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读了“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高一新生,笔者在第一堂语文课上抛出了一个话题:何为语文?
  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里,我分明感觉到,博大精深的语文被严重地误读了,一些学生不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教材,就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老师,更有甚者将语文等同于语文考试。
  不可否认,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考试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当前很多中学生来说,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考试却构成了他们单调而完整的“语文世界”,学生在“三点一线”的“语文世界”里耳濡目染十余年,对语文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误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么,到底是谁误读了原本丰富的语文呢?
  1.学生
  我们知道,心智水平、认识能力及人生阅历等制约着学生的价值观,当然也影响着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就中学生而言,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从很大程度上讲,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情绪化。于是,当教师和蔼可亲时,语文就是可爱的;当教师僵化呆板时,语文就是可憎的。可以说,学生情感的好恶深深制约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就这个意义说,学生对语文进行以偏概全式的误读,是可以理解的,是情有可原的。
  2.教师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文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一现象,说文雅一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说粗俗一点,是各自为阵、杂乱无章。
  在语文教学目标模糊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对语文的解读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了,有的语文教师难免误读甚至曲解了语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语文教学的外延严重“缩水”。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具有很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每位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展开教学本无可非议,但一些教师囿于自身喜好和认识的偏执,在教学时“挑肥拣瘦”,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严重“偏食”,从而使原本丰富的语文变得单一。
  不仅如此,一些教师急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在教学时往往以考试为中心,“净化”教学内容(排斥与考试无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讲授教材内容时,也不过是落实一个个的考点,而不是将其视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在他们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能力纯属无稽之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缓慢。于是,教师们将语文教学的内容简单化,把语文原本丰富的外延缩小成字音字形、背诵默写、诗歌鉴赏,缩小成一道道的选择题与简答题。
  其二,语文教学的形式僵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受教学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他们急于求成、“杀鸡取卵”,教学被严重地单一化、模式化。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一个模式用到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觉得语文索然无味了。
  3.环境
  一方面,在应试的压力和残酷的升学竞争面前,语文由于耗时多、见效慢等原因被一些教师和学生轻视。有的学生利用自习课阅读文学书籍也被其他学科的教师指责为“不务正业”,一些学校甚至让语文为数、理、化等学科“让路”。在此情况下,一些语文教师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不得不在教学中淡化语文的“诗意”,追求语文的“功利”了。
  另一方面,由于外部语言(欧美词汇、网络语言等)的冲击,学生追赶时髦,使原本朴实、高雅的“语文”,变成了华丽、低俗的“时尚”。学生过于追求语言的时尚性、通俗性,势必导致汉语言学习的苍白与肤浅。
  应该说,语文被误读有着很多难言的尴尬,其问题的核心不是学生和教师,而是语文教育的“大语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广大语文教师试图以传统的方式修复当今的语文教育,走出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困境,实乃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有怎样的生活世界往往就有怎样的语文世界。当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呢?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目共睹的:学生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坐井观天”,在单调的生活方式里浮躁不堪。
  面对这一事实,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是应该给学生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让鲜活的“空气”进来。或者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生活,才可能感受到语文的博大与精彩。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两点尝试,即开设“新闻课”和“读书课”。
  1.新闻课
  所谓“新闻课”,就是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课,选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作为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新闻的人或事件进行评说。从奥巴马访华到农民工的种种遭遇,从杨元元之死到玉树大地震等都成了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做法有利于改变学生因“忙”于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读书课
  所谓“读书课”,即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书(说来真是贻笑大方,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读书,实有误人子弟之嫌。但为改变学生“先天素质不足,后天生活不够”的状况,此举纯属无奈)。所读的内容或是课文的拓展延伸,或是社会的“冰点”、“热点”;或是只言片语的摘录,或是长篇大论的著作。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语文热情。
  诚然,生活与语文都有着无比广阔的天空,开设这两种课旨在为学生打开两扇生活的窗口,使他们看到生活的真实和语文的真实,从而减少对语文的误读罢了。
  (作者单位:永川萱花中学校)
其他文献
综观这个繁荣绚丽的社会现状,现在的孩子情感冷淡,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认为生活中周围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未想过要感恩。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无法以情动人。有的学生文笔很不错,描写细腻,语句生动,但每次都“卡”在抒情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为作文添彩呢?这需要教师懂得煽情,善于煽情,重视情的感染,情的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煽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删除了"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原来在这两个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在参考类似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进行核算。本文分
阐述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新闻宣传的规律和特点,分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影响,并从理论、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可行性、局限性,
内容不够充实的文章,如瘦骨嶙峋的女子,即便姿容俏丽,也是一种病态的美.作文一定要内容充实,努力彰显文章的丰腴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语
本文利用Fischer-Burmeister函数将非线性互补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方程组,再利用Kanzow光滑逼迫函数构造光滑算予,将NCP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然后给出了一种求解非线性互补问题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