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黑泽明的影像世界——以《罗生门》为例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ong18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对电影大师黑泽明影像世界的浅层次解读,并以其代表作《罗生门》为例分别从叙事手法、摄影技巧等视角进行剖析。
  【关键词】摄影技巧;叙事手法
  黑泽明的作品如同他自己的名字一樣,具有极其浓厚且鲜明的色彩,对后来众多世界级大师产生深远影响。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文化符号,主要原因是其有着属于自我的鲜明个人特性,而对武士道精神的诠释,则是其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国内的普通观众在“手撕鬼子”的侵染中早已忘记,武士道精神是作为日本民族性而存在的,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日本电影创作提供了最扎实的土壤,其实将武士作为叙事主角,表现武士性格的电影早就存在了,而黑泽明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武士道文化传统的理解并非停留在一般剑戟片的表层,动作戏带来的快感,只是黑泽明武士电影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一种基于民族性的深邃文化探讨;对于日本电影而言,武士电影就像武侠电影之于中国的情怀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征。无论是武士个体还是武士群像,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风格都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取得了成功,并且是不可复制的。
  武士电影让黑泽明获得了世界声誉,甚至将武士这个文化符号输入进了好莱坞的武器库。‘电影天皇’的名号代表着黑泽明对于电影的独断的权威,但他的多变与魅力远大于这个符号的类库称谓,在武士电影之外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引领着电影叙事方式的变革,为观众呈现处理人性细节的电影大师。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罗生门》,与黑泽明编导的电影同名,实际上它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因此两篇小说是毫无关联的。但经黑泽明之手却它成了一个世人皆知的词汇,并开启了叙事模式和摄影手法的新纪元。
  一、摄影技巧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在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运动摄影且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摄影机的运动完全依据情节的发展、情绪的积累、场面的调度等,似乎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暗示,亦或是导演价值观念的一种引导。然而,《罗生门》一片在景别上虽重视近距离镜头的运用,却没有与西方电影的特写式风格趋同。影片中仍然保存了不少的远景与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必要地交代环境之外,在总体氛围上使影片笼罩在浓郁的日本的民族特色中。
  若要纵向比较罗生门所剖析的人性丑恶和其本身的表现力度可能比不上现在涌现的一些电影作品,但这并不能贬损《罗生门》超出时代的伟大,因为正黑泽明的创造,才让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拍摄手法,成为电影工业的惯例。那么摄影风格则是其独创风格的体现。本片运用了很多闪回镜头,在当时属于一种革新。在传统的描述空镜头的场景中,他还用了一些看似凌乱的镜头来表现情绪。黑泽明精心的把我这光线对镜头表达的影响,对人物神态的细腻捕捉更让这个谎言和粉饰交织的故事悬念重重。
  二、叙事手法
  这部仅有88分钟的黑白电影有着后现代电影无法超越的深刻,而这种深刻完全建构在不可思议的简单之上。而简单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场景的简单,本片只有三个故事场景;二、人物的简单;场景虽然简单,但每个事物似乎都暗示着意向,黑泽明的叙事结构在两层之上,并在其中穿插了多次出人意料的转折,再三母系之上创造了拷问人性善恶的迷局。如果说叙事方式的革新建立在叙事小说的基础之上,《罗生门》是黑泽明对于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客观真理的追寻和探索。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同一个事件,四个人却有四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来源于被擒的强盗多囊丸;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武士的妻子真砂;第三种说法是死去的武士借女巫之口说出来的;第四种说法是由一个旁观者,也就是当时躲在草丛中的卖柴人讲述的,’[2]影片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可谓是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认为黑泽明对人性抱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另一部分人认为黑泽明对人性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也许这真是电影的魅力,正是导演的用意之所在吧。
  三、小结
  整部影片无论是精湛的摄影技巧、独特的叙事手法、生动的表演,尤其后期的剪辑都相当出色,它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性的问题。正如卡夫卡所说,你如此讨厌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也参与其中。反观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像樵夫一样富于同情,而又自私自利不愿揭露真实的自己。《罗生门》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一个不同的角度,提醒人们善于自省,剖析内心。它对电影届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黑泽明在片中掌控全局并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他‘电影天皇’的称号当之无愧。在他的电影中无论是武士题材还是人性的探讨,黑泽明都在以纯粹的个人理念去创作电影。总之,电影大师黑泽明的魅力更多的是蕴藏于他那精心推敲设计的独特的镜头和影像以及那耐人寻味的主题意义上,他是日本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有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桦等.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芦楠楠,女,汉,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其他文献
