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7月21日下午2点半,北京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举办了"建立正常有序的中国IT产业环境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只有二三十人,但会议的意义却不同寻常,因为它实际上是微软公司的代表与《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的作者方兴东、王俊秀的对话会。
今年年初以来,微软一再成为IT媒体关注的焦点,方兴东针对微软频频发言,而微软一直采取低调处理的策略。此次微软终于愿意与这个被它说成是"臭名昭著"的批评者坐下来对话,不能不引起媒体的关注。
然而会议并未出现多少热闹场面。会前曾有人猜测微软高级研究人员、"维纳斯"计划的负责人张湘辉将到会,但微软方面派出的是市场服务部总监李浩。这表明微软策略并未改变:在该出手时出手,该"低调"时保持低调。
微软的低调
李浩和方兴东分别坐在会议主持人的两边。挨着李浩的另一边坐着的,是金山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峰。王峰坦率表示,金山目前所处的位置"非常微妙"。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微妙",是指在"挑战微软霸权"的强劲呼声中,金山是一个或被明示或被暗示的"挑战者",当然也就是舆论上潜在的受益者。王峰说,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是企业的权利,在这一点上,金山"理直气壮"。金山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拓展市场。
作为低调人物出场的李浩对王峰的回应相当低调。明确表示与王峰各执一词"不是时候",对双方产品性能也不想多作评论。然而旁观者从这低调中显然感受到一种自信,一种位居优势者的淡然和大度。当然这自信和大度也可能被感受为自负。
无论怎样,微软代表的"身份意识"相当明显。面对以王峰和方兴东为代表的两类挑战者,李浩力求回避具体的争论。他认为,微软产品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即将发布的Office2000便是一例。他问道:有比Windows更便宜的操作系统吗?这一提问招来一位记者的反驳:也没有比Windows更贵的操作系统,因为现在的事实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用户来说,只有Windows这一种操作系统。这位记者又问道:如果金山公司的WPS2000的功能足够强大,微软会不会在Windows上捆绑Word,就像为了扼制网景而在Windows上捆绑IE?李浩又一次低调处理了这个问题---笑了笑,没有回答。
对于在座的人来说,李浩的态度显然让人感到很不尽兴。对许多富于争论性的问题的淡化或干脆不予回答,到底是不屑、不愿还是不敢回答?不置可否到底是因为底气十足还是底气不足?不同的人随心态的不同,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凭什么挑战微软?
方兴东在涉足IT评论以前是诗人。现在他写起似乎与诗风马牛不相及的IT评论,但从他的言辞激烈的文章中不难感到他曾经写过诗。
方兴东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信息产业呼唤挑战精神"。他的发言听起来既是在立论,也是在答辩。他说,他和王俊秀是抱着严肃认真、全面研究的态度写作《起来》一书的,目的绝不是刻意针对微软,也不是要刻意攻击某一具体公司。他们只是以微软为例证,"旨在唤醒产业的集体挑战意识,旨在启蒙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
有记者问,"你凭什么说微软在搞垄断?"方兴东回答说,这应该去问美国司法部,因为美国司法部是以反垄断法起诉微软的。这一问一答令人想到一个问题:在美国,微软频频受到批评和攻击(比如《连线》杂志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微软帝国灭亡的83条理由》),甚至出现了一种颇具声势的"反盖茨文化",但在国人的心目中,微软似乎占据着"神坛"的位置,批评微软似乎有点"渎神"的意味,这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在一个缺乏神话的时代,微软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感的神话---它的"成功故事"如此不可思议,它的产品又每日每时地陪伴着我们,如此亲切可感。我们的注意力,从情感到理智,在很大程度上被微软"锁定"了。换句话说,微软的形象和声音,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顺眼和顺耳。对微软形象的破坏,与微软的声音唱反调,也就很容易让人觉得不顺眼和不顺耳。然而正如我们已经屡屡看到的,现代社会中的造神运动总是危险的,只知道一种东西和不知道任何东西的结果都可能是被愚弄和自我愚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内的"诸神纷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发展,而"一神教"常常是"通向奴役之路"。说微软在推行产业上的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这里所谓"帝国"和"霸权"都已经超逾了原有的地缘政治语境,对一家美国或欧洲的IT厂商与对一家中国的IT厂商来说,来自"微软帝国"的霸权威胁同样存在,因为微软早已不单是一家"美国公司"(不然美国司法部怎么会那么缺少爱国主义精神,死死跟微软过不去?)。然而我们的不少评论者偏偏执著于原有的语境,美国人可以言辞激烈地批评微软,中国人只要对微软多置一词,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要你一提"挑战",就有人来质问你:"光着屁股进当铺---你凭什么呀?"这样的定性,这样的质问,能让人意识到,并非只有所谓"民族主义"才是狭隘的---狭隘的国际主义和全球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样可怕,同样不可取;对一种情绪的定性和指责,对于"情绪"并无免疫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在情绪的驱策下狭义抒情,如何从神话回到事实。
"盗版是否有理"是一个不容讨论的问题?
