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琏湖笔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传统书画工具,做工考究,历史悠久,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
名笔之乡,震古烁今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地处浙江湖州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的湖笔产地。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上,几乎家家户户出笔工,更有不少湖笔世家。古籍中也不乏对善琏出名笔的考据——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中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也,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位于善琏镇东南五公里处的含山之巅矗立着的七层宝塔,外形刚劲挺拔,仿佛一支精雕细刻的湖笔,呼应古人之言。
相传,秦朝大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人,他曾在善琏村用羊毫和兔毫制笔,并将此种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因善琏隶属湖州,所以善琏产出的毛笔通称为湖笔。为纪念蒙恬,善琏村西建有“蒙公祠”,每逢农历九月十六日蒙恬诞辰纪念日,当地都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并沿续至今。善琏制笔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日趋完善。
锋颖神韵,笔锋之髓
湖笔选料极其精细,配以精湛的制作,形成尖、齐、圆、健四大特色,大致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类,共280多个品种。善琏湖笔厂生产的湖笔,以其独特的工艺、高雅的品位而深受书坛乃至社会各界名人的青睐。
善琏湖笔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大致分为水盆工和旱作工两部分。做水盆工的笔工需各守在一个水盆旁,把千万根原毫放入水中,精挑细选,再依照笔头锋颖长短加以分类,这道工序叫“齐毫”,笔工要从千万根原毫中剔除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杂毛,再按毛的软硬程度进行笔头造型,到此步方成半成品。然后旱作工还要经过扎头、装笔、择笔、刻字等工序才能最终制成成品。众多工序中,择笔是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工艺,笔工左手握笔,右手拿一把小刀修削笔头,修去笔头中的劣毛和表层的杂毛,使笔头锋颖圆润,达到湖笔尖、齐、圆、健的标准。一些高档湖笔,还需要以红木、湘妃竹、白瓷等为笔杆,在浑然天成中彰显华贵。
湖笔制作最能体现其工艺特色的当数传统品种——羊毫笔。羊毫湖笔在选料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取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且必须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毛极少受到损伤,便于保留完好的锋颖,锋颖是决定一枝毛笔笔头好坏的关键。
一支上好的毛笔,主要看锋颖的长度。锋颖越长,说明毛的质量越好,这样的笔在使用时抱拢不散,顶上不分叉。
制作笔头的关键,就是要把锋颖做好,把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的好毛少之又少,笔工中流传“千万毛中选一毫”,往往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
对锋颖的苛刻要求,成为湖笔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锋颖,才使毛笔形成了一个刚柔兼备的书写工具,这是毛笔和世界上其他软笔最根本的区别,毛笔也因此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神韵。
毛笔字书写过程中,讲究中锋用笔,即写毛笔字时无论点竖横撇捺,都要使笔锋顺着毛笔的运行方向,而不能横向运笔或逆向运笔,这个规则是学习书法的重中之重,“中锋用笔”同时也在考验笔锋的质量。好的笔锋写出的字才能苍劲有力,所以笔锋是毛笔的精髓,毛笔凭借如此精雕细琢的奇妙笔锋,才可以在书画家笔下流转自如,产生千般变化。
百年老店,后继乏人
善琏湖笔发展到清末时期,笔工们开始带着自己的手艺向外乡发展。他们在上海、杭州、苏州、北京等地相继落户,开始以前店后场的方式将善琏湖笔的工艺弘扬开。如今位于北京琉璃厂的著名的戴月轩湖笔店,便是其中一家百年老店。
善琏湖笔受到很多书画名人的青睐。著名文学家、书画大师郭沫若十分爱惜湖笔,留下了“湖上生花笔”的赞誉之辞。著名书画家、杭州西冷印社社长沙孟海,不仅为湖笔写下了“柔不絮曲,刚不玉折,贮云含雾,应手从心”的高度评价,还亲自为善琏湖笔厂题写了厂名。
