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它也具有一种特殊的节奏。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新闻播稿过程中,对于新闻稿内容不同轻重的理解,就是一种核心的心理节奏;展现过程中的时间扭曲,也是一种心理节奏直接作用于观众听觉美感的展现手段。此外,心理节奏还能通过影响外部节奏带来美感。准确的心理节奏,体现了播音者主体的播音追求与播音理解,只有依照“节奏的规律” 认识事物,编码新闻,才可以使得新闻报道别有韵味,从而创造出新闻的听觉美。
关键词:心理;节奏;听觉;美感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9-01
一、前言
“美感”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从审美的接受角度看,视觉是一种空间艺术,而听觉则是时间的艺术。艺术美感的高低,属于黑箱系统,无法简单量化,只能从几个重要的参数维度上,去寻找提高的可能。而节奏对于听觉美感的提升,从时间艺术的字面出发,即可发现其具有重要的意义。黑格尔也曾强调:“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要重要。”
节奏,原指乐音的高下缓急。现在所谓的节奏,则是作为时间与速度的表征,在新闻播音这类过程中,尤其能够得到体现。现代美学认为,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是时空显示生命力的象征。节奏的基本规则是动态的,它既可以是疾速的,也可以是徐缓的;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交错的;既可以是快与慢的组合,也可以是一致与交错的复合。正因如此,节奏才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才带来了听觉美感。
二、新闻中的心理节奏与美感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它也具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根据节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分为心理节奏与外部节奏。本文所关注的心理节奏是指新闻内容本身表现出的轻重缓急而给受众心理留下的主观感受;外部节奏则是具体语言组织起来而形成的高低、起伏、强弱等有规律的运动。
新闻报道是一种典型的话语编码过程。既然如此,叙述者在叙事编码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由内而外赋予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以节奏感,让新闻文本疏密相间,张弛有道,跌宕起伏,富有韵味,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因此,研究新闻报道的心理节奏,提高新闻播报的美感体验,对实现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无疑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三、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的途径
(一)心理节奏直接带来美感。
众所周知,新闻文本的叙述时间与现实中新闻事实的发生时间并不是等时(isochzony)的,或者说,新闻的叙述节奏与现实节奏并不是等速的。新闻报道往往是通过省略、概略、减缓、停顿或者加速、延缓等来改变现实节奏,不断破坏人们固有的心理程序,促使受众心理活动的增加,实现对叙事张力的内在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
新闻播稿过程中,对于新闻稿内容不同轻重的理解,就是一种核心的心理节奏。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根据事件在写作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把事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那些对新闻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或者导致不同悬念发生的事件,我们称之为“核心事件”;而那些比较琐碎却又是新闻不可或缺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卫星事件”。新闻事件一经发生,新闻报道总是按照与新闻话题紧密程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突显。那些与核心事实最相关的“事件”总是得到最好的呈现,而“卫星事件”的叙述总是很概略甚或是省略。“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在新闻报道中的组装建构,使得整个新闻文本疏密相间,重点突出,节奏也张弛有道。
2.同构叙述与扭曲叙述。
展现过程中的时间扭曲,也是一种心理节奏直接作用于观众听觉美感的展现手段。在新闻学中,新闻事实的“物理时间”与新闻文本的“再现时间” 是不同的。叙事人往往用两种扭曲时间的方法达到接受美学的目的:
一是拉长时间、放慢节奏叙事。事件意义的大小往往不在于事件发生时间的长短,质变的一个瞬间细节可能包含了量变的全过程。二是缩短时间、加快节奏叙事。这种心理节奏下,在嬗变的时代、频频的事件、纷繁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等新闻里,容易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情绪紧张兴奋。
(二)通过影响外部节奏带来美感。
带来听觉美感的方式,还在于通过由内而外,影响外部节奏。实现以节奏和韵味,实现新闻稿的文本美。事实上,在外部节奏的支配下,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新闻题材和内容经过信息编码后,也能“庸事萌于新意”,变异出深远的意境和动人的情调,显得韵味无穷。
新闻报道的外部节奏,实际上也就是新闻的“话语节奏”。它既是新闻动态感、运动感的体现,也是新闻话语语流质感的表现。
1.“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新闻播报过程中,内心的节奏所带来的对长句和短句的结合的重视,加之单句和复句的搭配,整句和散句的错杂,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节奏美。注重长短句的搭配、整散句的错落,听起来富有节奏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颇具美感。
2.语言疏密变化的节奏美疏密相间。一般来说,露情显志处、感情强烈处需要浓抹重彩,重笔勾勒;而那些与核心事实较远的地方则要轻拢慢捻,淡雅清新。新闻语言的这种力度变化,导致新闻语言呈现出疏密相间、疾徐有致的节奏美。应该说,让新闻语言在声音中跳起美丽的舞蹈来,是那些有进取心的播音者不懈的追求。
四、总结
新闻作品的节奏看似并无定法,但实际上它必须服从于新闻题旨这个总基调。好的新闻播报,或激昂、或平实、或舒缓、或沉闷、或幽默,总是以文本内容的题旨为基础的。如果离开总基调,去增强什么节奏感,就有可能破坏作品的整体和谐,造成新闻文本的前后风格不统一、不协调。
事實上,新闻内在的节奏感,体现了播音者主体潜在的、深层次的播音追求与播音理解。一方面体现了播音者对新闻的精心领悟,另一方面也是其作为创作者心灵与新闻和事件的和谐共振。因此,只有依照“节奏的规律”认识事物,编码新闻,才可以实现受者对于这种心律与美感的共振的接收和把握,使得新闻报道别有韵味,妙不可言,创造出新闻的听觉美。
