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整合课内外资源,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兴趣培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实验;探索性;趣味性;资源;人生观价值观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色彩鲜艳的化学课本,精美的插图,精练的语言,可以开拓视野的阅读材料,能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足以令学生们兴奋不已。对于绝大多数的职校学生来说,智力并不是学习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如何通过对化学课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就成为了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习化学方面的表现来看,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感性认识的意向。因此,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分析现象,研究其背后的成因,尤其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可以比较快速地培养他们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人类对自己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在满腹疑问时,总是想方设法去找寻答案或弄清楚原因。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创造一种充满疑问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充满神奇的实验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直接感知的事实和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问题自动引发思考,从而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真知。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尽量增加学生探究性的实验。例如我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演示实验,而是先让同学们猜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同学们说法各异。我们又接着问,那你怎么证明自己的猜测呢?于是四人小组在一起互相讨论得出各不相同的实验方案,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让学生自己实现设计方案。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很多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出实验成败的原因,思维各不相同,激发起了学生极大的潜能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的教与学更注重提出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思考。
(二)穿插趣味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我在演示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时,用一小试管盛装约2毫升盐酸,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试剂,立即产生乳白色沉淀现象。这时,我戏说这样一句话:“这是化学魔术‘清水变牛奶’,可是这牛奶不能喝。”类似这样的溶液变色魔术或游戏的实验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实际有意识地用一句美妙打趣的“台词”,一个滑稽的动作表演,都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兴趣,并自觉地做好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记录。又如,我在讲到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可以给学生表演“吹火”魔术:用一细长的玻璃管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吹气,不久棉花团就会“着火”,然后再由学生分析原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诸如“滴水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烟”等趣味实验。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家庭小实验,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较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学生家庭小实验多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为了防止学生不做,教师必须进行督促检查),从而扩充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水通电分解之前就在家中作了这个实验,但他没有得到任何气体,就问我原因,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要求他认真对照课本上的实验,找出其中的原因,通过思考,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让学生先在家中做一做,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并进行科学的研究,相信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整合课内外资源,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用好、用足课内资源
课本的插图、阅读材料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等,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鸟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课外资源是对课内资源良好的延伸和补充,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物质的酸碱性后,带领学生开展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调查学校附近河水受污染情况,指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取几个不同地点的样本用酸度计测定酸碱性强弱,并进行结果分析。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增长了不少见识:如样本的选取、对照组的设定、结果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化时比较长的项目,如:“记录一个月的空气质量”、“金属的腐蚀过程”等。每一项活动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讲明要求、学生做、事后评、成果共享、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有任务、有过程、有记录、有评价,学生才会用心去领悟科学,何愁没有兴趣呢?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科学的最新进展,及时向学生作介绍。
三、以学生为本,在兴趣培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更要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书最终是为了育人。
(一)积极体验,养成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在参与课题研究中积极体验探索的乐趣。因此,我们要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锻炼与熏陶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而一堂化学课、一个化学试验或课题,往往需要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共同完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懂得合作、谦让精神的宝贵,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
(三)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
科学的化学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使命感。例如,同学们在观察周围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在晴朗的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比以前少多了?”、“为什么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等,然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做试验,不仅了解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还要了解污染物的成份,并且调查污染的来源,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绿色环保之重要,自己肩负使命之重大。
[参考文献]
[1]徐启发.高中理化生实验考试大全(化学实验)[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化学教育,2001,(3).
[关键词]激发兴趣;实验;探索性;趣味性;资源;人生观价值观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色彩鲜艳的化学课本,精美的插图,精练的语言,可以开拓视野的阅读材料,能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足以令学生们兴奋不已。对于绝大多数的职校学生来说,智力并不是学习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如何通过对化学课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就成为了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习化学方面的表现来看,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感性认识的意向。因此,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分析现象,研究其背后的成因,尤其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可以比较快速地培养他们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人类对自己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在满腹疑问时,总是想方设法去找寻答案或弄清楚原因。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创造一种充满疑问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充满神奇的实验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直接感知的事实和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问题自动引发思考,从而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真知。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尽量增加学生探究性的实验。例如我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演示实验,而是先让同学们猜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同学们说法各异。我们又接着问,那你怎么证明自己的猜测呢?于是四人小组在一起互相讨论得出各不相同的实验方案,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让学生自己实现设计方案。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很多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出实验成败的原因,思维各不相同,激发起了学生极大的潜能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的教与学更注重提出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思考。
(二)穿插趣味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我在演示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时,用一小试管盛装约2毫升盐酸,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试剂,立即产生乳白色沉淀现象。这时,我戏说这样一句话:“这是化学魔术‘清水变牛奶’,可是这牛奶不能喝。”类似这样的溶液变色魔术或游戏的实验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实际有意识地用一句美妙打趣的“台词”,一个滑稽的动作表演,都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兴趣,并自觉地做好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记录。又如,我在讲到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可以给学生表演“吹火”魔术:用一细长的玻璃管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吹气,不久棉花团就会“着火”,然后再由学生分析原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诸如“滴水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烟”等趣味实验。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家庭小实验,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较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学生家庭小实验多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为了防止学生不做,教师必须进行督促检查),从而扩充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水通电分解之前就在家中作了这个实验,但他没有得到任何气体,就问我原因,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要求他认真对照课本上的实验,找出其中的原因,通过思考,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让学生先在家中做一做,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并进行科学的研究,相信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整合课内外资源,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用好、用足课内资源
课本的插图、阅读材料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等,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鸟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课外资源是对课内资源良好的延伸和补充,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物质的酸碱性后,带领学生开展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调查学校附近河水受污染情况,指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取几个不同地点的样本用酸度计测定酸碱性强弱,并进行结果分析。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增长了不少见识:如样本的选取、对照组的设定、结果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化时比较长的项目,如:“记录一个月的空气质量”、“金属的腐蚀过程”等。每一项活动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讲明要求、学生做、事后评、成果共享、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有任务、有过程、有记录、有评价,学生才会用心去领悟科学,何愁没有兴趣呢?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科学的最新进展,及时向学生作介绍。
三、以学生为本,在兴趣培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更要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书最终是为了育人。
(一)积极体验,养成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在参与课题研究中积极体验探索的乐趣。因此,我们要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锻炼与熏陶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而一堂化学课、一个化学试验或课题,往往需要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共同完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懂得合作、谦让精神的宝贵,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
(三)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
科学的化学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使命感。例如,同学们在观察周围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在晴朗的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比以前少多了?”、“为什么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等,然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做试验,不仅了解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还要了解污染物的成份,并且调查污染的来源,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绿色环保之重要,自己肩负使命之重大。
[参考文献]
[1]徐启发.高中理化生实验考试大全(化学实验)[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化学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