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马术运动还刚刚走进大众的视线,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了一批“死忠”玩家,他们对于爱马的感情甚至超越了普通玩伴和宠物,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具有财力和注重个人休闲品味的精英阶层。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热爱的马术运动与“泛户外”概念到底有如何的关系?
泛户外概念尚不普及
京城马汇的林明来显然对于“泛户外”这个概念还不熟悉。他表示,自己还没深入了解过“泛户外”的概念,骑马作为一种休闲运动当然也可以归类于此,但就从马术运动具体的训练程序上来讲,在户内进行和在户外进行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一马术运动的关键词是马和人,并不是场所的位置。
所有的运动,如果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享受空气阳光和芬芳的草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林明来指出,骑马运动不一定在室外就是最适合的。相对于初学者来说,室内的马术运动的安全性和可掌握度都比室外高。因为马匹也是一种野生动物,祖先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又处于食物链的低端,本身对外界的响动很灵敏,如果对马的性格不了解又缺乏足够的骑术知识的人们贸然去野外骑马,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不过人们在接触到马之后,往往会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受,据说这种感应是自远古起人类与马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就一直延续的。凝视马的眼睛,也许能看到远古人和马一同劳作、在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场景。从马匹本身来说,就有着回归自然的隐喻。
注重心灵交流的马术运动
马是通人性的动物。自古以来,它们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与人的互动性和接触性都是最好的。在还没有历史和文字记载的史前,就有人类留下马匹形象的岩画。马陪伴人类走过农耕文明,为人耕地运粮:在冷兵器时代,战马载着骑兵们冲锋陷阵。人们与马的情感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京城马汇现在的几十位会员中,不少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马匹,他们把马当成自己家庭的一份子,定期回来看它、陪它。甚至有会员自己并不骑马,也没有选择参加马术训练。只是跟马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奇特经历,就买了马,寄养在马会。林明来说,在这个马术运动的领域,玩马的人都是有一定经历、沉淀下来的人。他们不但是出于爱好,追求马背上的快感,而是有文化方面的探索欲望,有一种对生物对自然的更亲密的接触的渴望。这种喜爱与马交流的情感是中国古老马文化的延续。
马术玩家一般来说非常“好认”,他们性格当中精益求精、仔细执着的成分很大,无论平时如何外向爱闹,沉静的心性则是他在马背上“坐得住”的首要条件。有时候,马匹也能作为一条家庭的纽带。一家子要是都与马结缘,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因为马匹十分通人性,它们会与人交流,忠诚、温顺的性格也在无形问缓和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国外,孩子很小就开始在父母的指引下接触骑马的运动。像现在的中国小孩被鼓励着学习钢琴或者芭蕾一样,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注重用马术运动来锻炼孩子的心境和性格,毅力和爱心。“马匹为什么要臣服于你?不是由于你手中掌握了鞭子,你给它套上了马具,而是你尊重它的感受,与它用心灵交流。”
马术的普及还有待时日
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京城马汇也见证了中国马术的发展。林明来谈到自己曾见过地方队的业余骑手由于对于马术运动的狂热爱好和执着追求,而放弃本行转变为专业骑手的例子。
那么玩马的门槛是否很高?
