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11年中考诗歌鉴赏题,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 主旨情感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 )形象或景物,写出了( )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 (2011年·滨州)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思念故乡
二、 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 (2011年·四川)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参考答案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三、 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 (2011年·兰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参考答案 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 (2011年·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参考答案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五、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 (2011年·江苏)阅读古诗《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总之,我们在应考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把课内外知识巧妙联系起来并结合试题要求多向思维,选准角度,审慎作答。
一、 主旨情感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 )形象或景物,写出了( )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 (2011年·滨州)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思念故乡
二、 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 (2011年·四川)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参考答案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三、 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 (2011年·兰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参考答案 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 (2011年·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参考答案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五、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 (2011年·江苏)阅读古诗《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总之,我们在应考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把课内外知识巧妙联系起来并结合试题要求多向思维,选准角度,审慎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