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听力教学特点及目标,从语篇分析的界定、发展和基本内容入手,从图式理论和语境两个方面,结合语篇分析的具体内容,来阐述语篇分析研究成果对当代听力教学活动的影响和运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 当代听力教学 图式理论 语境
近年来,语篇分析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随着现代化设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变革,传统的在教室听磁带的练习方式也逐渐由多方位的语音室所代替。那么,英语教师怎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语篇分析方法提高听力教学水平呢?本文从语篇分析的界定,发展和基本内容入手,根据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图式理论和语境两个大的方面,来具体阐述语篇分析研究成果对当代听力教学活动的影响及运用。
1. 语篇和语篇分析的界定
对于语篇,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有不同的含义。其英译有两种说法,“text” 和“discourse”。对于语篇范围是否包括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不同的语言学家持有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语篇,采用韩礼德(Halliday)、夸克(Quirk)等的观点,把语篇定义为是语义和语用上连贯的、用来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一种交际行为的体现,它既可以是书面体也可以是口语体。就大学英语具体听力资料而言,无论是视频资料,还是对话理解或短文填空,不管长度如何,只要形成了整体,就是语篇。
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话段( sentence/ utterance)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
2.语篇分析的发展简述
语篇分析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70年代后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根据Guy Cook的观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研究重点等把discourse analysis分为3种:(1)英美学派,(2)以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3)批评话语学派(黄国文2006)。而对语言教学领域有深刻意义的当属英美学派。所以本文只就英美学派的语篇分析进行介绍和研究。
3.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
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衔接与连贯、语篇结构、信息结构、语篇类型、篇章语法、图式理论、体裁理论、会话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等等。(黄国文,2006)
4.大学听力教学发展与现状
随着近些年我国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变化,尤其是随着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听力的重要性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不再提倡将四级或六级证书作为英语水平的衡量标准,多媒体教育技术广泛运用,教学模式不断研究和变革。这更加使广大教师明白需要培养的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和自主学习语言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抱着词汇表死記硬背的庸才。在对长春八所高校共152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份调查中,刘玉杰(2005)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理想,其中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的学生只占受试的47%。所以,提高听力教学效果成为重中之重。
传统的听力教学是在教室里进行,学生听录音磁带,教师重复播放录音磁带,一字一句解释分析,学生的任务仅停留在听完题目后选择出正确答案,教师则只是侧重分析发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感觉乏味无趣,当然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就难以得到提高。目前,高校的听力教学基本在多媒体语音室完成。在传统的听力基础上增加了视频资料,丰富的语料库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所以,当前的听力教学研究应与时俱进,更加充分地利用当前教学资源,取得更好的效果。
安德森(Anderson)和利恩奇(lynch)的听力理解研究表明,听者的意义建构是通过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所获得的,这种信息资源既包括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又包括语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Anderson 1988)。以下,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结合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理论,来具体地阐述语篇分析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运用。
5.从图式理论方面
所谓图式(Schema)是存储于理解者的长时记忆中的对于世界、事件、行为、场景、心理活动和语言知识等的典型经验和认识。它是相对于人类理解活动而言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源于我们身体经验这样日常生活的基本体验。人们对外界及自身的体验信息,反复出现在大脑中,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不断输入,就会形成图式而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这些图式一旦被激活,将会积极地参与和组织思维,引导信息加工,规定着读者在何种认知趋向上去解释、预测、选择、判断、推理和记忆语篇。当语篇的这部分内容正好与图式相匹配时,那么,在回忆这一部分时,无论在顺序还是在内容上都要比不匹配时删节和变化得少。反之,如果读者头脑中缺少与篇章的内容和形式相匹配的图式的话,篇章理解的质量和速度就会受到影响,这种“不匹配”现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首当其冲要突破的现实障碍。