"盗版"是这次会议的热门话题。每一个发言的人差不多都就盗版说上几句。
开发中文之星产品的新天地公司总经理张一方认为,如果遏止了盗版,中国的民族软件肯定会不次于国外,中国软件的根本出路在于遏止盗版。遏止了盗版,更多的人才会进入这个领域。来自Autodesk公司的刘炜问方兴东:"你写了很多很多东西,我一直想问你一句话,如果撇开这些东西,用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主张,你怎么说?"刘先生希望方兴东直截了当地表明,盗版有理还是没理。
有人说了一句:"盗版有没有理,是一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盗版肯定没理。"这句斩钉截铁的话似乎获得了一致的赞同。然而在我看来,"盗版有没有理"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要求只用"是"和"不"来回答这个问题更成问题。古希腊曾有一个诡辩家向人这样提问:"人人都说你品德高尚,可是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这是一个典型的不能用是和不来回答的问题。
对于版权,出席会议的IT界知名人士段永朝有自己的一番分析:保护软件版权的法律依据,是《伯尔尼公约》的一个附加议定书,该议定书首先假定软件与文学作品在产权性质上是一样的,但这一假设是成问题的。文学作品是一次性"完全发表"的,而软件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作品,它的"终极性"是一个被有意掩盖掉的属性。软件用户的想象空间被无情笼罩在著作权人的维度内,他不由自主地陷落,被剥夺,他的主体性、自在性被不打招呼地吞噬,在由版权所有者导演的没完没了的戏剧中,他被迫充当"群众演员",不仅没有报酬,反而要不断地向导演掏钱。软件是一只炖不烂的鸭子,用户要为它所散发的每一种味道付钱。他不知道软件里头有多少个臭虫,臭虫捣乱时造成的损失无论有多大,收他钱的人概不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做这个实验不仅不用花钱,而且可以赚大钱),他再发布一个新的版本,继续做不花钱的实验并继续赚大钱。
在不知不觉中,用户的注意力、精力和金钱被一再拿走。在别人不知不觉中拿走别人的东西,获得超级利润,这种行为是什么?是偷盗,虽然是显得很体面的偷盗。谁都不去问,既然用户出了钱,他为什么不能拥有源代码?是谁赋予软件厂商可以永远对用户说"且听下回分解"的权利?保护把真事隐去、只说出假语言的人的权利是在鼓励知识创新还是在阻碍知识创新?保护版权真的是软件业繁荣的必由之路吗?向全世界开放的自由软件Linus又怎么解释?简单地套用保护文学作品的法律,会不会造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局面?
