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荆门市东宝区财政局牌楼财政分局紧紧围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主题,不断强化财政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财政服务功能 地方经济 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一、以加快财政收入增长为重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牌楼镇地处荆门城东郊,距市中心仅7公里,素有荆门“东大门”之称。境内有207国道、311省道、襄荆高速公路、焦柳、长荆铁路贯穿其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牌楼财政分局一直把做大做强财政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积极抓好税收征管,确保收入快速增长。近年来,该局面对政策性退税因素增多,收入任务基数较大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始终把组织收入当成核心工作来抓,努力构建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巩固收入机制,确保收入质量。一是紧紧围绕年度收入目标,与税务部门紧密配合,抓好收入进度,特别是资源税、营业税等重点收入做到应收尽收,确保收入质量,并充分利用东宝工业园、石化产业园两大园区等项目落实各项收入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源调查和分析工作,摸清税源,全面掌握重点税种、税源的动态,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收入,促进各项收入增长;三是做好重点监控。建立了重点企业税收的监控和催缴机制。对镇直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随时掌握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收变化情况,做好税源分析和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征收计划,掌握征收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建立了收入挖潜机制。在抓好本级主体税种和税收大户的同时,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坚持主体税收和零散税收齐抓,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并重,同时对历年欠税也进行了清缴,确保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对资源型企业采取以量核税与以电核税相结合的征收方式,科学核定资源型企业的税收任务,摆脱 “一刀切”的状况,实现源头控管,进一步完善征管措施,确保全额、超额完成税收任务。
在该局的努力下,全镇财政收入不断高速增长,促进了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10年全镇财政公共性支出达到980万元,有力支持了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镇呈现出了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连续四年跻身荆门市“十强工业重镇”之列,并于2009年被纳入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核心示范区。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 。
二、以积极抓好项目服务为支点,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该局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各项服务,坚持围繞“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不放松,配合当地政府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在项目服务上,以及时协调项目涉及单位、落实农户补偿、安置为基础,为企业及时排忧解难,促进当地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5年内,共建成蓝天鸿程气体、明邦(亚升)建材、嘉吉肥业、中和建材、东方百货二期冷链加工项目和荆门红岩建材厂、伟佳砖厂等75个项目。该镇目前已形成“两园两带”的经济格局,即东宝工业园和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形成了以明邦建材为龙头的建材经济带和以东方百货为龙头的物流经济带。在207国道复线集中区内以强台石膏为龙头的石膏深加工企业达到11家,以明邦建材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企业达到6家;在皂当线两侧,形成以弘业物流、东方百货仓储为龙头的物流业集群,以此集聚大小商贸物流企业近100家,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上缴税金达400万元。
2、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该局在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上,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不断推动了牌楼城郊市场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该镇实际,积极组织财政包村人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落实2名工作人员常年协助办理合作社申报、办证等业务,成功引导农民创办和发展涉及蔬菜、水产、农机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2家,并为合作社制定了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等业务制度,并积极探索了合作社财务财政代理记账制,为合作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该局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并在泗水桥等村开展了土地规模流转试点工作,五年来,以“建基地,办龙头,创品牌”为宗旨,成功引导350余户农民流转土地4600多亩,其中规模流转近600亩,不断推动了全镇蔬菜、畜禽、水产、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等四大板块农业升级发展,其中泗水桥、来龙村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规模流转土地新建了40个高标准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 1500个普通蔬菜大棚,发展“名、优、特、新”蔬菜产业。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按复种指数计算)近2.68万亩,总产量近5万吨,总产值达2亿元,辖区内杨家桥大市场蔬菜供应量占城区蔬菜需求量的20%以上;盛全、双林等8个生猪养殖基地建成标准化猪舍17栋0.36万平方米,肉禽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禽舍13栋1.1万平方米,培育畜牧养殖专业大户70户;发展水产放养面积1.82万亩,其中精养鱼面达到0.8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0.5万亩,年水产品供应量达8138吨,渔业总产值达7292万元,在竹皮河流域、207国道复线、武荆高速公路两旁植树3.5万株,发展速生丰产林1万亩,花卉苗木0.2万亩。
