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容多、课时紧是自2010年秋季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实践中遇到的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教师按照规定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从重视教材处理,注重探究活动的价值,提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效性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内容多、课时紧是遇到的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新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但老师们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按照规定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或只强调知识目标,严重影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对策,寻找出路。我想,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原因之一就是“活动”替代了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在新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敢采用讲授法,或把讲授法与课程改革对立起来,新课程强调以“问题”为主体,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一节课中没有问题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能比较单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但探究活动过多,可能会导致对问题探究的深度不够,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时间浪费,效率不高。例如在《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中共5个探究活动,7个探究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既消耗了时间又无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二就是教材内容大而全,实际教学内容往往超过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宽度。新教材内容比较丰富,信息含量大,涉及的生活问题多,例如在《国家财政》这框中就有8个正文知识点,4个辅助文,旧教材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同时,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总感到知识讲得不到位。所以,实际教学内容往往超过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宽度,这也会造成课时紧张,教学目标无法落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重视教材处理,整合课程资源
新教材的特点是教材情境时代化、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处理问题化。我们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避免“一刀切”,对教材进行增减、补充、延伸和重组,以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同时,要注意将教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情境设计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知,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内涵。在《国家财政》这框中,新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要求学生“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一规定,教学时就要注意控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总量和学习要求,减少学时,只需1课时;减少内容,学生只要重点掌握“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可以了。至于教材上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概念等,并不需要详细分析,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会用就行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再现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的事实。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确定探究主题,注重探究活动的价值
关于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处理是一个比较灵活的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探究活动一定要扣住课标、扣住教材;二是探究活动应是有意义的,是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三是要处理好探究活动的数量和效益问题。在《国家财政》这框中,我们整合课程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通渭县近几年进行的项目建设和作用,如通渭温泉城的建设、即将开工建设要经过通渭的宝兰铁路等,对财政支出的具体作用进行评议、归纳和提升,构建起相应理论知识。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来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着眼于“问题的设计”,提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
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活动,所以“问题”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问题设计要不求数量,而要质量。原则是一要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信度。二要设计趣味性问题,扩大探究的参与度。三要设计思维性的问题,挖掘探究的深度。四要设计实践性的问题,拓展探究的广度。五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探究的精度。在问题设计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向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炼课程目标意义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有关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方面的探究过程设计,着力引导学生亲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种“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为此,我们追求从有意义的情境出发,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经历问题后,不知不觉地来到抽象概念、原理的门口,然后在抽象层面上活化、内化知识,使生涩的概念、原理真正走进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政治的力量撞击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好比助推器,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反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抓住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独立思考、大胆求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益。
总之,要解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课时冲突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我们要敢于坚持,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学会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5.
(通渭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效性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内容多、课时紧是遇到的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新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但老师们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按照规定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或只强调知识目标,严重影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对策,寻找出路。我想,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原因之一就是“活动”替代了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在新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敢采用讲授法,或把讲授法与课程改革对立起来,新课程强调以“问题”为主体,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一节课中没有问题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能比较单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但探究活动过多,可能会导致对问题探究的深度不够,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时间浪费,效率不高。例如在《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中共5个探究活动,7个探究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既消耗了时间又无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二就是教材内容大而全,实际教学内容往往超过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宽度。新教材内容比较丰富,信息含量大,涉及的生活问题多,例如在《国家财政》这框中就有8个正文知识点,4个辅助文,旧教材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同时,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总感到知识讲得不到位。所以,实际教学内容往往超过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宽度,这也会造成课时紧张,教学目标无法落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重视教材处理,整合课程资源
新教材的特点是教材情境时代化、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处理问题化。我们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避免“一刀切”,对教材进行增减、补充、延伸和重组,以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同时,要注意将教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情境设计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知,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内涵。在《国家财政》这框中,新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要求学生“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一规定,教学时就要注意控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总量和学习要求,减少学时,只需1课时;减少内容,学生只要重点掌握“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可以了。至于教材上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概念等,并不需要详细分析,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会用就行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再现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的事实。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确定探究主题,注重探究活动的价值
关于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处理是一个比较灵活的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探究活动一定要扣住课标、扣住教材;二是探究活动应是有意义的,是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三是要处理好探究活动的数量和效益问题。在《国家财政》这框中,我们整合课程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通渭县近几年进行的项目建设和作用,如通渭温泉城的建设、即将开工建设要经过通渭的宝兰铁路等,对财政支出的具体作用进行评议、归纳和提升,构建起相应理论知识。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来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着眼于“问题的设计”,提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
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活动,所以“问题”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问题设计要不求数量,而要质量。原则是一要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信度。二要设计趣味性问题,扩大探究的参与度。三要设计思维性的问题,挖掘探究的深度。四要设计实践性的问题,拓展探究的广度。五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探究的精度。在问题设计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向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炼课程目标意义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有关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方面的探究过程设计,着力引导学生亲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种“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为此,我们追求从有意义的情境出发,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经历问题后,不知不觉地来到抽象概念、原理的门口,然后在抽象层面上活化、内化知识,使生涩的概念、原理真正走进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政治的力量撞击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好比助推器,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反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抓住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独立思考、大胆求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益。
总之,要解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课时冲突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我们要敢于坚持,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学会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5.
(通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