平时不爱斩钉截铁地说话的段永朝说了一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微软的暴富,肯定是钻了现有知识产权法律的空子!"他的话引起了一些记者的首肯,他被叫到一旁去接受单独采访。
段永朝的观点很可能也只是一面之词,但却让人意识到,"盗版"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到无需讨论的问题。
与笔者参加过的众多"研讨会"一样,此次会议虽然事先摆开了意在"出戏"的阵势,但"剧情"并未充分展开,行于所不当行,止于所不当止。偶尔出现的热闹也让人觉得是成群结伙地隔靴搔痒。偶有真见地,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有如流星一闪,在未被注意中迅速消失,有些人看到了,但也难见其详。这是一场未完成的交锋。或者说,一场交锋早已经开始,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展开和深化,而这样的研讨会只是这一交锋的一个低调的甚至有些跑调的插曲。但其中毕竟有些值得注意的音符,谨作文记之。
今年年初以来,微软一再成为IT媒体关注的焦点,方兴东针对微软频频发言,而微软一直采取低调处理的策略。此次微软终于愿意与这个被它说成是"臭名昭著"的批评者坐下来对话,不能不引起媒体的关注。
然而会议并未出现多少热闹场面。会前曾有人猜测微软高级研究人员、"维纳斯"计划的负责人张湘辉将到会,但微软方面派出的是市场服务部总监李浩。这表明微软策略并未改变:在该出手时出手,该"低调"时保持低调。
微软的低调
李浩和方兴东分别坐在会议主持人的两边。挨着李浩的另一边坐着的,是金山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峰。王峰坦率表示,金山目前所处的位置"非常微妙"。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微妙",是指在"挑战微软霸权"的强劲呼声中,金山是一个或被明示或被暗示的"挑战者",当然也就是舆论上潜在的受益者。王峰说,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是企业的权利,在这一点上,金山"理直气壮"。金山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拓展市场。
作为低调人物出场的李浩对王峰的回应相当低调。明确表示与王峰各执一词"不是时候",对双方产品性能也不想多作评论。然而旁观者从这低调中显然感受到一种自信,一种位居优势者的淡然和大度。当然这自信和大度也可能被感受为自负。
无论怎样,微软代表的"身份意识"相当明显。面对以王峰和方兴东为代表的两类挑战者,李浩力求回避具体的争论。他认为,微软产品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即将发布的Office2000便是一例。他问道:有比Windows更便宜的操作系统吗?这一提问招来一位记者的反驳:也没有比Windows更贵的操作系统,因为现在的事实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用户来说,只有Windows这一种操作系统。这位记者又问道:如果金山公司的WPS2000的功能足够强大,微软会不会在Windows上捆绑Word,就像为了扼制网景而在Windows上捆绑IE?李浩又一次低调处理了这个问题---笑了笑,没有回答。
对于在座的人来说,李浩的态度显然让人感到很不尽兴。对许多富于争论性的问题的淡化或干脆不予回答,到底是不屑、不愿还是不敢回答?不置可否到底是因为底气十足还是底气不足?不同的人随心态的不同,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凭什么挑战微软?
方兴东在涉足IT评论以前是诗人。现在他写起似乎与诗风马牛不相及的IT评论,但从他的言辞激烈的文章中不难感到他曾经写过诗。
方兴东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信息产业呼唤挑战精神"。他的发言听起来既是在立论,也是在答辩。他说,他和王俊秀是抱着严肃认真、全面研究的态度写作《起来》一书的,目的绝不是刻意针对微软,也不是要刻意攻击某一具体公司。他们只是以微软为例证,"旨在唤醒产业的集体挑战意识,旨在启蒙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
有记者问,"你凭什么说微软在搞垄断?"方兴东回答说,这应该去问美国司法部,因为美国司法部是以反垄断法起诉微软的。这一问一答令人想到一个问题:在美国,微软频频受到批评和攻击(比如《连线》杂志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微软帝国灭亡的83条理由》),甚至出现了一种颇具声势的"反盖茨文化",但在国人的心目中,微软似乎占据着"神坛"的位置,批评微软似乎有点"渎神"的意味,这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在一个缺乏神话的时代,微软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感的神话---它的"成功故事"如此不可思议,它的产品又每日每时地陪伴着我们,如此亲切可感。我们的注意力,从情感到理智,在很大程度上被微软"锁定"了。换句话说,微软的形象和声音,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顺眼和顺耳。对微软形象的破坏,与微软的声音唱反调,也就很容易让人觉得不顺眼和不顺耳。然而正如我们已经屡屡看到的,现代社会中的造神运动总是危险的,只知道一种东西和不知道任何东西的结果都可能是被愚弄和自我愚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内的"诸神纷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发展,而"一神教"常常是"通向奴役之路"。说微软在推行产业上的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这里所谓"帝国"和"霸权"都已经超逾了原有的地缘政治语境,对一家美国或欧洲的IT厂商与对一家中国的IT厂商来说,来自"微软帝国"的霸权威胁同样存在,因为微软早已不单是一家"美国公司"(不然美国司法部怎么会那么缺少爱国主义精神,死死跟微软过不去?)。然而我们的不少评论者偏偏执著于原有的语境,美国人可以言辞激烈地批评微软,中国人只要对微软多置一词,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要你一提"挑战",就有人来质问你:"光着屁股进当铺---你凭什么呀?"这样的定性,这样的质问,能让人意识到,并非只有所谓"民族主义"才是狭隘的---狭隘的国际主义和全球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样可怕,同样不可取;对一种情绪的定性和指责,对于"情绪"并无免疫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在情绪的驱策下狭义抒情,如何从神话回到事实。
"盗版是否有理"是一个不容讨论的问题?