那么如何通过听力课来减少这种障碍呢?教师的视听材料很重要。仅靠一本听力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求提供专题资源库来丰富视频听力资源,涉及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地理、生活等各个领域。丰富听力训练类型(如一问一答,修正,重复,插话等),涉及不同人之间的话语(如师-生,老板-员工,职员-顾客)。比如,我们在听一段关于登机的录音,如果学生清楚登机的流程,那么我们就容易去在头脑中形成理解候机厅及其工作人员的场景,和对场景的联想推断,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得出说话人的真实含义。
由于应试,教师往往关注场景图式的了解和熟悉,忽略了文化图式。笔者认为生动直观的图式输入方式,能更好弥补文化图式的不足。所以,一方面应向学生推荐原声英语电影,供其课后观看;另一方面应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多媒体。笔者曾在课堂上就《走遍美国》和《老友记》进行教学,分段播放,进行提问,既能学习地道的语言,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效果不错。
此外,教师应注重听后阶段进行巩固这一环节。听后阶段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构成认知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做完听音练习后,教师可重放听音材料以巩固学生头脑中已存的图式,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去注意一些之前练习中未涉及未注意到的细节,丰富他们头脑中的图式内容。教师还可让学生对所听内容采用复述、讨论、表演对话等的方式巩固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内容,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
6.从语境方面
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语境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即语篇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语言本身以外的语境,在视听教学中主要起作用的是文化语境。
6.1从语篇的语言性语境
6.1.1衔接和连贯
衔接是从语篇的表层结构来体现的,通过具体的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来实现。在英语中,上文提到的名词在下文中再出现时就会用代词代替。例如,A: Whose is this pen? B: Oh, it’s the one I lost. A、B两句的衔接主要是通过照应关系和替代关系:it 与 this pen 发生照应关系,the one 替代了this pen.所以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代词所指。而连词的衔接作用更加明显。如连接词moreover,furthermore,besides表示增补或递减;but,anyhow,actually,however表示转折;therefore,so,hence表因果等等。语篇的这些手段,是语义的传接纽带,都能起到暗示内容的作用。听者可以根据这些词确定听的重点,对上下文进行有根据的预测。随着语篇的展开,信息的逐渐丰富,逐步地验证预测,最终获得正确的信息。
连贯是从语篇的底层来体现的,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例如有这样一个对话。A: Would you like to give me a hand? B: I’m in the bath. A: OK.聽起来答非所问,不符合语法习惯,但仔细推敲,就明白语义是连贯的。所以单听懂一个单个的句子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从语篇的角度来理解。另外,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听力不是非要听到每一个单词。作为二语习得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推测能力来弥补词汇的缺陷,没必要带有焦虑害怕的情绪而降低语言习得机制。
6.1.2语篇结构
虽然在书面语篇中更强调组织结构,但口语语篇也有组织结构,比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compound dictation,和VOA News。听力的篇章能力是瞬间的,所以与阅读的篇章能力要求相比,可以说要求更高。因此,应该在学生具有一定阅读篇章能力的基础上,再着手培养学生听力语篇结构的分析能力。不同语体的语篇通常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示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如故事的开头往往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作出交代,中间部分是描述故事的发展,结尾是描写人物和事态的结局或启示。议论性的语篇开头往往是指出问题加以分析,对论点加以论证,结尾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对于考试来说,学生应利用这些知识,参照选项的内容,对语篇进行合理的预测。句子的连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关系结构可以通过话语策略来实现,其中突出的有:1)顺序;2)层次;3)连环;4)平衡。在顺序关系的语篇中,学生应培养对表示序列的词语的敏感性,如:first, then, secondly ,finally等。在层次关系结构中,通常由几个层次的句子组成,并且有一个基础(常称作主题句)把不同层次贯串。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寻找主题句或总结句,了解语篇谈论的主要问题。
6.1.3 信息结构
信息分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在语篇分析过程中,新信息是语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语篇理解的关键。听力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信息结构知识,让他们掌握了听力材料的话题后,对材料进行信息结构分析,以便明确哪些是要重点掌握的新信息以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个同义句的比较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信息结构的体现形式主要是重音、语调。主要的声凋变化:升、降、升转降、降转升等。这个特征称作“声调重音突出”,被突出的成分称作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所传递的信息,是信息单位中所要传递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听力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意识,通过话语人的语调来判断话语的态度和潜台词。
