而以后的一系列作品,渐渐去掉了色彩的浓重,从《真空妙有》开始渐渐是黑色和白色,形象也越来越抽象了,并且更懂得使用工具,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觉悟,艺术家也不例外,艺术只是生命觉悟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系列在人和宇宙的关系中,重点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若把时间从某一个点切开,把时间展开,既成为一条线,也既进入了空间的概念,而在宇宙中物质之间的关系形态既是不确定的关系形态,当时间和空间在特定条件下同时作用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奇妙、特殊的、超乎常规经验判断的形态,这也是艺术实践的价值。”
这段话写在了展览的前言,她的思想和心力可见一斑。2013年以后还有更长的时间可以去生活,可以去实践,我期待有更多的类似于那个畅谈作品的晚上,作为朋友,相信未来的崔岫闻还会让人瞠目结舌的。
Q=《北京青年》周刊A= 崔岫闻
Q:“我和你”是不是也可以从男女关系来理解?
A:对,很多人会从男女关系来理解。而我认为男女关系是人类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同时你换另一种抽象方式来理解的话,“我和你”又可以看作是最高的关系形态,就看你的思维空间的广度。
Q:看你全部的作品,就像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从开始的做加法到随着时间演进开始做减法的过程,你怎么看自己的创作的历程?
A:我觉得其实这就是我和你的关系。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人,基本全天都在思考,我虽然不是一个思想家,但是我一直走的是一个让生命觉悟的路,生命的觉悟过程其实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当你出生时,你是一个纯真的、天然的个体,可是到三十岁时,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拥有相当分量的知识储备时,学到的各种学识、知识反而成为了障碍。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当你没有时,你要拼命吸收、学习,而到你拥有时,你要通过深度思考、艺术实践,把很多学识打掉,我的生命觉悟历程就是通过艺术实践不断地把不需要的东西祛除,直到把人还原到纯粹、透明的状态,呈现出一种通透、干净的心灵,那时你给予世界的东西是更加纯粹的、具备正能量的信息,这也是我生命成长、艺术成长的路径。
Q:在这个过程里,你眼里的世界是否发生了变化?
A:外界的变化我没有太多地关注,但是我的内心是在不断地变化。我的频度相对慢一些,基本是两三年出一个系列。当我静下来时,发现每个系列都有不同,每个系列都会比前一个有所超越。你只有在真正超越以前的自我时你才会拿出作品来呈现给大家,没有这个可能性我是不会做的,所以我不能做命题作文式的作品。 Q:那你觉得你与社会的关系有变化吗?你的驾驭能力是否更强?
A:其实艺术家在与社会关系互动这方面都不是强项,因为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例如你有这种意识,但在行动上却不愿意执行。当你在艺术上表现得越纯粹,思想空间越精神化时,你可能会不太愿意做事务性或者世俗性的事,事务性与思想空间的事是两回事,就像一个导演一样,你在视觉系统里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在现实里,如果你想驾驭支配所有社会资源,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特别消耗精力的事。所以我宁可在抽象的世界里指挥千军万马来实现用思想结构完成视觉呈现这件事,而在现实中用人与人的关系来呈现,这可能不是我的强项。
Q:创作这个作品时,high点在哪儿?
A:这个作品的high点是抽象的、完全看不见的,这个作品对我以往的思想空间与视觉呈现都是一个超越。在思想深度方面,对事物的理解从具象到抽象,这是一个跨度;在视觉方面,用很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这也是一个跨度。在以往的创作过程中,以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视角来说,我们以前对事物的判断基本是通过直觉和感觉,而在这个作品的创作中,直觉与感觉是起不到作用的。这个作品的不同在于,我放下了具象的表达语言,通过思考推进思维深度,进入到新的思维维度空间。视觉表达方面,是把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的关系层用视觉效果呈现了出来。另外在关系形态里还存在一种很微妙地变化,需要很专注地去感受作品,然后发现,这些都是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Q:你觉得这个作品有没有达到民族性、身份、国籍等等的表达方式?