"盗版"是这次会议的热门话题。每一个发言的人差不多都就盗版说上几句。
开发中文之星产品的新天地公司总经理张一方认为,如果遏止了盗版,中国的民族软件肯定会不次于国外,中国软件的根本出路在于遏止盗版。遏止了盗版,更多的人才会进入这个领域。来自Autodesk公司的刘炜问方兴东:"你写了很多很多东西,我一直想问你一句话,如果撇开这些东西,用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主张,你怎么说?"刘先生希望方兴东直截了当地表明,盗版有理还是没理。
有人说了一句:"盗版有没有理,是一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盗版肯定没理。"这句斩钉截铁的话似乎获得了一致的赞同。然而在我看来,"盗版有没有理"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要求只用"是"和"不"来回答这个问题更成问题。古希腊曾有一个诡辩家向人这样提问:"人人都说你品德高尚,可是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这是一个典型的不能用是和不来回答的问题。
对于版权,出席会议的IT界知名人士段永朝有自己的一番分析:保护软件版权的法律依据,是《伯尔尼公约》的一个附加议定书,该议定书首先假定软件与文学作品在产权性质上是一样的,但这一假设是成问题的。文学作品是一次性"完全发表"的,而软件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作品,它的"终极性"是一个被有意掩盖掉的属性。软件用户的想象空间被无情笼罩在著作权人的维度内,他不由自主地陷落,被剥夺,他的主体性、自在性被不打招呼地吞噬,在由版权所有者导演的没完没了的戏剧中,他被迫充当"群众演员",不仅没有报酬,反而要不断地向导演掏钱。软件是一只炖不烂的鸭子,用户要为它所散发的每一种味道付钱。他不知道软件里头有多少个臭虫,臭虫捣乱时造成的损失无论有多大,收他钱的人概不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做这个实验不仅不用花钱,而且可以赚大钱),他再发布一个新的版本,继续做不花钱的实验并继续赚大钱。
在不知不觉中,用户的注意力、精力和金钱被一再拿走。在别人不知不觉中拿走别人的东西,获得超级利润,这种行为是什么?是偷盗,虽然是显得很体面的偷盗。谁都不去问,既然用户出了钱,他为什么不能拥有源代码?是谁赋予软件厂商可以永远对用户说"且听下回分解"的权利?保护把真事隐去、只说出假语言的人的权利是在鼓励知识创新还是在阻碍知识创新?保护版权真的是软件业繁荣的必由之路吗?向全世界开放的自由软件Linus又怎么解释?简单地套用保护文学作品的法律,会不会造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局面?
平时不爱斩钉截铁地说话的段永朝说了一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微软的暴富,肯定是钻了现有知识产权法律的空子!"他的话引起了一些记者的首肯,他被叫到一旁去接受单独采访。
段永朝的观点很可能也只是一面之词,但却让人意识到,"盗版"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到无需讨论的问题。
与笔者参加过的众多"研讨会"一样,此次会议虽然事先摆开了意在"出戏"的阵势,但"剧情"并未充分展开,行于所不当行,止于所不当止。偶尔出现的热闹也让人觉得是成群结伙地隔靴搔痒。偶有真见地,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有如流星一闪,在未被注意中迅速消失,有些人看到了,但也难见其详。这是一场未完成的交锋。或者说,一场交锋早已经开始,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展开和深化,而这样的研讨会只是这一交锋的一个低调的甚至有些跑调的插曲。但其中毕竟有些值得注意的音符,谨作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