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但是在课堂上,时常会遇到学生不愿讨论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学生心理上存在胆怯心理,不敢发言、不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2、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学生不用讨论就能回答出来。
3、讨论与不讨论没什么关系,教师没有充分调动讨论的积极性。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想方设法喜欢讨论,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一、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讨论
1、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分组。而且还要实施动态流动分组教学,针对各小组的合作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缩小组与组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能够得着的成就感,增强组内成员信心,这样学生就愿意参与小组讨论,努力为小组争得荣誉。
2、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一般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且这种角色分工也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这样才能生生互動。
3、制定交流原则。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要做好纪律的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二、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讨论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舍得给一些时间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例如:有教师在讲“圆柱的认识”时,“圆柱高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长”这一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有学生汇报后还有一些疑问,质疑说“圆柱的高也可能是长方形的长,得说怎么转,是以谁为轴转的”。这一说,有同学更不明白了,教师也很吃惊,学生能有这么高的认识,本以为这个不是难点,“底面周长才是不好理解的”,教师迅速在头脑中搜索解决的办法,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转一转,讨论讨论,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已经按耐不住已经讨论起来,差生也很高兴参与其中,把这个知识点学得很透,虽然耽误时间了,但在教师创设的这个讨论氛围中,学生参与的很自由、很轻松,颇有成就感。
三、把握讨论时机,启发学生讨论
一节课中小组讨论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可以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讨论;也可以在答案多元的时候讨论,尤其是数学课堂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相互启发,交流,才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讨论等等。那么,以上所说的讨论时机一定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让讨论,语文课不读就不能思考,数学课不思考就不能参与讨论,这样才有好的讨论效果。
四、讲究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发言的同学做出任何评价,而是要保持沉默,这时就会有学生将刚才那位学生的话题接下去继续思考、讨论,这样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才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问题才会被大部分学生甚至所有学生认真思考,讨论的主题或回答的问题才会被跟进,讨论才会有深度,学生才能享受参与课堂讨论所带来的乐趣。
及时奖励表现尤为突出的小组、个人(包括学生的态度、积极性、特别发现等),定期对个人、小组、班级进行评价。对于表现好的个人,教师会在他们的书本上印上星星,满三个星星换一个月亮,满两个月亮就能换一个太阳,组内有几个太阳就在班级的小组评比报中画几个大苹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苹果树,每棵树上都能结出自己的苹果。用这样的方式把各层次的评价结合起来,效果还不错,可以试试。
1、学生心理上存在胆怯心理,不敢发言、不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2、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学生不用讨论就能回答出来。
3、讨论与不讨论没什么关系,教师没有充分调动讨论的积极性。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想方设法喜欢讨论,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一、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讨论
1、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分组。而且还要实施动态流动分组教学,针对各小组的合作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缩小组与组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能够得着的成就感,增强组内成员信心,这样学生就愿意参与小组讨论,努力为小组争得荣誉。
2、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一般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且这种角色分工也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这样才能生生互動。
3、制定交流原则。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要做好纪律的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二、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讨论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舍得给一些时间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例如:有教师在讲“圆柱的认识”时,“圆柱高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长”这一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有学生汇报后还有一些疑问,质疑说“圆柱的高也可能是长方形的长,得说怎么转,是以谁为轴转的”。这一说,有同学更不明白了,教师也很吃惊,学生能有这么高的认识,本以为这个不是难点,“底面周长才是不好理解的”,教师迅速在头脑中搜索解决的办法,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转一转,讨论讨论,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已经按耐不住已经讨论起来,差生也很高兴参与其中,把这个知识点学得很透,虽然耽误时间了,但在教师创设的这个讨论氛围中,学生参与的很自由、很轻松,颇有成就感。
三、把握讨论时机,启发学生讨论
一节课中小组讨论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可以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讨论;也可以在答案多元的时候讨论,尤其是数学课堂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相互启发,交流,才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讨论等等。那么,以上所说的讨论时机一定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让讨论,语文课不读就不能思考,数学课不思考就不能参与讨论,这样才有好的讨论效果。
四、讲究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发言的同学做出任何评价,而是要保持沉默,这时就会有学生将刚才那位学生的话题接下去继续思考、讨论,这样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才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问题才会被大部分学生甚至所有学生认真思考,讨论的主题或回答的问题才会被跟进,讨论才会有深度,学生才能享受参与课堂讨论所带来的乐趣。
及时奖励表现尤为突出的小组、个人(包括学生的态度、积极性、特别发现等),定期对个人、小组、班级进行评价。对于表现好的个人,教师会在他们的书本上印上星星,满三个星星换一个月亮,满两个月亮就能换一个太阳,组内有几个太阳就在班级的小组评比报中画几个大苹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苹果树,每棵树上都能结出自己的苹果。用这样的方式把各层次的评价结合起来,效果还不错,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