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经验,论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能力的类型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54
学生是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来说,高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会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基础,对学生的意义非常深远。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很明显,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十分欠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和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如今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构成,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本文就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监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情况下,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能够体现学习者的智力等因素,并且是多种心理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欠缺的,除了学生自律性差、依赖性强等自身因素外,还由于长期以来物理教学采用传统的“上讲下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习惯于把教材知识全盘向学生托出,而忽略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对课堂就有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主动去学习教材知识,抱着老师总会讲的心理,或者等教师讲完再去看教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也很少会深入的思考,而是等着教师的讲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鼓励和监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点,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尽可能多地获取教材中的知识。一开始学生面对完全的知识可能觉得无从下手,也感觉学不到多少东西,这时需要教师就需要教授一些预习的方法,例如学生要根据相关章节的教学目标,找到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自己懂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与以往旧知识加以联系,对自己不懂的内容要做好标记,在听课时给予这部分知识更多的关注。例如学生在进行运动与静止这部分章节内容的预习时,就要注意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并能用各种类型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预习,学生对新知识会更加熟悉,这会降低听课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与教师配合,更容易跟上教师思路,听课时也更加有针对性。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其他学习的阶段也要有自学精神,例如在听课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听的过程同时也要积极思考。课下主动复习,做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等。高中生自律能力比较差,对教师也有依赖性,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概念比较复杂,是指学生在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进一步用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等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激发。要想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利用引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思维散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很多教学研究活动证明,如果学生在气氛紧张、严肃的气氛里学习,思维僵化、呆板,而在轻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思维会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就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亲切可信任的教师形象,尽量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要多引入生活实例,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幽默性语言,缓解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能够勇敢表达意见、发表看法,即使学生出错,也不要当众批评,而是先肯定后鼓励,以保持学生对物理的信心。
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懂得保留,善于引导,而不是仅仅是做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一半、留一半”,留出大量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不要总是说“是什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通过向学生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
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当堂训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现有的答案,进行多方面思考和全面思考。
三、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这一点,要带领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不关注问题的答案,而是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独立掌握整个探究过程。教学中可以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析、观察、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例如在进行探究惯性大小由什么决定这个问题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提出假设,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记录,观察和总结等,最终得出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这一结论。
另外,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教材,在阅读教材之后不能一无所获,而是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过程。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价值性,避免劳而无功。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端正的态度,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时要做到全面、细致,并注意思考。这样探究学习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实践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物理素养。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学生进行高中课程的学习有帮助作用,并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54
学生是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来说,高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会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基础,对学生的意义非常深远。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很明显,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十分欠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和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如今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构成,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本文就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监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情况下,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能够体现学习者的智力等因素,并且是多种心理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欠缺的,除了学生自律性差、依赖性强等自身因素外,还由于长期以来物理教学采用传统的“上讲下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习惯于把教材知识全盘向学生托出,而忽略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对课堂就有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主动去学习教材知识,抱着老师总会讲的心理,或者等教师讲完再去看教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也很少会深入的思考,而是等着教师的讲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鼓励和监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点,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尽可能多地获取教材中的知识。一开始学生面对完全的知识可能觉得无从下手,也感觉学不到多少东西,这时需要教师就需要教授一些预习的方法,例如学生要根据相关章节的教学目标,找到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自己懂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与以往旧知识加以联系,对自己不懂的内容要做好标记,在听课时给予这部分知识更多的关注。例如学生在进行运动与静止这部分章节内容的预习时,就要注意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并能用各种类型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预习,学生对新知识会更加熟悉,这会降低听课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与教师配合,更容易跟上教师思路,听课时也更加有针对性。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其他学习的阶段也要有自学精神,例如在听课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听的过程同时也要积极思考。课下主动复习,做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等。高中生自律能力比较差,对教师也有依赖性,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概念比较复杂,是指学生在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进一步用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等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激发。要想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利用引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思维散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很多教学研究活动证明,如果学生在气氛紧张、严肃的气氛里学习,思维僵化、呆板,而在轻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思维会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就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亲切可信任的教师形象,尽量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要多引入生活实例,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幽默性语言,缓解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能够勇敢表达意见、发表看法,即使学生出错,也不要当众批评,而是先肯定后鼓励,以保持学生对物理的信心。
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懂得保留,善于引导,而不是仅仅是做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一半、留一半”,留出大量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不要总是说“是什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通过向学生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
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当堂训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现有的答案,进行多方面思考和全面思考。
三、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这一点,要带领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不关注问题的答案,而是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独立掌握整个探究过程。教学中可以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析、观察、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例如在进行探究惯性大小由什么决定这个问题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提出假设,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记录,观察和总结等,最终得出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这一结论。
另外,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教材,在阅读教材之后不能一无所获,而是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过程。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价值性,避免劳而无功。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端正的态度,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时要做到全面、细致,并注意思考。这样探究学习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实践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物理素养。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学生进行高中课程的学习有帮助作用,并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