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海量信息,高校学生须加强思想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看待新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自己,在法律范围内发表言论,展现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高校学生 言论自由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日渐成为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有生力量。这些未来有生力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进入高校前绝大部分是朦胧与模糊的,但进入高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脱离了十多年家庭教育的管束,其个性心理在同龄群体中需要释放性地表达,并期待获得群体的认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吞吐互联网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下逐渐形成。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朝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的责任与重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就,更关系到国家的强盛与兴衰。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成为迫切的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坚定高校学生的政治立场
随着手机网络平台的普及,获得信息的方式日益便捷,新闻可以跨越空间迅速的传递到每一个客户端,而未加甄别的信息,存在虚假与失实的可能,加上情绪性不假思索的回复,很容易造成事端引发冲突。高校学生处在青春叛逆期,不仅有着强烈的自尊,还有着强烈表达自我的欲望,非常容易被负面新闻影响,被群体性事件的评论煽动情绪,特别喜欢通过网络的博客、微博、微信,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冲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成为实实在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一种新闻领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信息传播、宣传的内容,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论述与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种枯燥无味过时无用的说教,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体系,坚持党性原则并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要求新闻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并贴近百姓生活,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引导高校学生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马克思:“只要报刊有机的运动着,全部的事实就会完整地揭露出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新闻事件发生也随着时间的迁移中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展现出问题的不同角度。当不同视角的新闻报道将真实的各个侧面展现出来之后,真实才会还原在我们眼前。然而高校学生往往会沉不住气,还未等到去伪存真的过程结束就失去冷静,急于站出来举旗呐喊、批判、抱怨、失落,乃至对我们的世界失去信心。例如近的有“湖南湘潭发生产妇剖腹产死于手术台事件”,由于最初报道记者缺乏医疗方面专业知识,用外行眼光看真相,用冲击性字眼暗示这是一起医生缺乏责任心的医疗事故。然随着时间的迁移,专业人士的质疑,联合调查组进驻,鉴定结果为非医疗事故,冲突来自医患双方沟通不充分,引起家属不满和质疑。远的有“华南虎”事件,是某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制作虚假新闻。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新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将真相展现的过程,高校学生要耐得住心性等待,不要急于做出是非判断,要信任新闻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来看待社会新闻的传播、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享受言论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享有言论自由,但在法制社会,发表的言论若存在诽谤、侮辱,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等权利时,将会由法庭进行裁决,判断是非,因此言论的自由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时候在网络信息工具使用过程中仅仅注意了享受言论的自由,但未能意识到法律的约束,不经意中容易成为谣言的利用工具,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发表、传播违法的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在享受言论自由过程中,高校学生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时刻提醒自己,传播的内容与法律的关系:是否破坏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政权、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否在不经意当中泄露了国家机密;是否传播了淫秽物品与信息,宣扬了迷信与暴力等。
总之,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高校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警惕与自身素养,甄别虚假新闻与失实新闻,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发展,不急于迅速发表自己的言论,坚守法律界限内的言论自由,不传谣不造谣,不侵害他人权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
[2]郑保卫.新闻法制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高校学生 言论自由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日渐成为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有生力量。这些未来有生力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进入高校前绝大部分是朦胧与模糊的,但进入高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脱离了十多年家庭教育的管束,其个性心理在同龄群体中需要释放性地表达,并期待获得群体的认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吞吐互联网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下逐渐形成。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朝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的责任与重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就,更关系到国家的强盛与兴衰。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成为迫切的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坚定高校学生的政治立场
随着手机网络平台的普及,获得信息的方式日益便捷,新闻可以跨越空间迅速的传递到每一个客户端,而未加甄别的信息,存在虚假与失实的可能,加上情绪性不假思索的回复,很容易造成事端引发冲突。高校学生处在青春叛逆期,不仅有着强烈的自尊,还有着强烈表达自我的欲望,非常容易被负面新闻影响,被群体性事件的评论煽动情绪,特别喜欢通过网络的博客、微博、微信,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冲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成为实实在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一种新闻领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信息传播、宣传的内容,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论述与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种枯燥无味过时无用的说教,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体系,坚持党性原则并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要求新闻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并贴近百姓生活,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引导高校学生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马克思:“只要报刊有机的运动着,全部的事实就会完整地揭露出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新闻事件发生也随着时间的迁移中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展现出问题的不同角度。当不同视角的新闻报道将真实的各个侧面展现出来之后,真实才会还原在我们眼前。然而高校学生往往会沉不住气,还未等到去伪存真的过程结束就失去冷静,急于站出来举旗呐喊、批判、抱怨、失落,乃至对我们的世界失去信心。例如近的有“湖南湘潭发生产妇剖腹产死于手术台事件”,由于最初报道记者缺乏医疗方面专业知识,用外行眼光看真相,用冲击性字眼暗示这是一起医生缺乏责任心的医疗事故。然随着时间的迁移,专业人士的质疑,联合调查组进驻,鉴定结果为非医疗事故,冲突来自医患双方沟通不充分,引起家属不满和质疑。远的有“华南虎”事件,是某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制作虚假新闻。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新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将真相展现的过程,高校学生要耐得住心性等待,不要急于做出是非判断,要信任新闻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来看待社会新闻的传播、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享受言论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享有言论自由,但在法制社会,发表的言论若存在诽谤、侮辱,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等权利时,将会由法庭进行裁决,判断是非,因此言论的自由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时候在网络信息工具使用过程中仅仅注意了享受言论的自由,但未能意识到法律的约束,不经意中容易成为谣言的利用工具,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发表、传播违法的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在享受言论自由过程中,高校学生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时刻提醒自己,传播的内容与法律的关系:是否破坏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政权、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否在不经意当中泄露了国家机密;是否传播了淫秽物品与信息,宣扬了迷信与暴力等。
总之,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高校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警惕与自身素养,甄别虚假新闻与失实新闻,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发展,不急于迅速发表自己的言论,坚守法律界限内的言论自由,不传谣不造谣,不侵害他人权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
[2]郑保卫.新闻法制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