三、以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为落脚点,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2007年以来,协助镇委、镇政府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共投资1600余万元,硬化通村、通组道路246公里,率先在全区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先后在来龙、花竹、泗水桥、荆东、江湾、杨冲、牌楼等7个村实施了万亩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在泗水桥、花竹、城山等3个村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鸡公山泵站渠系8个村实施了现代农业小农水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投资600万元,架设了革集片自来水管道,解决了600余户农户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21.8万元在东门社区居委会、长兴、长岗、城山和泗水桥5个村(居)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全镇12村(居、场)开通了无线广播,5村(居、场)接通了有线电视,19村(居、场)安装了宽带网络。该局还严格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兑现。认真做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惠农新政策。同时,按照“一事一议”操作流程,认真做好了财政奖补政策的宣传及项目申报工作。2010年以来,全镇共完成8个村9个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工作,争取财政奖补资金363129元,受益人口达9284人。
2、加大镇村综合环境整治投入。该局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对集镇工商街和水产路路面进行了硬化,目前正在实施航空路给排水改造工程。在来龙村开展环境整治样板工程建设,架设太阳能路灯30盏,新建垃圾屋35个、垃圾池54个、艺术围栏500余米,硬化庭院1000余平方米。在泗水桥村黄集居民点投资20万元,完善了沿街站台、地板砖等基础设施建设。花竹村1组的赵湾子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户户通了水泥路。完成了19个村(居、场)集中居住小区的规划,长岗、杨冲、牌楼、新生等4个村的集中居住小区一期已全面完工并交付投入使用。
3、积极支持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该局多方筹资近60万元对牌楼中心小学、冯庙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深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中小学适龄少年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均达100%;顺利完成普九化债的前期工作;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力度,目前该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000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城镇医疗保险工作,上缴保险金8万元。
4、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投入。该局对全镇355户农村低保户、453人,43户城市低保户、90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大了临时救济资金和物资发放的管理力度,2006年以来共发放临时救助和救灾资金74万元,大病救助资金近30万元,大米12万斤、被褥200床,有1120户近4000人得到救助。在下发民政救助款上,财政分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以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起点,不断夯实服务基础。
1、在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上,坚持做好会计建账监管和惠农补贴发放监管、“三资”管理、国有资产、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等15大类,26项数据信息库建设,实现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将各业务口数据库建立指定到专人,实行一个会计一套数据,一项工作一本台账。
2、在完善制度上,对原有各项制度实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了收入监管制度、数据库管理制度、惩戒制度。形成了四大类58项制度,同时还将部分办事流程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确保可操作性。实行了“月督季评”工作机制,严格奖惩兑现,真正做到按制度管人管事。重新制定了各项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
3、在严格基础管理上,合理编制了收支预算,各项支出做到了定员、定额、定标準。细化了收入征管工作,对辖区内75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做到了随时掌控、动态管理。加强了补贴农户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对辖区内19个村、场的4383户农户基础信息全部纳入了台账管理,每年发放各类惠农资金近500万元,2009年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以来,共兑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25.52万元。
4、在农村财务管理上,全面实行了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确保实现农村财务监管“全覆盖”。 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全镇一本招商手册、一套管理制度、一个加强“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的意见,每村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工作台帐,积极探索出“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土地流转型、村企合作型、服务创收型”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五种模式,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五、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向。
1、转变财源建设方式,增强财政服务经济后劲。财源是财力之本,是提高地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牌楼财政分局将紧密结合地域和资源优势,不断创新财源建设的思路和方式,建立强大、充裕的财源。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要利用国债投资、直接投入、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东宝工业园、荆门市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拓展工业财源,强化工业对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认真落实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潜力企业的培育,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在农业财源建设方面,依托来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和水平。
2、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财政支农机制,切实做到在支农增量、支农比重、生产性支出增长三个方面实现逐年提高。按照“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垫息、先建后补等政策杠杆,逐步形成在财政投入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生活条件的引导机制的同时,吸引和聚积更多的社会资本、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3、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管好用好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和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多方筹集资金,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荆门市东宝区财政局牌楼财政分局)