新闻播报中,注意到准确的心理节奏对于听觉美感的意义和作用途径,才使得我们终于接近听觉美感心理这个音乐美学的“黑箱”。但解开这个“黑箱”之谜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心理;节奏;听觉;美感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9-01
一、前言
“美感”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从审美的接受角度看,视觉是一种空间艺术,而听觉则是时间的艺术。艺术美感的高低,属于黑箱系统,无法简单量化,只能从几个重要的参数维度上,去寻找提高的可能。而节奏对于听觉美感的提升,从时间艺术的字面出发,即可发现其具有重要的意义。黑格尔也曾强调:“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要重要。”
节奏,原指乐音的高下缓急。现在所谓的节奏,则是作为时间与速度的表征,在新闻播音这类过程中,尤其能够得到体现。现代美学认为,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是时空显示生命力的象征。节奏的基本规则是动态的,它既可以是疾速的,也可以是徐缓的;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交错的;既可以是快与慢的组合,也可以是一致与交错的复合。正因如此,节奏才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才带来了听觉美感。
二、新闻中的心理节奏与美感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它也具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根据节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分为心理节奏与外部节奏。本文所关注的心理节奏是指新闻内容本身表现出的轻重缓急而给受众心理留下的主观感受;外部节奏则是具体语言组织起来而形成的高低、起伏、强弱等有规律的运动。
新闻报道是一种典型的话语编码过程。既然如此,叙述者在叙事编码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由内而外赋予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以节奏感,让新闻文本疏密相间,张弛有道,跌宕起伏,富有韵味,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因此,研究新闻报道的心理节奏,提高新闻播报的美感体验,对实现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无疑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三、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的途径
(一)心理节奏直接带来美感。
众所周知,新闻文本的叙述时间与现实中新闻事实的发生时间并不是等时(isochzony)的,或者说,新闻的叙述节奏与现实节奏并不是等速的。新闻报道往往是通过省略、概略、减缓、停顿或者加速、延缓等来改变现实节奏,不断破坏人们固有的心理程序,促使受众心理活动的增加,实现对叙事张力的内在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
新闻播稿过程中,对于新闻稿内容不同轻重的理解,就是一种核心的心理节奏。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根据事件在写作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把事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那些对新闻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或者导致不同悬念发生的事件,我们称之为“核心事件”;而那些比较琐碎却又是新闻不可或缺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卫星事件”。新闻事件一经发生,新闻报道总是按照与新闻话题紧密程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突显。那些与核心事实最相关的“事件”总是得到最好的呈现,而“卫星事件”的叙述总是很概略甚或是省略。“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在新闻报道中的组装建构,使得整个新闻文本疏密相间,重点突出,节奏也张弛有道。
2.同构叙述与扭曲叙述。
展现过程中的时间扭曲,也是一种心理节奏直接作用于观众听觉美感的展现手段。在新闻学中,新闻事实的“物理时间”与新闻文本的“再现时间” 是不同的。叙事人往往用两种扭曲时间的方法达到接受美学的目的:
一是拉长时间、放慢节奏叙事。事件意义的大小往往不在于事件发生时间的长短,质变的一个瞬间细节可能包含了量变的全过程。二是缩短时间、加快节奏叙事。这种心理节奏下,在嬗变的时代、频频的事件、纷繁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等新闻里,容易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情绪紧张兴奋。
(二)通过影响外部节奏带来美感。
带来听觉美感的方式,还在于通过由内而外,影响外部节奏。实现以节奏和韵味,实现新闻稿的文本美。事实上,在外部节奏的支配下,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新闻题材和内容经过信息编码后,也能“庸事萌于新意”,变异出深远的意境和动人的情调,显得韵味无穷。
新闻报道的外部节奏,实际上也就是新闻的“话语节奏”。它既是新闻动态感、运动感的体现,也是新闻话语语流质感的表现。
1.“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新闻播报过程中,内心的节奏所带来的对长句和短句的结合的重视,加之单句和复句的搭配,整句和散句的错杂,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节奏美。注重长短句的搭配、整散句的错落,听起来富有节奏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颇具美感。
2.语言疏密变化的节奏美疏密相间。一般来说,露情显志处、感情强烈处需要浓抹重彩,重笔勾勒;而那些与核心事实较远的地方则要轻拢慢捻,淡雅清新。新闻语言的这种力度变化,导致新闻语言呈现出疏密相间、疾徐有致的节奏美。应该说,让新闻语言在声音中跳起美丽的舞蹈来,是那些有进取心的播音者不懈的追求。
四、总结
新闻作品的节奏看似并无定法,但实际上它必须服从于新闻题旨这个总基调。好的新闻播报,或激昂、或平实、或舒缓、或沉闷、或幽默,总是以文本内容的题旨为基础的。如果离开总基调,去增强什么节奏感,就有可能破坏作品的整体和谐,造成新闻文本的前后风格不统一、不协调。
事實上,新闻内在的节奏感,体现了播音者主体潜在的、深层次的播音追求与播音理解。一方面体现了播音者对新闻的精心领悟,另一方面也是其作为创作者心灵与新闻和事件的和谐共振。因此,只有依照“节奏的规律”认识事物,编码新闻,才可以实现受者对于这种心律与美感的共振的接收和把握,使得新闻报道别有韵味,妙不可言,创造出新闻的听觉美。
新闻播报中,注意到准确的心理节奏对于听觉美感的意义和作用途径,才使得我们终于接近听觉美感心理这个音乐美学的“黑箱”。但解开这个“黑箱”之谜的工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