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发展和全人培养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身体体质,将难以真正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无法感受到各类体育项目所蕴含的运动魅力和体育理念,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将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和改革的根本,有其鲜明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体能训练;高校;体育
一、高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体能训练的重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将教学焦点置于技能传授和方法教学上,注重学生对完整动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继而忽视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导致体能训练流于形式,难以切实地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支持,奠定基础。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在于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的认识,即便在技能培养上体育教师也将学生能否完整地掌握“整套动作”,能否在“考试过程中”,将这些动作正确地做出来,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继而导致学生的体育训练和学习,只能停留在单纯的动作上,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技能及身体机能。而这种教学现象的直接成因,依旧是应试教育和评价体系等问题。我国高校在体育评价上,主要以测试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比赛成绩,而层次较深的体育素养、体育技能及体育意识,则是难以通过定量的方式评价和考核出来的。所以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技能及体育素养的培养,继而影响到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二)僵化刻板的教学方法
在以体能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较为枯燥,对体力消耗也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厌烦心理,对体育价值和体育精神产生误解,无法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和意识。虽然体能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習惯,提升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兴趣,然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却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兴趣,致使体能训练质量低下,无法发挥体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刻板僵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无法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角度来构建体育课程,进而导致体能训练机械、重复、缺乏变化。
(三)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以标准化教学为依托的,以统一的训练项目、教学方法为抓手,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征,进而导致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出现自卑、厌烦心理。尤其在南北方学生的教学中,南方学生水性好,游泳成绩佳,而北方学生由于地理因素影响,不擅长水性,所以在游泳学习中,无法获得突出的成绩。在标准化教学的背景下,有的学生难以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无法跟上体育教学的节奏。而有的学生则不得不对重复性的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学习,进而削弱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体能训练课程中,教师的标准化、填充式教学,更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难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
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策略
(一)提高对体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将学生能力培养、技能训练、体能训练、素质提升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构建的抓手,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创新教学情景。首先,体育教师应明确终身体育的理论内涵,确定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体育能力、体育素质培养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使体育教学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真正地得到深化和发展。其次,要树立“整体”观念,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能训练与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开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功能,使体育教学与课程构建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发挥体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的难点和困境出发,统筹体育教学过程,即把握学生兴趣和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体能训练为抓手,科学规划各项体育教学内容,切实解决体育教学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视程度的背景下,优化原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教育机制
在理论研究层面,体能训练能够切实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然而在现有的体能训练课程中,如何激发并培养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则成为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主要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机能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制定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目标体系。结合不同小组的身体机能、学习能力,设计分层化教学内容。其次,以兴趣为导向,形成灵活自由的课程体系。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抓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渗透相应的体能训练内容,帮助学生认清体能训练与体育学习之间的关系。再次,利用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坚持体能训练活动。体育教师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或通讯工具,实时监督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并以物质或精神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体能训练的习惯和意识。最后,根据分层教学目标,将不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能训练的支持下,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在兴趣培养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将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相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社团,并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三)优化和改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从学生特点、师资力量、营建设施等角度出发,构建切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能够根据时间、需求、特长及兴趣,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体育竞技能力,增强身体机能。然而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增强体育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落实校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内,学生自主挑选上课时间、运动项目及任课教师,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完善选课机制。而在课外,教师可通过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能训练内容和体质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构建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体育兴趣和体育素养,养成体能训练习惯。在课程构建中,教师也可将体能训练内容置于俱乐部活动中,通过竞赛、激励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意识,继而更好地服务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习惯的形成中,养成持续参与其它体育项目的意识。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面临着两大难题,即“体能训练”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无法解决体育教学的难题,将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分层教学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模式和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地解决体育教学在“体能训练”和“学习兴趣”上的问题,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鹏,张磊,王惠山,邢尊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双战略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7):25-30,35.
[2]马连鹏.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22-125.
[3]王光军,梅进松.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28):143,145.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重庆江津 402247
关键词:体能训练;高校;体育
一、高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体能训练的重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将教学焦点置于技能传授和方法教学上,注重学生对完整动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继而忽视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导致体能训练流于形式,难以切实地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支持,奠定基础。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在于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的认识,即便在技能培养上体育教师也将学生能否完整地掌握“整套动作”,能否在“考试过程中”,将这些动作正确地做出来,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继而导致学生的体育训练和学习,只能停留在单纯的动作上,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技能及身体机能。而这种教学现象的直接成因,依旧是应试教育和评价体系等问题。我国高校在体育评价上,主要以测试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比赛成绩,而层次较深的体育素养、体育技能及体育意识,则是难以通过定量的方式评价和考核出来的。所以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技能及体育素养的培养,继而影响到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二)僵化刻板的教学方法
在以体能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较为枯燥,对体力消耗也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厌烦心理,对体育价值和体育精神产生误解,无法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和意识。虽然体能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習惯,提升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兴趣,然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却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兴趣,致使体能训练质量低下,无法发挥体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刻板僵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无法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角度来构建体育课程,进而导致体能训练机械、重复、缺乏变化。
(三)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以标准化教学为依托的,以统一的训练项目、教学方法为抓手,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征,进而导致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出现自卑、厌烦心理。尤其在南北方学生的教学中,南方学生水性好,游泳成绩佳,而北方学生由于地理因素影响,不擅长水性,所以在游泳学习中,无法获得突出的成绩。在标准化教学的背景下,有的学生难以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无法跟上体育教学的节奏。而有的学生则不得不对重复性的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学习,进而削弱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体能训练课程中,教师的标准化、填充式教学,更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难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
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策略
(一)提高对体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将学生能力培养、技能训练、体能训练、素质提升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构建的抓手,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创新教学情景。首先,体育教师应明确终身体育的理论内涵,确定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体育能力、体育素质培养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使体育教学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真正地得到深化和发展。其次,要树立“整体”观念,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能训练与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开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功能,使体育教学与课程构建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发挥体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的难点和困境出发,统筹体育教学过程,即把握学生兴趣和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体能训练为抓手,科学规划各项体育教学内容,切实解决体育教学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视程度的背景下,优化原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教育机制
在理论研究层面,体能训练能够切实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然而在现有的体能训练课程中,如何激发并培养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则成为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主要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机能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制定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目标体系。结合不同小组的身体机能、学习能力,设计分层化教学内容。其次,以兴趣为导向,形成灵活自由的课程体系。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抓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渗透相应的体能训练内容,帮助学生认清体能训练与体育学习之间的关系。再次,利用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坚持体能训练活动。体育教师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或通讯工具,实时监督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并以物质或精神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体能训练的习惯和意识。最后,根据分层教学目标,将不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能训练的支持下,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在兴趣培养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将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相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社团,并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三)优化和改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从学生特点、师资力量、营建设施等角度出发,构建切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能够根据时间、需求、特长及兴趣,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体育竞技能力,增强身体机能。然而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增强体育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落实校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内,学生自主挑选上课时间、运动项目及任课教师,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完善选课机制。而在课外,教师可通过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能训练内容和体质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构建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体育兴趣和体育素养,养成体能训练习惯。在课程构建中,教师也可将体能训练内容置于俱乐部活动中,通过竞赛、激励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意识,继而更好地服务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习惯的形成中,养成持续参与其它体育项目的意识。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面临着两大难题,即“体能训练”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无法解决体育教学的难题,将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分层教学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模式和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地解决体育教学在“体能训练”和“学习兴趣”上的问题,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鹏,张磊,王惠山,邢尊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双战略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7):25-30,35.
[2]马连鹏.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22-125.
[3]王光军,梅进松.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28):143,145.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重庆江津 40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