关键词 财政服务功能 地方经济 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一、以加快财政收入增长为重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牌楼镇地处荆门城东郊,距市中心仅7公里,素有荆门“东大门”之称。境内有207国道、311省道、襄荆高速公路、焦柳、长荆铁路贯穿其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牌楼财政分局一直把做大做强财政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积极抓好税收征管,确保收入快速增长。近年来,该局面对政策性退税因素增多,收入任务基数较大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始终把组织收入当成核心工作来抓,努力构建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巩固收入机制,确保收入质量。一是紧紧围绕年度收入目标,与税务部门紧密配合,抓好收入进度,特别是资源税、营业税等重点收入做到应收尽收,确保收入质量,并充分利用东宝工业园、石化产业园两大园区等项目落实各项收入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源调查和分析工作,摸清税源,全面掌握重点税种、税源的动态,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收入,促进各项收入增长;三是做好重点监控。建立了重点企业税收的监控和催缴机制。对镇直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随时掌握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收变化情况,做好税源分析和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征收计划,掌握征收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建立了收入挖潜机制。在抓好本级主体税种和税收大户的同时,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坚持主体税收和零散税收齐抓,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并重,同时对历年欠税也进行了清缴,确保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对资源型企业采取以量核税与以电核税相结合的征收方式,科学核定资源型企业的税收任务,摆脱 “一刀切”的状况,实现源头控管,进一步完善征管措施,确保全额、超额完成税收任务。
在该局的努力下,全镇财政收入不断高速增长,促进了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10年全镇财政公共性支出达到980万元,有力支持了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镇呈现出了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连续四年跻身荆门市“十强工业重镇”之列,并于2009年被纳入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核心示范区。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 。
二、以积极抓好项目服务为支点,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该局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各项服务,坚持围繞“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不放松,配合当地政府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在项目服务上,以及时协调项目涉及单位、落实农户补偿、安置为基础,为企业及时排忧解难,促进当地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5年内,共建成蓝天鸿程气体、明邦(亚升)建材、嘉吉肥业、中和建材、东方百货二期冷链加工项目和荆门红岩建材厂、伟佳砖厂等75个项目。该镇目前已形成“两园两带”的经济格局,即东宝工业园和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形成了以明邦建材为龙头的建材经济带和以东方百货为龙头的物流经济带。在207国道复线集中区内以强台石膏为龙头的石膏深加工企业达到11家,以明邦建材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企业达到6家;在皂当线两侧,形成以弘业物流、东方百货仓储为龙头的物流业集群,以此集聚大小商贸物流企业近100家,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上缴税金达400万元。
2、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该局在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上,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不断推动了牌楼城郊市场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该镇实际,积极组织财政包村人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落实2名工作人员常年协助办理合作社申报、办证等业务,成功引导农民创办和发展涉及蔬菜、水产、农机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2家,并为合作社制定了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等业务制度,并积极探索了合作社财务财政代理记账制,为合作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该局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并在泗水桥等村开展了土地规模流转试点工作,五年来,以“建基地,办龙头,创品牌”为宗旨,成功引导350余户农民流转土地4600多亩,其中规模流转近600亩,不断推动了全镇蔬菜、畜禽、水产、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等四大板块农业升级发展,其中泗水桥、来龙村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规模流转土地新建了40个高标准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 1500个普通蔬菜大棚,发展“名、优、特、新”蔬菜产业。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按复种指数计算)近2.68万亩,总产量近5万吨,总产值达2亿元,辖区内杨家桥大市场蔬菜供应量占城区蔬菜需求量的20%以上;盛全、双林等8个生猪养殖基地建成标准化猪舍17栋0.36万平方米,肉禽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禽舍13栋1.1万平方米,培育畜牧养殖专业大户70户;发展水产放养面积1.82万亩,其中精养鱼面达到0.8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0.5万亩,年水产品供应量达8138吨,渔业总产值达7292万元,在竹皮河流域、207国道复线、武荆高速公路两旁植树3.5万株,发展速生丰产林1万亩,花卉苗木0.2万亩。