6.1.4篇章语法
在语篇中起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比如时间关联成分、地点关联成分、照应、省略、时和体形式的配合等。特别是时态的判断,有时句子中没有具体的时间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那么学生只有对句子时态加以注意,才能判断。听力教学中应适当补充词汇、语法知识,以减少听力理解障碍。
6.2 从非语言性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了语言。英语学习者都了解英语中的词常常带有附加的文化含义,它们的所指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才最清楚。比如,红色在汉语中象征喜庆、好运,而在英语中总使人联想到鲜血等不利的情形,如red hands, red flag,The factory is in the red等。学生常常对英语中的宗教知识和俚语了解甚少。例如,They chucked a stone at the cr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这里如果教师不首先向学生解释chuck, crop, do a bunk, 和loot这些俚语,学生当然会一头雾水。教师在放音前应对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提示,对重要的人名、地点加以解释,以减少文化障碍。
交际中不同参加者的身份不同,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环境气氛、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不同,造成的语篇基调,说话者重音语调都会不同。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关注这些非语言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提高语篇推测理解能力。
7.结语
语篇分析在我国英语教学领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听在语言习得中的作要更加显著,听是获取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王初明 2006)。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络多媒体的利用,学会运用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来不断改进当代的听力教学具有其现实意义。相信在广大语言学家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4]Anderson A and lynch T Listen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88.
[5]李悦娥, 范宏雅. 话语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孙鸣.陈述性知识与英语认知 [J]. 外语学刊, 2007.1:134-135.
[7]梁瑞清.整体论假说与外语教学[J]. 现代外语,2007.1:73-78.
[8]万小卉.语篇分析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语篇分析 当代听力教学 图式理论 语境
近年来,语篇分析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随着现代化设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变革,传统的在教室听磁带的练习方式也逐渐由多方位的语音室所代替。那么,英语教师怎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语篇分析方法提高听力教学水平呢?本文从语篇分析的界定,发展和基本内容入手,根据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图式理论和语境两个大的方面,来具体阐述语篇分析研究成果对当代听力教学活动的影响及运用。
1. 语篇和语篇分析的界定
对于语篇,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有不同的含义。其英译有两种说法,“text” 和“discourse”。对于语篇范围是否包括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不同的语言学家持有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语篇,采用韩礼德(Halliday)、夸克(Quirk)等的观点,把语篇定义为是语义和语用上连贯的、用来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一种交际行为的体现,它既可以是书面体也可以是口语体。就大学英语具体听力资料而言,无论是视频资料,还是对话理解或短文填空,不管长度如何,只要形成了整体,就是语篇。
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话段( sentence/ utterance)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
2.语篇分析的发展简述
语篇分析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70年代后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根据Guy Cook的观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研究重点等把discourse analysis分为3种:(1)英美学派,(2)以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3)批评话语学派(黄国文2006)。而对语言教学领域有深刻意义的当属英美学派。所以本文只就英美学派的语篇分析进行介绍和研究。
3.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
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衔接与连贯、语篇结构、信息结构、语篇类型、篇章语法、图式理论、体裁理论、会话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等等。(黄国文,2006)
4.大学听力教学发展与现状
