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是一种由于工作导致的职业流行病,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教师因为工作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而不幸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就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由此造成了各种恶果——教学效果不彰、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身心受损,教师病假不断、教学热情不再、职业生涯受阻,学校士气低迷、教学秩序混乱、医疗支出大增。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①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②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③低个人成就感:这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这样的特征同样适用于教师职业倦怠,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属于职业倦怠易发人群。应该说,由于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相当严重,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认为当前我国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点,如完美主义、目标取向、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等等。这些独特的个性品质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和压力的评估和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
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为了尽可能回避教育责任降低教育风险,更多的教师不愿意担任学校管理层干部、班主任等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相对较多的工作。情绪上也表现出疲劳感,情绪焦躁不稳定,易怒,缺乏自控能力,经常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迁怒于学生,蔑视学生个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情感世界冷漠,把学生仅仅当成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具,减少或者拒绝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疏远学生,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缺乏热情与活力,减少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校的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懒得亲自参与指导。甚至出现人格解体,放任自流。颠倒本质工作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事第二职业。牟取职业学校高额招生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放松为人师表的形象要求,生活作风随意。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更维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维系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不仅仅是教师个体人格因素,更大层面涉及到社会问题和职业问题等深层次领域,社会各界都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来关心教育,关心教师。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①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②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③低个人成就感:这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这样的特征同样适用于教师职业倦怠,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属于职业倦怠易发人群。应该说,由于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相当严重,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认为当前我国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点,如完美主义、目标取向、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等等。这些独特的个性品质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和压力的评估和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
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为了尽可能回避教育责任降低教育风险,更多的教师不愿意担任学校管理层干部、班主任等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相对较多的工作。情绪上也表现出疲劳感,情绪焦躁不稳定,易怒,缺乏自控能力,经常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迁怒于学生,蔑视学生个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情感世界冷漠,把学生仅仅当成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具,减少或者拒绝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疏远学生,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缺乏热情与活力,减少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校的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懒得亲自参与指导。甚至出现人格解体,放任自流。颠倒本质工作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事第二职业。牟取职业学校高额招生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放松为人师表的形象要求,生活作风随意。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更维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维系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不仅仅是教师个体人格因素,更大层面涉及到社会问题和职业问题等深层次领域,社会各界都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来关心教育,关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