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的《百家讲坛》拥有了稳定的观众群,颇具文气的《中华诗词大会》火了,推出的第二季继续升温,新近推出的《朗读者》也人气指数很高。
这三档富含正能量的节目大热,聚集了庞大的观众群,在电视荧屏独树一帜,至少证明民众对高品位的传统文化需求还是大有人在的。
这三档节目既坚守了文化的雅致,又兼顾了电视传媒的接地气,没有媚俗,与荧屏上充斥的那些韩流、相亲、真人秀之类故作矫情的节目完全大相径庭,很给咱们大中华的传统文化长脸。
这三档节目还有一个共性:都很文气。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节目有内涵,增加内涵的则是特邀了一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学者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持,这些文人学者都是爱掉书袋的高手,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以前的《百家讲坛》火了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一批经年累月沉浸于书房与校园的教授学者,通过电视荧屏让他们走向大众,也把知识传递到更广的范围。
相信看过《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观众,除了对一些满腹文字、才思敏捷的选手感到惊叹外,对担负点评工作几位学者的才学应该更是印象深刻,每个学者风格不同,但都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我个人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这两个搭档组合尤其欣赏。
他们都是把书读透了的人,是具备大境界的。短短的几句诗词或者是一首诗词,他们的点评或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或旁征博引,或感同身受,让观众随着他们的导引,走进了那些久远的年代,那些性情各异的诗人,那些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样一类学者挺爱掉书袋,不仅是在电视荧屏上,还是著书立说、纵横讲坛,掉书袋掉得很厉害。他们都是爱掉书袋的高手,奇怪的是非但没有人厌烦他们,相反的是还拥有特别多的粉丝。
“掉书袋”原本不算是一个好词,原本是讥讽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还有一件关于“掉书袋”的趣事: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家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主家解释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剛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看来,掉书袋的高明在于是不是把学识融会贯通,掉书袋的时机得恰如其分。生活中也有些惯于咬文嚼字、动辄文雅的人,大家并不肯定、迎合他们,心底里反倒是觉得他们是装,是卖弄。这时候的掉书袋非但没有魅力,反倒是会减分的了。
因为《中华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更加人气指数爆棚的还有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这个凭借大方亲和的主持风格获得观众喜爱、被观众熟知的当今“央视一姐”,名字本身就很古文范儿。她这一次继续为央视长脸,除了她天生丽质的颜值,我以为更重要是她“偶尔露峥嵘”,这位央视当家花旦显露出的文学功底,让观众对她的才情更加刮目相看。
董卿从浙江卫视、上海卫视,再选拔到中央电视台,并在群星璀璨中脱颖而出,其主持的实力显而易见。她凭借主持多个节目和央视重要的晚会,原本已经拥有大量的粉丝,但吸引观众的,颜值和机敏占据了相当的因素,至少是颜值的爆表,冲淡了她的才情。如今,董卿从青春走向了中年,成家并首度默认已为人母,在经历了一段沉寂期后又从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复出,《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又给了她新的上升平台,在这两档节目中,董卿扮演的是“插科打诨”的角色,时不时地小小地秀一秀知识的库存。这一回,在欣赏董卿的美丽和机灵之外,大家也注意、惊叹于她的文学功底。看来,这位具有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历的主持人,在学校里也是苦读了一阵子的。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从教授学者们的掉书袋到董卿的秀书袋,风格各有不同,出手或沉稳,或犀利,或灵巧,但是配合得紧密默契。从这类节目中,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悠久、知识的力量。毕竟是央视,推出了如此大气、深厚的节目,给中华文明长脸、提气,在媚俗的电视节目大环境中留有了一片个性的花园,相信有许多人会为央视点赞。
《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的走红,恰逢其时,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学热也逐渐升温。《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的热播,不仅可以作为电视节目策划的案例,更是文学艺术普及的成功范例。最重要的是勾起了许多人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和兴趣,引发了大家对知识的尊崇和投入。
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将会更加兴旺;如此,优秀文化的传承将会有力地持续,如此,文学幸甚,中华文明幸甚!
