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因素
笔者在看过大一年级新生的英语作文后发现:有些学生的英语作文仍旧有严重的语法错误,汉式英语也很严重,可他们已学英语达十多年(有的学校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那么,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对他们影响较大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教学环境方面来看。教师个人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国内外受过良好的培训,教学经验丰富,本人也有良好阅读习惯,这样的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其能力远远高于不具备这样素质培养的学生。但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优秀教师资源不均,结果就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从中国学生个体来看,首先性格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能力。性格外向型的学生会寻求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内向型学生则较被动,不愿参与到英语讨论中来,从而失去机会。再者,语言的学习也受心理方面的影响。根据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态度、信心等方面的强度不同,“可理解的输入”就不同。也就是说,动机明确,心态平和,自信心强有助于语言学习的成功;反之则不然。而中国人历来顾及自己的面子,大部分学生不愿在英语课堂积极发言,他们担心表达有误会令自己丢面子。结果往往是本该用英语交际的课堂成了教师沉闷的一言堂。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英语能力的提高
针对学生这样的一种英语状况,究竟实施怎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能力呢?这首先得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从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学内容转向关注学生角色和学习方法。顺应这一趋势诞生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主宰,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去感知,去探索。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挑战、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心态,激起创新的欲望。
为了有效地论证“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可行性,笔者以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一个单元“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因特网与通讯)为例,讨论具体的操作过程。
1.操作过程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因特网与通讯。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们不仅要掌握文章的结构、大意及语言知识,还应了解因特网方面的基本常识,使用因特网的利与弊。所以,本文在分析学习整篇课文后,笔者提出一个用来研究性学习的话题:Among three means of communications,letter-writing,E-mail and mobile phone,which one do you choose and why?(在以下的三种交流方式中,写信、发邮件和打电话,你会选哪种?为什么?)在明确课题后,笔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利用业余时间教会学生如何制作并放映PPT(多媒体课件),并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搜索资料。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是支持写信的、支持电子邮件的、支持打电话的。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每一种交流方式的利与弊,省时又高效。
2.这一模式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中的作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相应单元使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1)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提供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真正激活了英语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大量机会让学生使用英语,学生们群策群力,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英语组织能力。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口语问题,教师应做好记录,等发言结束再将问题一一纠正,讨论过后,笔者还要求将已讨论的话题写成作文。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在口语、书面语中的错误会渐渐减少,英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3)研究性学习也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每布置一个话题,学生们需搜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拟定提纲,做出陈述,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凝聚在一起,团结协作,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加强了团队精神,学习自信心也更大了,英语学习自然就很轻松,成绩也会渐渐提高。而且,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他们也学会了该从何着手,如何协作,最后圆满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在让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起初往往将找来的资料不做任何加工,直接拿来放到自己的话题中,而且笔者让他们写成英语作文时,他们也是直接将原作或原资料简单拼凑,形成“自己的”作品。殊不知,这样做是很可怕的。笔者在这样环节中告诫学生,要尊重别人的科研成果,要在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用英文释义的办法将诸多观点糅合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且必要时,要注明引用的出处。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才能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以后进一步的求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基于这一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方面它展示出其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上课下,书本内外,利用网络资源,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发掘问题而进行深度探讨,并在主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以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教学体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比起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它耗时长。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都采用研究的方式,再说,有的课文也不适合用研究的方式。课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体现出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应多元化。但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与水平。其次,在收集资料方面,暴露出有的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还有个别学生有依靠心理,不愿自己动手,而是在课上坐等;而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有的小组只顾及整理自己的文稿而忽略分享别组的研究成果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教学模式的利大于弊,所以笔者真诚地希望研究性学习能真正走入中学乃至大学英语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余龙.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因素.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
[2] 许余龙.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学生因素.现代外语,1998(3).
[3] 阚晶.研究型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础英语教育,2005.
[4] 栗红.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笔者在看过大一年级新生的英语作文后发现:有些学生的英语作文仍旧有严重的语法错误,汉式英语也很严重,可他们已学英语达十多年(有的学校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那么,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对他们影响较大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教学环境方面来看。教师个人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国内外受过良好的培训,教学经验丰富,本人也有良好阅读习惯,这样的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其能力远远高于不具备这样素质培养的学生。但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优秀教师资源不均,结果就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从中国学生个体来看,首先性格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能力。性格外向型的学生会寻求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内向型学生则较被动,不愿参与到英语讨论中来,从而失去机会。再者,语言的学习也受心理方面的影响。根据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态度、信心等方面的强度不同,“可理解的输入”就不同。也就是说,动机明确,心态平和,自信心强有助于语言学习的成功;反之则不然。而中国人历来顾及自己的面子,大部分学生不愿在英语课堂积极发言,他们担心表达有误会令自己丢面子。结果往往是本该用英语交际的课堂成了教师沉闷的一言堂。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英语能力的提高
针对学生这样的一种英语状况,究竟实施怎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能力呢?这首先得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从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学内容转向关注学生角色和学习方法。顺应这一趋势诞生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主宰,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去感知,去探索。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挑战、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心态,激起创新的欲望。
为了有效地论证“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可行性,笔者以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一个单元“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因特网与通讯)为例,讨论具体的操作过程。
1.操作过程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因特网与通讯。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们不仅要掌握文章的结构、大意及语言知识,还应了解因特网方面的基本常识,使用因特网的利与弊。所以,本文在分析学习整篇课文后,笔者提出一个用来研究性学习的话题:Among three means of communications,letter-writing,E-mail and mobile phone,which one do you choose and why?(在以下的三种交流方式中,写信、发邮件和打电话,你会选哪种?为什么?)在明确课题后,笔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利用业余时间教会学生如何制作并放映PPT(多媒体课件),并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搜索资料。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是支持写信的、支持电子邮件的、支持打电话的。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每一种交流方式的利与弊,省时又高效。
2.这一模式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中的作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相应单元使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1)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提供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真正激活了英语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大量机会让学生使用英语,学生们群策群力,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英语组织能力。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口语问题,教师应做好记录,等发言结束再将问题一一纠正,讨论过后,笔者还要求将已讨论的话题写成作文。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在口语、书面语中的错误会渐渐减少,英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3)研究性学习也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每布置一个话题,学生们需搜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拟定提纲,做出陈述,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凝聚在一起,团结协作,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加强了团队精神,学习自信心也更大了,英语学习自然就很轻松,成绩也会渐渐提高。而且,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他们也学会了该从何着手,如何协作,最后圆满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在让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起初往往将找来的资料不做任何加工,直接拿来放到自己的话题中,而且笔者让他们写成英语作文时,他们也是直接将原作或原资料简单拼凑,形成“自己的”作品。殊不知,这样做是很可怕的。笔者在这样环节中告诫学生,要尊重别人的科研成果,要在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用英文释义的办法将诸多观点糅合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且必要时,要注明引用的出处。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才能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以后进一步的求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基于这一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方面它展示出其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上课下,书本内外,利用网络资源,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发掘问题而进行深度探讨,并在主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以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教学体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比起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它耗时长。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都采用研究的方式,再说,有的课文也不适合用研究的方式。课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体现出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应多元化。但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与水平。其次,在收集资料方面,暴露出有的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还有个别学生有依靠心理,不愿自己动手,而是在课上坐等;而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有的小组只顾及整理自己的文稿而忽略分享别组的研究成果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教学模式的利大于弊,所以笔者真诚地希望研究性学习能真正走入中学乃至大学英语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余龙.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因素.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
[2] 许余龙.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学生因素.现代外语,1998(3).
[3] 阚晶.研究型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础英语教育,2005.
[4] 栗红.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