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现代化建设任务中,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从加快发展转变到了低速稳定推进展,从速度型转变成为了质量型,从不完全的城镇化转变成为安全的城镇化。而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威胁生态环境的问题,城镇化建设怎样能够提升质量,遵循生态环境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促使我国城乡结构出现了很多变化,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持平世界平均水平,可是建设中也隐藏着一些问题。中共中央在一些会议上已经提出,关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其客观发展规律,实施新型的建设,以一种积极稳妥的状态,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必然性
1.城镇化的速度发生改变
我国城镇化刚刚开始的那个阶段非常快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开始减速发展。前一阶段,我国的工业发展快速,促使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众多城市迅速扩展,因此城市的集群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一种急进形式的发展。后一阶段,我国已经达到了50%的城镇化程度,从这点去看,未来发展中,我国城镇化会进入到慢速发展时期。而从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具体情况去看,我国东、中、西还有东北的四大區域,城镇化来到慢速时期,中西部还处在加速时期。
2.速度型转变成质量型
当前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质量不高、速度挺快,城镇化快速发展,却保证不了其城镇建设质量。从理论上看,城镇化具有两个层次:已经建设完成的老城镇,经过改造更新成为新城镇;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城镇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公共基础设置的建设、改善、提高,其必须做到及时跟进。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过程,却没能跟进,导致出现“两头倒”问题,尤其在农村城镇化中有明显表现,很多农村居民会在平时农活地方搭建临时居住棚,完成农活后,回到新建的楼房中;还有就是片面追求人口数量,埋藏一些发展隐患。因此未来城市化必须秉承着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新型城市、乡村关系。
3.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
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呈现出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特点,主要因为城镇中农民的市民化不到位,依然带有农村性质。要想彻底改变这样的状态,主要措施在于改变农民的农村化性质。想要改变其性质,不是将其户口转变成为城市户口即可,而是促使其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转变,需要针对该地区进行整体的转变,推进就地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需要将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输送到农村,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深刻社会机理,也有经济内涵,将享受经济与现代文明的平等权益赋予给农民,消除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不平等。
二、新型城镇化推进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较低
城镇化推进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使用的无节制化,很多耕地被侵占,而监管土地使用的力度却不足,很多土地资源被白白浪费。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开发商申请到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有建房、建厂,导致土地资源搁置很多年,长满荒草,导致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造成了国家层面的经济损失。
2.经济发展开放型加重各种污染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大开放性,经济增长的代价是消耗资源,产业自身发展是首要目的,因此存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够明显问题。数量庞大的工厂建立,但是其三废处理建设却没能及时跟进,很多工厂的三废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了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很多城市雾霾问题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城镇化推进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1.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庞大、工期持续长久的建设项目,因此,不能一蹴而就,其建设必须依照客观规律进行,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坚持城乡的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产城互动活动,遵照生态宜居、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各种类型的城镇协调的发展,同步实施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坚持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将实现循环经济放在第一位置,建设的核心是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2.改变发展经济的方式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很多问题,为此,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同时将政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让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发展经济方式的基本前提;而后要充分发挥出政府的调控作用,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和政府审批要相对减少,要将精力放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强化各项产业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升级传统产业,提倡新型工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重点发展现代化服务产业,对环保产业有更多的扶持。将我国消费潜力进行全面挖掘,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同时联动“投资、出口、消费”三个促进经济发展的马车,才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只有形成了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才能对城镇化中一些行为和方式进行约束,从而促使其站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依法制定各种保护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强化对这一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以便更有效地对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解,将一些建设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保护,把环境监测融入到建设工作中,以便改善城镇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制定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在保证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不破坏生态环境,这才是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 杜卫峡.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 成功:中下, 2017(7):00024-00024.
[2]王宏, 黄月红, 黄美玲.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路径探索[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6).
[3]尹伟华.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7(23):24-2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促使我国城乡结构出现了很多变化,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持平世界平均水平,可是建设中也隐藏着一些问题。中共中央在一些会议上已经提出,关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其客观发展规律,实施新型的建设,以一种积极稳妥的状态,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必然性
1.城镇化的速度发生改变
我国城镇化刚刚开始的那个阶段非常快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开始减速发展。前一阶段,我国的工业发展快速,促使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众多城市迅速扩展,因此城市的集群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一种急进形式的发展。后一阶段,我国已经达到了50%的城镇化程度,从这点去看,未来发展中,我国城镇化会进入到慢速发展时期。而从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具体情况去看,我国东、中、西还有东北的四大區域,城镇化来到慢速时期,中西部还处在加速时期。
2.速度型转变成质量型
当前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质量不高、速度挺快,城镇化快速发展,却保证不了其城镇建设质量。从理论上看,城镇化具有两个层次:已经建设完成的老城镇,经过改造更新成为新城镇;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城镇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公共基础设置的建设、改善、提高,其必须做到及时跟进。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过程,却没能跟进,导致出现“两头倒”问题,尤其在农村城镇化中有明显表现,很多农村居民会在平时农活地方搭建临时居住棚,完成农活后,回到新建的楼房中;还有就是片面追求人口数量,埋藏一些发展隐患。因此未来城市化必须秉承着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新型城市、乡村关系。
3.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
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呈现出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特点,主要因为城镇中农民的市民化不到位,依然带有农村性质。要想彻底改变这样的状态,主要措施在于改变农民的农村化性质。想要改变其性质,不是将其户口转变成为城市户口即可,而是促使其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转变,需要针对该地区进行整体的转变,推进就地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需要将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输送到农村,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深刻社会机理,也有经济内涵,将享受经济与现代文明的平等权益赋予给农民,消除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不平等。
二、新型城镇化推进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较低
城镇化推进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使用的无节制化,很多耕地被侵占,而监管土地使用的力度却不足,很多土地资源被白白浪费。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开发商申请到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有建房、建厂,导致土地资源搁置很多年,长满荒草,导致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造成了国家层面的经济损失。
2.经济发展开放型加重各种污染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大开放性,经济增长的代价是消耗资源,产业自身发展是首要目的,因此存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够明显问题。数量庞大的工厂建立,但是其三废处理建设却没能及时跟进,很多工厂的三废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了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很多城市雾霾问题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城镇化推进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1.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庞大、工期持续长久的建设项目,因此,不能一蹴而就,其建设必须依照客观规律进行,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坚持城乡的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产城互动活动,遵照生态宜居、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各种类型的城镇协调的发展,同步实施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坚持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将实现循环经济放在第一位置,建设的核心是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2.改变发展经济的方式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很多问题,为此,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同时将政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让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发展经济方式的基本前提;而后要充分发挥出政府的调控作用,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和政府审批要相对减少,要将精力放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强化各项产业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升级传统产业,提倡新型工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重点发展现代化服务产业,对环保产业有更多的扶持。将我国消费潜力进行全面挖掘,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同时联动“投资、出口、消费”三个促进经济发展的马车,才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只有形成了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才能对城镇化中一些行为和方式进行约束,从而促使其站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依法制定各种保护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强化对这一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以便更有效地对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解,将一些建设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保护,把环境监测融入到建设工作中,以便改善城镇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制定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在保证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不破坏生态环境,这才是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 杜卫峡.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 成功:中下, 2017(7):00024-00024.
[2]王宏, 黄月红, 黄美玲.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路径探索[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6).
[3]尹伟华.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7(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