善琏湖笔虽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像大多数传统手工业一样,也正在经历现代工业带来的巨大冲击,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善琏湖笔厂里的技工,最年轻的也已30多岁,平均年龄近50岁。在制笔工艺后继乏人的当下,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经久不衰,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名笔之乡,震古烁今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地处浙江湖州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的湖笔产地。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上,几乎家家户户出笔工,更有不少湖笔世家。古籍中也不乏对善琏出名笔的考据——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中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也,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位于善琏镇东南五公里处的含山之巅矗立着的七层宝塔,外形刚劲挺拔,仿佛一支精雕细刻的湖笔,呼应古人之言。
相传,秦朝大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人,他曾在善琏村用羊毫和兔毫制笔,并将此种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因善琏隶属湖州,所以善琏产出的毛笔通称为湖笔。为纪念蒙恬,善琏村西建有“蒙公祠”,每逢农历九月十六日蒙恬诞辰纪念日,当地都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并沿续至今。善琏制笔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日趋完善。
锋颖神韵,笔锋之髓
湖笔选料极其精细,配以精湛的制作,形成尖、齐、圆、健四大特色,大致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类,共280多个品种。善琏湖笔厂生产的湖笔,以其独特的工艺、高雅的品位而深受书坛乃至社会各界名人的青睐。
善琏湖笔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大致分为水盆工和旱作工两部分。做水盆工的笔工需各守在一个水盆旁,把千万根原毫放入水中,精挑细选,再依照笔头锋颖长短加以分类,这道工序叫“齐毫”,笔工要从千万根原毫中剔除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杂毛,再按毛的软硬程度进行笔头造型,到此步方成半成品。然后旱作工还要经过扎头、装笔、择笔、刻字等工序才能最终制成成品。众多工序中,择笔是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工艺,笔工左手握笔,右手拿一把小刀修削笔头,修去笔头中的劣毛和表层的杂毛,使笔头锋颖圆润,达到湖笔尖、齐、圆、健的标准。一些高档湖笔,还需要以红木、湘妃竹、白瓷等为笔杆,在浑然天成中彰显华贵。
湖笔制作最能体现其工艺特色的当数传统品种——羊毫笔。羊毫湖笔在选料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取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且必须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毛极少受到损伤,便于保留完好的锋颖,锋颖是决定一枝毛笔笔头好坏的关键。
一支上好的毛笔,主要看锋颖的长度。锋颖越长,说明毛的质量越好,这样的笔在使用时抱拢不散,顶上不分叉。
制作笔头的关键,就是要把锋颖做好,把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的好毛少之又少,笔工中流传“千万毛中选一毫”,往往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
对锋颖的苛刻要求,成为湖笔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锋颖,才使毛笔形成了一个刚柔兼备的书写工具,这是毛笔和世界上其他软笔最根本的区别,毛笔也因此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神韵。
毛笔字书写过程中,讲究中锋用笔,即写毛笔字时无论点竖横撇捺,都要使笔锋顺着毛笔的运行方向,而不能横向运笔或逆向运笔,这个规则是学习书法的重中之重,“中锋用笔”同时也在考验笔锋的质量。好的笔锋写出的字才能苍劲有力,所以笔锋是毛笔的精髓,毛笔凭借如此精雕细琢的奇妙笔锋,才可以在书画家笔下流转自如,产生千般变化。
百年老店,后继乏人
善琏湖笔发展到清末时期,笔工们开始带着自己的手艺向外乡发展。他们在上海、杭州、苏州、北京等地相继落户,开始以前店后场的方式将善琏湖笔的工艺弘扬开。如今位于北京琉璃厂的著名的戴月轩湖笔店,便是其中一家百年老店。
善琏湖笔受到很多书画名人的青睐。著名文学家、书画大师郭沫若十分爱惜湖笔,留下了“湖上生花笔”的赞誉之辞。著名书画家、杭州西冷印社社长沙孟海,不仅为湖笔写下了“柔不絮曲,刚不玉折,贮云含雾,应手从心”的高度评价,还亲自为善琏湖笔厂题写了厂名。
善琏湖笔虽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像大多数传统手工业一样,也正在经历现代工业带来的巨大冲击,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善琏湖笔厂里的技工,最年轻的也已30多岁,平均年龄近50岁。在制笔工艺后继乏人的当下,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经久不衰,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