A: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最后你要打通的是你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的身体去接受宇宙中的能量,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强大,只有思维改变,才能有改变世界的可能。从我个人来讲,不断地提升、超越自我这件事,就像是生命中的固疾一样,不能没有。
Q:什么人或者事能够给你这些进步?
A:方方面面吧,最早是通过学习、阅读,是在美院读书时。中央美院虽然是一个学院体系,但对于我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平台。在学校可以通过画册临摹作品,与中国的、西方的思想家、艺术家进行简短的对话、交流,这是起步阶段的帮助,更多的是后来对于哲学、佛学方面书籍的学习。这也有一个原因,是缘于我父亲、哥去世,同时我的情感结束后的这段时间里,当你生命中的如此重要地三份感情突然面临变故,之前的情感累积、精神支柱瞬间消失后,这时,你会想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后来我发现在哲学、佛学这两个领域里,我能不断地吸收养分,然后通过学习,我慢慢地建构了自己的精神、思想体系,通过不断地艺术实践来完成自我觉悟,然后验证,发现收获很大,所以我才会在这个领域里不断追寻下去。
Q:想知道你身边的那个“你”是什么样的,你与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
A:一直都会有,一开始是通过学习,慢慢地,后来就成为了自觉性的觉悟,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使自己觉悟。而当思考已经成为了你的常态时,你在一个情境里被触动,你就会自然进入到思考的领域,这就会成为觉悟的契机。契机点越来越多,觉悟力就越来越强,或者说随着你的觉悟能力越来越高,契机也会越来越多。
Q: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A:比如2012年7月21日的暴雨事件,当时城市多处发生坍塌并且出现死亡事件,这件事给我很大触动,但当时只是认为是个苦难事件。后来,我陪朋友去谈他的房屋装修事宜,当时来了很多地暖、瓷砖、供水系统供应商,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是来给你服务的,而是获取钱财的。他们都是专业的推销人员,但是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所用材料的科学、具体的安全指标,之后你就会联想到“7·21事件”造成的坍塌,地下工程的材料就会引起你的怀疑,然后你就会思考整个社会的背景、整个国家的情况,这是一连串思考觉悟点带出地思维链条。
Q:以前看你的作品有明显的女性特征,但是目前来看,一系列作品下来越来越理性。现在的这个作品越来越不像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了。你怎样看待作品的“去性别化”?
A:当一个人在物质层面思考问题时,性别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而当你在精神层面思考问题时,性别已经不是一种参数了。人类的进步不是以性别为基础,你的思想方向与思想空间才是引领人类进步的可能性关键点。
Q: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你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A:我觉得一直在努力着,所有的东西都是累积的过程,累积到现在,而你现在的作品又是下一个作品的基础。人类思维空间的拓展还很有限,对宇宙的了解连4%都不到,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
我觉得人类是个需要不断建构才能完整的生命物种,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得,而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拿”,变成不劳而获的、物质性的“拿”,更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灵性的东西。
Q:展览的效果达到你预期的希望了吗?
A:我觉得展览的效果达到了我预期的60%、70%,虽然工作人员都尽了最大努力,但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
Q:你觉得作品呈现时最难的阶段是什么?
A:最难的地方是想法不清晰到清晰的节点,一个难点是你思考的空间的推进,另外一个就是视觉呈现上的方法,最难的是人如何从比较现实的环境中突然进入到闭关创作的专注状态中,这需要到达纯度极高的精神、思维空间里,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来调整自己。当时时间很紧,心情也很紧张。我想在清净的空间试着清空自己,一直没有成功。后来闲逛时自我思考,突然在心里有一个想法:当一件事情无法推进时为什么不退一步,放松地去思考呢?然后自己就释然了,之后闭关后就开始全情投入,开始了创作。灵性打开后,你与世界就有了通道,你就可以接收到宇宙的信息、能量。当具备这些能量后,你不会觉得累,也不会感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