三、以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为落脚点,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2007年以来,协助镇委、镇政府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共投资1600余万元,硬化通村、通组道路246公里,率先在全区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先后在来龙、花竹、泗水桥、荆东、江湾、杨冲、牌楼等7个村实施了万亩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在泗水桥、花竹、城山等3个村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鸡公山泵站渠系8个村实施了现代农业小农水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投资600万元,架设了革集片自来水管道,解决了600余户农户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21.8万元在东门社区居委会、长兴、长岗、城山和泗水桥5个村(居)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全镇12村(居、场)开通了无线广播,5村(居、场)接通了有线电视,19村(居、场)安装了宽带网络。该局还严格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兑现。认真做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惠农新政策。同时,按照“一事一议”操作流程,认真做好了财政奖补政策的宣传及项目申报工作。2010年以来,全镇共完成8个村9个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工作,争取财政奖补资金363129元,受益人口达9284人。
2、加大镇村综合环境整治投入。该局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对集镇工商街和水产路路面进行了硬化,目前正在实施航空路给排水改造工程。在来龙村开展环境整治样板工程建设,架设太阳能路灯30盏,新建垃圾屋35个、垃圾池54个、艺术围栏500余米,硬化庭院1000余平方米。在泗水桥村黄集居民点投资20万元,完善了沿街站台、地板砖等基础设施建设。花竹村1组的赵湾子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户户通了水泥路。完成了19个村(居、场)集中居住小区的规划,长岗、杨冲、牌楼、新生等4个村的集中居住小区一期已全面完工并交付投入使用。
3、积极支持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该局多方筹资近60万元对牌楼中心小学、冯庙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深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中小学适龄少年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均达100%;顺利完成普九化债的前期工作;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力度,目前该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000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城镇医疗保险工作,上缴保险金8万元。
4、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投入。该局对全镇355户农村低保户、453人,43户城市低保户、90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大了临时救济资金和物资发放的管理力度,2006年以来共发放临时救助和救灾资金74万元,大病救助资金近30万元,大米12万斤、被褥200床,有1120户近4000人得到救助。在下发民政救助款上,财政分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以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起点,不断夯实服务基础。
1、在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上,坚持做好会计建账监管和惠农补贴发放监管、“三资”管理、国有资产、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等15大类,26项数据信息库建设,实现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将各业务口数据库建立指定到专人,实行一个会计一套数据,一项工作一本台账。
2、在完善制度上,对原有各项制度实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了收入监管制度、数据库管理制度、惩戒制度。形成了四大类58项制度,同时还将部分办事流程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确保可操作性。实行了“月督季评”工作机制,严格奖惩兑现,真正做到按制度管人管事。重新制定了各项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
3、在严格基础管理上,合理编制了收支预算,各项支出做到了定员、定额、定标準。细化了收入征管工作,对辖区内75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做到了随时掌控、动态管理。加强了补贴农户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对辖区内19个村、场的4383户农户基础信息全部纳入了台账管理,每年发放各类惠农资金近500万元,2009年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以来,共兑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25.52万元。
4、在农村财务管理上,全面实行了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确保实现农村财务监管“全覆盖”。 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全镇一本招商手册、一套管理制度、一个加强“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的意见,每村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工作台帐,积极探索出“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土地流转型、村企合作型、服务创收型”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五种模式,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五、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向。
1、转变财源建设方式,增强财政服务经济后劲。财源是财力之本,是提高地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牌楼财政分局将紧密结合地域和资源优势,不断创新财源建设的思路和方式,建立强大、充裕的财源。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要利用国债投资、直接投入、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东宝工业园、荆门市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拓展工业财源,强化工业对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认真落实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潜力企业的培育,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在农业财源建设方面,依托来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和水平。
2、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财政支农机制,切实做到在支农增量、支农比重、生产性支出增长三个方面实现逐年提高。按照“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垫息、先建后补等政策杠杆,逐步形成在财政投入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生活条件的引导机制的同时,吸引和聚积更多的社会资本、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3、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管好用好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和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多方筹集资金,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荆门市东宝区财政局牌楼财政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