随着近些年我国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变化,尤其是随着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听力的重要性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不再提倡将四级或六级证书作为英语水平的衡量标准,多媒体教育技术广泛运用,教学模式不断研究和变革。这更加使广大教师明白需要培养的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和自主学习语言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抱着词汇表死記硬背的庸才。在对长春八所高校共152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份调查中,刘玉杰(2005)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理想,其中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的学生只占受试的47%。所以,提高听力教学效果成为重中之重。
传统的听力教学是在教室里进行,学生听录音磁带,教师重复播放录音磁带,一字一句解释分析,学生的任务仅停留在听完题目后选择出正确答案,教师则只是侧重分析发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感觉乏味无趣,当然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就难以得到提高。目前,高校的听力教学基本在多媒体语音室完成。在传统的听力基础上增加了视频资料,丰富的语料库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所以,当前的听力教学研究应与时俱进,更加充分地利用当前教学资源,取得更好的效果。
安德森(Anderson)和利恩奇(lynch)的听力理解研究表明,听者的意义建构是通过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所获得的,这种信息资源既包括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又包括语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Anderson 1988)。以下,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结合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理论,来具体地阐述语篇分析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运用。
5.从图式理论方面
所谓图式(Schema)是存储于理解者的长时记忆中的对于世界、事件、行为、场景、心理活动和语言知识等的典型经验和认识。它是相对于人类理解活动而言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源于我们身体经验这样日常生活的基本体验。人们对外界及自身的体验信息,反复出现在大脑中,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不断输入,就会形成图式而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这些图式一旦被激活,将会积极地参与和组织思维,引导信息加工,规定着读者在何种认知趋向上去解释、预测、选择、判断、推理和记忆语篇。当语篇的这部分内容正好与图式相匹配时,那么,在回忆这一部分时,无论在顺序还是在内容上都要比不匹配时删节和变化得少。反之,如果读者头脑中缺少与篇章的内容和形式相匹配的图式的话,篇章理解的质量和速度就会受到影响,这种“不匹配”现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首当其冲要突破的现实障碍。
那么如何通过听力课来减少这种障碍呢?教师的视听材料很重要。仅靠一本听力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求提供专题资源库来丰富视频听力资源,涉及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地理、生活等各个领域。丰富听力训练类型(如一问一答,修正,重复,插话等),涉及不同人之间的话语(如师-生,老板-员工,职员-顾客)。比如,我们在听一段关于登机的录音,如果学生清楚登机的流程,那么我们就容易去在头脑中形成理解候机厅及其工作人员的场景,和对场景的联想推断,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得出说话人的真实含义。
由于应试,教师往往关注场景图式的了解和熟悉,忽略了文化图式。笔者认为生动直观的图式输入方式,能更好弥补文化图式的不足。所以,一方面应向学生推荐原声英语电影,供其课后观看;另一方面应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多媒体。笔者曾在课堂上就《走遍美国》和《老友记》进行教学,分段播放,进行提问,既能学习地道的语言,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效果不错。
此外,教师应注重听后阶段进行巩固这一环节。听后阶段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构成认知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做完听音练习后,教师可重放听音材料以巩固学生头脑中已存的图式,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去注意一些之前练习中未涉及未注意到的细节,丰富他们头脑中的图式内容。教师还可让学生对所听内容采用复述、讨论、表演对话等的方式巩固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内容,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
6.从语境方面
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语境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即语篇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语言本身以外的语境,在视听教学中主要起作用的是文化语境。
6.1从语篇的语言性语境
6.1.1衔接和连贯
衔接是从语篇的表层结构来体现的,通过具体的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来实现。在英语中,上文提到的名词在下文中再出现时就会用代词代替。例如,A: Whose is this pen? B: Oh, it’s the one I lost. A、B两句的衔接主要是通过照应关系和替代关系:it 与 this pen 发生照应关系,the one 替代了this pen.所以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代词所指。而连词的衔接作用更加明显。如连接词moreover,furthermore,besides表示增补或递减;but,anyhow,actually,however表示转折;therefore,so,hence表因果等等。语篇的这些手段,是语义的传接纽带,都能起到暗示内容的作用。听者可以根据这些词确定听的重点,对上下文进行有根据的预测。随着语篇的展开,信息的逐渐丰富,逐步地验证预测,最终获得正确的信息。
