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宫殿,让他们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课堂教学中美感开发、诱导、激发,主要是由教师的审美素质、修养、把握教材中美的能力以及创造教学美的艺术所决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从文本中发现美、感受美
文学作品是美的精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的语言美,还有丰富的形式美,情感美。教师先要感知教材,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细心品位,精心概括,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在教学中,然后将自己的知、情、意、行等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境界,才能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体会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1、挖掘作品中丰富的自然美
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自然觉悟,他们或者描写山川的婀娜,或描写四季景物的变幻瑰奇,蕴含着无穷的自然美。如鲁彦的散文《听潮》,精心描绘了大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退潮时宁静、温柔,如玫瑰的芳醇与情人的蜜语,而涨潮时则如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厮杀,体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雄壮美。上课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大海的这种柔美与壮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博大胸怀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类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主要的是培养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力。
2、感受作品中朴素的人格美
人是美的核心,又是美的创造者,颂扬人,讴歌人,也就成为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具有美好人格的人物设计古今中外,如《背影》中父亲那臃肿疲惫的背影是美好,美在父亲那不求回报、无微不至的爱子之心,《驿路梨花》中梨花姐妹是美的,美在她们处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如此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来展示人物的人格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道德情感。
3、探究作品中深刻的哲理美
文学作品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挖掘它的这里美,当然应该通过形象感知来传授。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篇目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闪现着美的光泽。如杨朔的《荔枝蜜》,叙写了自己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些句子既有诗的韵味,又有哲理的闪光。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渺小”和“高尚”的对立统一,这不正可以启示我们每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吗?怎样看待“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里既给了我们哲理的启示,又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二、在教学过程中享受美、创造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学多篇佳作,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凝聚。语文教学从某中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交谈,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鼓励、期盼之情“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行动之中,引导学生的心神入境。
1、创设特有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感,应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情境,实物演示、图画展现、语言描述、应月烘托均是创设课堂特有环境的好方法。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先范读,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把那不可抑制的悲痛融化早低沉、徐缓而又诚挚的语调中,营造一种深沉的氛围,这时虽没有讲解课文,但学生已被周总理的那种为革命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了强烈的悲痛的共鸣。还有我教《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运用直观手法,先多媒体显示《赵州桥》,然后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壮举?远看赵州桥美在哪里?”学生通过图文结合,体验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由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2、教师要用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教师不仅应有教员的风度,而且应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取知识。
首先应具备形象气质的美,教师朴素、大方、得体、整洁的着装,使学生感到一种自然美。其次表情要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述说一个个或悲壮,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如教学《春》这篇文章,表情应该是欣喜、欢快的,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应表现出一种悲痛之情。有时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适宜的手势。如教《故乡》,课文中写到少年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开”、“支起”、“系”、“拉”等,用得生动贴切,老师不妨动手做一下,让学生也模拟一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其次,语文老师上课应注意语言的美。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语言不仅应具有准确简练的科学美,更应该具备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感美和韵律美,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清泉般的恬静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语速时缓时急,语调时高时低,恰到好处的交替使用,让人入情入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最后,我觉得语文课的板书也要讲究一定的美感。板书是一种凝固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板书应是一种雕塑美,给学生以智的启迪和美的陶冶。板书可以将关键的字、词问、文章的思路,结构的精巧简练的表现出来。有较高的形象性和审美价值。此外教师秀丽的字迹,可以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折射出教师的才艺。所以每节课的板书一定要合理设计,巧妙安排,给学生一种直观悦目的美。
(作者单位:云南省富源县老厂中学)
一、从文本中发现美、感受美
文学作品是美的精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的语言美,还有丰富的形式美,情感美。教师先要感知教材,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细心品位,精心概括,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在教学中,然后将自己的知、情、意、行等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境界,才能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体会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1、挖掘作品中丰富的自然美
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自然觉悟,他们或者描写山川的婀娜,或描写四季景物的变幻瑰奇,蕴含着无穷的自然美。如鲁彦的散文《听潮》,精心描绘了大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退潮时宁静、温柔,如玫瑰的芳醇与情人的蜜语,而涨潮时则如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厮杀,体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雄壮美。上课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大海的这种柔美与壮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博大胸怀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类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主要的是培养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力。
2、感受作品中朴素的人格美
人是美的核心,又是美的创造者,颂扬人,讴歌人,也就成为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具有美好人格的人物设计古今中外,如《背影》中父亲那臃肿疲惫的背影是美好,美在父亲那不求回报、无微不至的爱子之心,《驿路梨花》中梨花姐妹是美的,美在她们处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如此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来展示人物的人格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道德情感。
3、探究作品中深刻的哲理美
文学作品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挖掘它的这里美,当然应该通过形象感知来传授。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篇目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闪现着美的光泽。如杨朔的《荔枝蜜》,叙写了自己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些句子既有诗的韵味,又有哲理的闪光。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渺小”和“高尚”的对立统一,这不正可以启示我们每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吗?怎样看待“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里既给了我们哲理的启示,又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二、在教学过程中享受美、创造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学多篇佳作,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凝聚。语文教学从某中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交谈,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鼓励、期盼之情“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行动之中,引导学生的心神入境。
1、创设特有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感,应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情境,实物演示、图画展现、语言描述、应月烘托均是创设课堂特有环境的好方法。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先范读,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把那不可抑制的悲痛融化早低沉、徐缓而又诚挚的语调中,营造一种深沉的氛围,这时虽没有讲解课文,但学生已被周总理的那种为革命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了强烈的悲痛的共鸣。还有我教《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运用直观手法,先多媒体显示《赵州桥》,然后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壮举?远看赵州桥美在哪里?”学生通过图文结合,体验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由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2、教师要用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教师不仅应有教员的风度,而且应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取知识。
首先应具备形象气质的美,教师朴素、大方、得体、整洁的着装,使学生感到一种自然美。其次表情要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述说一个个或悲壮,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如教学《春》这篇文章,表情应该是欣喜、欢快的,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应表现出一种悲痛之情。有时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适宜的手势。如教《故乡》,课文中写到少年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开”、“支起”、“系”、“拉”等,用得生动贴切,老师不妨动手做一下,让学生也模拟一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其次,语文老师上课应注意语言的美。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语言不仅应具有准确简练的科学美,更应该具备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感美和韵律美,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清泉般的恬静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语速时缓时急,语调时高时低,恰到好处的交替使用,让人入情入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最后,我觉得语文课的板书也要讲究一定的美感。板书是一种凝固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板书应是一种雕塑美,给学生以智的启迪和美的陶冶。板书可以将关键的字、词问、文章的思路,结构的精巧简练的表现出来。有较高的形象性和审美价值。此外教师秀丽的字迹,可以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折射出教师的才艺。所以每节课的板书一定要合理设计,巧妙安排,给学生一种直观悦目的美。
(作者单位:云南省富源县老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