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正步入旅游产品的转型期,由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到休闲旅游,休闲旅游已经呈现出国内化、家庭化、大众化、多元化、郊区化和高品位化的发展态势。科学设计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加强休闲旅游与度假、观光、文化、生态等旅游的互动,完善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客源的市场,走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道路,休闲旅游在河南省将大有发展。
关键词 休闲 休闲旅游 旅游规划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市场需求促使休闲经济发展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单一产业转向依靠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所以,作为地处中原、占据中国大片面积的河南省应在旅游规划方面加入休闲的理念,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旅游。
一、休闲和休闲旅游的概述
(一)休闲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瑞典哲学家皮普尔曾经给休闲做过如下定义:“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同时,休闲也是一种使人类自身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国外对于休闲的定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时间定义。休闲是指与正常工作时间相对的可自由支配时间。(2)生存状态定义。休闲是指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3)心理状态定义。休闲是指以放松、愉悦、发展等目的的心理状态。(4)活动定义。休闲是指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责任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 。
现中国休闲学术界对休闲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观点是由马惠娣提出的。她认为,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相对于生命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所以,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能量的储蓄和释放,使人们全身心的得到放松。
(二)休闲旅游的内涵。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与其它旅游不同之处在于,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它是旅游者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 。
二、休闲旅游在河南旅游规划中的体现
(一)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根据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大众型观光旅游需求将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休闲需求急剧增长,形成对休闲的多样性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规模化产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对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旅游不单单再是观光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2008年,我国人均GDP升至3313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而河南也从2007年的人均GDP2000美元上升到2009年突破3000美元。也就是说,从旅游发展的规律看,我国旅游需求总体上已经处于休闲度假旅游规模化启动的重要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休闲度假的追求。
(二)生态环境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时值河南的旅游转型期,从“观光”到“休闲”,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从涌向风景名胜观光游览,转向讲求舒适、放松、自然的休闲式旅游。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时周而复始的,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休息的行为,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需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日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放松精神、陶冶情趣、锻炼身体、调节生活。希望到气候宜人、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地方去消磨自己的闲暇时光,希望旅游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保健设施。所以,在进行旅游规划中,最吸引开发者的因素当属资源开发地的生态环境,休闲也就与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资源开发地的客源量。
(三)日益重视社会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目前人们对社会旅游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9年,学者W•汉兹克对社会旅游这一概念提出了下列定义:“社会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所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学者Milman Ady提出了另一种定义:“社会旅游是指那些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无法承担费用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个人所加入的协会的帮助便不可能实现的旅行。” 人是存在于社会的群体,旅游化趋势也正向全球蔓延,旅游正成为一个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当休闲旅游进入到旅游规划者的脑海中之后,则会日益重视从旅游所涵盖的社会属性去深入的探讨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属性,通过放大其功能属性来扩展社会福祉,提高人们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所以在河南省做旅游规划中我们也要重视社会旅游,而带薪休假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旅游方式。
(四)旅游规划中更加注重多样性和特色化。
虽然休闲旅游规划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发的产品其品味也很高,但是它的产品都是大众化的,甚至有些休闲旅游产品属于公益性,只有少数向贵族化发展,大多数休闲旅游产品普通的老百姓都消费得起。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休闲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形态,而是有一系列的产品集群组成的,与其他旅游产品形成互动,融合发展,或者与观光旅游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或者与度假旅游水乳交融、互相促进,或者与文化旅游神形糅合。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离退休人群的扩大,尤其是双休日制度的推行,休闲旅游已被中国一般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工薪阶层所接受,不仅青年人接受,中老年人也接受,其客源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三、发展河南休闲旅游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客源的市场。
河南地处中国中原腹地,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文物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很高,属于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据《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显示,2007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88.09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55.56万人次,港澳台32.5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约16912万人次。河南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目前河南旅游客源市场仍然是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但河南省要发展休闲旅游业除了要把客源市场定位于省内、国内与河南省接界的省市以及有交通干线相连或经济发达地区以外,还要关注海外市场。河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人文资源,这些对国外的游客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休闲旅游的发展中,面向国际游客市场是必要的。休闲旅游对象的选择,应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当前低收入阶层、小康阶层、富裕阶层、外国人等不同消费对象,准确定位。
(二)重视环境保护,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环境来铺垫。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影响和破坏,若对旅游环境不注意保护和治理,最终会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致使休闲旅游业成为无本之木。当今世界,人们“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的意识日益加强,表现在消费上,就是要求企业生产和销售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因此,提倡绿色消费,争创“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应与河南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办出特色,避免盲目性。对休闲旅游项目的设置,也应首先进行科学的考察、论证,在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的同时,有所吸收和创新,避免雷同和粗制滥造。