连贯是从语篇的底层来体现的,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例如有这样一个对话。A: Would you like to give me a hand? B: I’m in the bath. A: OK.聽起来答非所问,不符合语法习惯,但仔细推敲,就明白语义是连贯的。所以单听懂一个单个的句子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从语篇的角度来理解。另外,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听力不是非要听到每一个单词。作为二语习得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推测能力来弥补词汇的缺陷,没必要带有焦虑害怕的情绪而降低语言习得机制。
6.1.2语篇结构
虽然在书面语篇中更强调组织结构,但口语语篇也有组织结构,比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compound dictation,和VOA News。听力的篇章能力是瞬间的,所以与阅读的篇章能力要求相比,可以说要求更高。因此,应该在学生具有一定阅读篇章能力的基础上,再着手培养学生听力语篇结构的分析能力。不同语体的语篇通常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示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如故事的开头往往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作出交代,中间部分是描述故事的发展,结尾是描写人物和事态的结局或启示。议论性的语篇开头往往是指出问题加以分析,对论点加以论证,结尾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对于考试来说,学生应利用这些知识,参照选项的内容,对语篇进行合理的预测。句子的连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关系结构可以通过话语策略来实现,其中突出的有:1)顺序;2)层次;3)连环;4)平衡。在顺序关系的语篇中,学生应培养对表示序列的词语的敏感性,如:first, then, secondly ,finally等。在层次关系结构中,通常由几个层次的句子组成,并且有一个基础(常称作主题句)把不同层次贯串。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寻找主题句或总结句,了解语篇谈论的主要问题。
6.1.3 信息结构
信息分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在语篇分析过程中,新信息是语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语篇理解的关键。听力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信息结构知识,让他们掌握了听力材料的话题后,对材料进行信息结构分析,以便明确哪些是要重点掌握的新信息以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个同义句的比较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信息结构的体现形式主要是重音、语调。主要的声凋变化:升、降、升转降、降转升等。这个特征称作“声调重音突出”,被突出的成分称作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所传递的信息,是信息单位中所要传递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听力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意识,通过话语人的语调来判断话语的态度和潜台词。
6.1.4篇章语法
在语篇中起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比如时间关联成分、地点关联成分、照应、省略、时和体形式的配合等。特别是时态的判断,有时句子中没有具体的时间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那么学生只有对句子时态加以注意,才能判断。听力教学中应适当补充词汇、语法知识,以减少听力理解障碍。
6.2 从非语言性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了语言。英语学习者都了解英语中的词常常带有附加的文化含义,它们的所指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才最清楚。比如,红色在汉语中象征喜庆、好运,而在英语中总使人联想到鲜血等不利的情形,如red hands, red flag,The factory is in the red等。学生常常对英语中的宗教知识和俚语了解甚少。例如,They chucked a stone at the cr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这里如果教师不首先向学生解释chuck, crop, do a bunk, 和loot这些俚语,学生当然会一头雾水。教师在放音前应对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提示,对重要的人名、地点加以解释,以减少文化障碍。
交际中不同参加者的身份不同,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环境气氛、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不同,造成的语篇基调,说话者重音语调都会不同。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关注这些非语言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提高语篇推测理解能力。
7.结语
语篇分析在我国英语教学领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听在语言习得中的作要更加显著,听是获取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王初明 2006)。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络多媒体的利用,学会运用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来不断改进当代的听力教学具有其现实意义。相信在广大语言学家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4]Anderson A and lynch T Listen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88.
[5]李悦娥, 范宏雅. 话语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孙鸣.陈述性知识与英语认知 [J]. 外语学刊, 2007.1:134-135.
[7]梁瑞清.整体论假说与外语教学[J]. 现代外语,2007.1:73-78.
[8]万小卉.语篇分析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