(作者介绍:师国华,男,陕西省汉中市人,副研究馆员,曾在《民间文学》、《文化月刊》、《朔方》、《女子文学》、《中国民族博览》、《绿风》、《参花》等刊发表过作品,主编或者合编过三本著作正式出版,近年业余多涉猎于电视撰稿领域)
这三档富含正能量的节目大热,聚集了庞大的观众群,在电视荧屏独树一帜,至少证明民众对高品位的传统文化需求还是大有人在的。
这三档节目既坚守了文化的雅致,又兼顾了电视传媒的接地气,没有媚俗,与荧屏上充斥的那些韩流、相亲、真人秀之类故作矫情的节目完全大相径庭,很给咱们大中华的传统文化长脸。
这三档节目还有一个共性:都很文气。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节目有内涵,增加内涵的则是特邀了一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学者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持,这些文人学者都是爱掉书袋的高手,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以前的《百家讲坛》火了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一批经年累月沉浸于书房与校园的教授学者,通过电视荧屏让他们走向大众,也把知识传递到更广的范围。
相信看过《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观众,除了对一些满腹文字、才思敏捷的选手感到惊叹外,对担负点评工作几位学者的才学应该更是印象深刻,每个学者风格不同,但都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我个人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这两个搭档组合尤其欣赏。
他们都是把书读透了的人,是具备大境界的。短短的几句诗词或者是一首诗词,他们的点评或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或旁征博引,或感同身受,让观众随着他们的导引,走进了那些久远的年代,那些性情各异的诗人,那些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样一类学者挺爱掉书袋,不仅是在电视荧屏上,还是著书立说、纵横讲坛,掉书袋掉得很厉害。他们都是爱掉书袋的高手,奇怪的是非但没有人厌烦他们,相反的是还拥有特别多的粉丝。
“掉书袋”原本不算是一个好词,原本是讥讽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还有一件关于“掉书袋”的趣事: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家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主家解释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剛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看来,掉书袋的高明在于是不是把学识融会贯通,掉书袋的时机得恰如其分。生活中也有些惯于咬文嚼字、动辄文雅的人,大家并不肯定、迎合他们,心底里反倒是觉得他们是装,是卖弄。这时候的掉书袋非但没有魅力,反倒是会减分的了。
因为《中华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更加人气指数爆棚的还有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这个凭借大方亲和的主持风格获得观众喜爱、被观众熟知的当今“央视一姐”,名字本身就很古文范儿。她这一次继续为央视长脸,除了她天生丽质的颜值,我以为更重要是她“偶尔露峥嵘”,这位央视当家花旦显露出的文学功底,让观众对她的才情更加刮目相看。
董卿从浙江卫视、上海卫视,再选拔到中央电视台,并在群星璀璨中脱颖而出,其主持的实力显而易见。她凭借主持多个节目和央视重要的晚会,原本已经拥有大量的粉丝,但吸引观众的,颜值和机敏占据了相当的因素,至少是颜值的爆表,冲淡了她的才情。如今,董卿从青春走向了中年,成家并首度默认已为人母,在经历了一段沉寂期后又从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复出,《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又给了她新的上升平台,在这两档节目中,董卿扮演的是“插科打诨”的角色,时不时地小小地秀一秀知识的库存。这一回,在欣赏董卿的美丽和机灵之外,大家也注意、惊叹于她的文学功底。看来,这位具有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历的主持人,在学校里也是苦读了一阵子的。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从教授学者们的掉书袋到董卿的秀书袋,风格各有不同,出手或沉稳,或犀利,或灵巧,但是配合得紧密默契。从这类节目中,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悠久、知识的力量。毕竟是央视,推出了如此大气、深厚的节目,给中华文明长脸、提气,在媚俗的电视节目大环境中留有了一片个性的花园,相信有许多人会为央视点赞。
《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的走红,恰逢其时,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学热也逐渐升温。《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的热播,不仅可以作为电视节目策划的案例,更是文学艺术普及的成功范例。最重要的是勾起了许多人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和兴趣,引发了大家对知识的尊崇和投入。
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将会更加兴旺;如此,优秀文化的传承将会有力地持续,如此,文学幸甚,中华文明幸甚!
(作者介绍:师国华,男,陕西省汉中市人,副研究馆员,曾在《民间文学》、《文化月刊》、《朔方》、《女子文学》、《中国民族博览》、《绿风》、《参花》等刊发表过作品,主编或者合编过三本著作正式出版,近年业余多涉猎于电视撰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