关键词 休闲 休闲旅游 旅游规划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市场需求促使休闲经济发展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单一产业转向依靠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所以,作为地处中原、占据中国大片面积的河南省应在旅游规划方面加入休闲的理念,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旅游。
一、休闲和休闲旅游的概述
(一)休闲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瑞典哲学家皮普尔曾经给休闲做过如下定义:“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同时,休闲也是一种使人类自身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国外对于休闲的定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时间定义。休闲是指与正常工作时间相对的可自由支配时间。(2)生存状态定义。休闲是指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3)心理状态定义。休闲是指以放松、愉悦、发展等目的的心理状态。(4)活动定义。休闲是指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责任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 。
现中国休闲学术界对休闲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观点是由马惠娣提出的。她认为,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相对于生命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所以,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能量的储蓄和释放,使人们全身心的得到放松。
(二)休闲旅游的内涵。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与其它旅游不同之处在于,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它是旅游者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 。
二、休闲旅游在河南旅游规划中的体现
(一)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根据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大众型观光旅游需求将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休闲需求急剧增长,形成对休闲的多样性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规模化产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对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旅游不单单再是观光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2008年,我国人均GDP升至3313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而河南也从2007年的人均GDP2000美元上升到2009年突破3000美元。也就是说,从旅游发展的规律看,我国旅游需求总体上已经处于休闲度假旅游规模化启动的重要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休闲度假的追求。
(二)生态环境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时值河南的旅游转型期,从“观光”到“休闲”,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从涌向风景名胜观光游览,转向讲求舒适、放松、自然的休闲式旅游。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时周而复始的,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休息的行为,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需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日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放松精神、陶冶情趣、锻炼身体、调节生活。希望到气候宜人、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地方去消磨自己的闲暇时光,希望旅游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保健设施。所以,在进行旅游规划中,最吸引开发者的因素当属资源开发地的生态环境,休闲也就与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资源开发地的客源量。
(三)日益重视社会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目前人们对社会旅游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9年,学者W•汉兹克对社会旅游这一概念提出了下列定义:“社会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所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学者Milman Ady提出了另一种定义:“社会旅游是指那些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无法承担费用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个人所加入的协会的帮助便不可能实现的旅行。” 人是存在于社会的群体,旅游化趋势也正向全球蔓延,旅游正成为一个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当休闲旅游进入到旅游规划者的脑海中之后,则会日益重视从旅游所涵盖的社会属性去深入的探讨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属性,通过放大其功能属性来扩展社会福祉,提高人们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所以在河南省做旅游规划中我们也要重视社会旅游,而带薪休假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旅游方式。
(四)旅游规划中更加注重多样性和特色化。
虽然休闲旅游规划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发的产品其品味也很高,但是它的产品都是大众化的,甚至有些休闲旅游产品属于公益性,只有少数向贵族化发展,大多数休闲旅游产品普通的老百姓都消费得起。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休闲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形态,而是有一系列的产品集群组成的,与其他旅游产品形成互动,融合发展,或者与观光旅游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或者与度假旅游水乳交融、互相促进,或者与文化旅游神形糅合。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离退休人群的扩大,尤其是双休日制度的推行,休闲旅游已被中国一般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工薪阶层所接受,不仅青年人接受,中老年人也接受,其客源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三、发展河南休闲旅游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客源的市场。
河南地处中国中原腹地,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文物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很高,属于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据《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显示,2007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88.09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55.56万人次,港澳台32.5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约16912万人次。河南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目前河南旅游客源市场仍然是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但河南省要发展休闲旅游业除了要把客源市场定位于省内、国内与河南省接界的省市以及有交通干线相连或经济发达地区以外,还要关注海外市场。河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人文资源,这些对国外的游客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休闲旅游的发展中,面向国际游客市场是必要的。休闲旅游对象的选择,应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当前低收入阶层、小康阶层、富裕阶层、外国人等不同消费对象,准确定位。
(二)重视环境保护,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环境来铺垫。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影响和破坏,若对旅游环境不注意保护和治理,最终会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致使休闲旅游业成为无本之木。当今世界,人们“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的意识日益加强,表现在消费上,就是要求企业生产和销售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因此,提倡绿色消费,争创“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应与河南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办出特色,避免盲目性。对休闲旅游项目的设置,也应首先进行科学的考察、论证,在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的同时,有所吸收和创新,避免雷同和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