马有不同的分类和规格,专长和用途也并不一样,总的来说,学骑马的门槛不是很高,而马术、马球的高级玩家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林明来打了个比方,说马也像现在的小汽车,可供选择的范围非常大,从小面包到宝马奔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情况来选择。“最重要的还是一种心态,能否在文化层面上认同马文化,并且亲身尝试与马匹的交流。”
现在“去骑马”已经对于大多数人不陌生。秋天到坝上去骑马,是很多人都尝试过的休闲活动。但正统、专业的马术运动还没有普及,就像五、六年前,人们听说了一种“高尔夫球”,但还没有亲身打过,现在,高尔夫球场已经全国遍地开花。这中间还应该给人们时间去迈出那第一步。
对自己负责,对马匹负责,对他人负责,不管在哪里学习骑马,都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那么骑马运动的危险性就会降低,人们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新兴运动。相信泛户外概念的提出及推广普及,也将大大助力马术运动平民化。
泛户外概念尚不普及
京城马汇的林明来显然对于“泛户外”这个概念还不熟悉。他表示,自己还没深入了解过“泛户外”的概念,骑马作为一种休闲运动当然也可以归类于此,但就从马术运动具体的训练程序上来讲,在户内进行和在户外进行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一马术运动的关键词是马和人,并不是场所的位置。
所有的运动,如果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享受空气阳光和芬芳的草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林明来指出,骑马运动不一定在室外就是最适合的。相对于初学者来说,室内的马术运动的安全性和可掌握度都比室外高。因为马匹也是一种野生动物,祖先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又处于食物链的低端,本身对外界的响动很灵敏,如果对马的性格不了解又缺乏足够的骑术知识的人们贸然去野外骑马,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不过人们在接触到马之后,往往会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受,据说这种感应是自远古起人类与马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就一直延续的。凝视马的眼睛,也许能看到远古人和马一同劳作、在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场景。从马匹本身来说,就有着回归自然的隐喻。
注重心灵交流的马术运动
马是通人性的动物。自古以来,它们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与人的互动性和接触性都是最好的。在还没有历史和文字记载的史前,就有人类留下马匹形象的岩画。马陪伴人类走过农耕文明,为人耕地运粮:在冷兵器时代,战马载着骑兵们冲锋陷阵。人们与马的情感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京城马汇现在的几十位会员中,不少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马匹,他们把马当成自己家庭的一份子,定期回来看它、陪它。甚至有会员自己并不骑马,也没有选择参加马术训练。只是跟马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奇特经历,就买了马,寄养在马会。林明来说,在这个马术运动的领域,玩马的人都是有一定经历、沉淀下来的人。他们不但是出于爱好,追求马背上的快感,而是有文化方面的探索欲望,有一种对生物对自然的更亲密的接触的渴望。这种喜爱与马交流的情感是中国古老马文化的延续。
马术玩家一般来说非常“好认”,他们性格当中精益求精、仔细执着的成分很大,无论平时如何外向爱闹,沉静的心性则是他在马背上“坐得住”的首要条件。有时候,马匹也能作为一条家庭的纽带。一家子要是都与马结缘,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因为马匹十分通人性,它们会与人交流,忠诚、温顺的性格也在无形问缓和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国外,孩子很小就开始在父母的指引下接触骑马的运动。像现在的中国小孩被鼓励着学习钢琴或者芭蕾一样,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注重用马术运动来锻炼孩子的心境和性格,毅力和爱心。“马匹为什么要臣服于你?不是由于你手中掌握了鞭子,你给它套上了马具,而是你尊重它的感受,与它用心灵交流。”
马术的普及还有待时日
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京城马汇也见证了中国马术的发展。林明来谈到自己曾见过地方队的业余骑手由于对于马术运动的狂热爱好和执着追求,而放弃本行转变为专业骑手的例子。
那么玩马的门槛是否很高?
马有不同的分类和规格,专长和用途也并不一样,总的来说,学骑马的门槛不是很高,而马术、马球的高级玩家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林明来打了个比方,说马也像现在的小汽车,可供选择的范围非常大,从小面包到宝马奔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情况来选择。“最重要的还是一种心态,能否在文化层面上认同马文化,并且亲身尝试与马匹的交流。”
现在“去骑马”已经对于大多数人不陌生。秋天到坝上去骑马,是很多人都尝试过的休闲活动。但正统、专业的马术运动还没有普及,就像五、六年前,人们听说了一种“高尔夫球”,但还没有亲身打过,现在,高尔夫球场已经全国遍地开花。这中间还应该给人们时间去迈出那第一步。
对自己负责,对马匹负责,对他人负责,不管在哪里学习骑马,都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那么骑马运动的危险性就会降低,人们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新兴运动。相信泛户外概念的提出及推广普及,也将大大助力马术运动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