现代人的职场复杂而富于变化,你每天都要应付来自业绩、同事关系以及合作伙伴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每个人的抗压程度也是千差万别,让我们来看看12星座都是怎么面对职场压力的。     射手座  “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直的话大不了给它掰直”,有这样乐观心态的就是射手座。职场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美好人生的很小一部分而已,何况压力都是暂时的,总有解决的一天,何必太过担忧?  抗压指数:★★★★★    摩羯座  摩
期刊
1.慢吸快呼  学会呼吸的第一步就是放松腹部的肌肉。当腹部肌肉放松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气体呼出来,做到吸气的长度是呼气长度的2倍。  2.学会加餐  多食用鱼类,且要选择较小的鱼类。每天摄入25克纤维素食物,如全小麦食物、全燕麦食物、糙米饭等。还有其他富含纤维素的包括豆类、坚果、水果等。最后,每天要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  3.该睡就睡  许多人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观点,
期刊
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消费都是被动的、习惯性和下意识的,很少考虑到与经济周期、人生曲线结合起来,更不会去主动地调整改变。否则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年轻的时候本该积累,却过度透支;经济热的时候“血拼”到底,等到经济转冷、物价下跌时却发现没钱花了。  消费是理财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意义在2009年的经济形势下更加凸显,你应该成为消费的主人。当然,消费承载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改变消费习惯甚至就是
期刊
虽然一个人体内的基因中有99.9%都和父母体内的DNA完全相同,但是仍有0.1%的不同,而正是这0.1%才造就了包括血型和眼球颜色在内的300万个不同遗传特征的出现。然而不幸的是,家庭遗传并非常常都是优秀的,美国Scie rlcedaily网站评出了这些最糟糕的遗传特征:  1.酗酒。嗜酒有大约50%的原因和遗传基因有关,环境因素对酒鬼只能施加一半的影响。  2.乳腺癌。受到BRCAl和BRCA2
期刊
【摘要】《雨中的猫》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其中“雨中的猫”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分析,從多方面解读“雨中的猫”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探求战后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雨中的猫;海明威;迷惘的一代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最初发表于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文章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小说以
期刊
【摘要】中国翻译史历史悠久,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特点不同。本文将梳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及其理论。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译论知识  一、本书内容  《中国译学史》是一部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中国翻译史的著作,由陈福康著,201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中国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古代的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个历史时段中又列举了重要的翻译家的思
期刊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以及翻译。本文主要对《边城》的英译及研究进行了梳理及比较总结。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英译  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边城》作为他的代表作从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共有四个版本的《边城》译作,由于时代背景及受众不同,各译本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沈从文及《边城》创作背景  沈从文是上世纪我国文坛
期刊
【摘要】20世纪后期全球性的大规模移民达到高潮,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作家身上也被打上了移民的烙印。卡勒德·胡赛尼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最新出版的作品《群山回唱》中,也深入描写了这一类人物形象。而其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和移民心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关键词】胡赛尼;《群山回唱》;移民形象;移民心理  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20世纪后半叶为了躲避阿富汗战争,随家人一起迁居美国,开
期刊
李泽厚认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特征中包含,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其中暗含了中国两大古典哲学思想的内涵,即儒家与道家思想。儒道美学都以追求“和”为目的,儒家重视美善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以求得“至美”、“大美”为最高。这两种观点互补充完善,构成了中国美学观点的基础,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和审美的取向。工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支,也受到传统儒道美学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儒家和道家两种思
期刊
【摘要】作为翻译理论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个转向,翻译解构主义派为分析翻译著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尽管同属于同一个翻译理论流派,其中的每一位著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对翻译独特的见解。本文基于对翻译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對比,作者旨在发现其翻译思想中的差异,并努力挖掘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解构主义派;对比研究;翻译理论  引言  翻译解构主义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动摇了早前一直占领主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