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之前的2005年6月18日,在大势阴霾之际,北京星河湾高调亮相,引发业界质疑,焦点主要集中在:第一,在一个绝对荒凉的地块,打造一个绝对豪宅,是否适宜?产品如何与区域环境相融合?第二,当时紧缩性宏观调控一浪高过一浪,北京星河湾却以15000元/平方米高价入市。本刊自星河湾入市伊始便给予了高度关注,曾以《星河湾拷问》、《星河湾现象》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深度报道。
四年之后的今天,全行业被金融危机所笼罩。历经市场和调控双重洗礼的星河湾,其发展带给北京豪宅市场多少启迪?为树立豪宅标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楼市传媒董事长蔡鸿岩与星河湾地产副总裁梁上燕展开了一番“非常”对话一
蔡鸿岩: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楼市跌声连连。作为高端楼盘代表的北京星河湾,在地产颓势中,成交情况如何?如果短期内房地产走不出阶段性低谷,星河湾是否有信心面对未来?
梁上燕:2008年北京星河湾再次获得单价25000元/平方米以上豪宅销售冠军,连续四年蝉联北京豪宅销售冠军宝座;广州星河湾去年底开盘至今销售已突破14.4亿元;2009年春节过后,2月份广州星河湾销售2.87亿元,北京星河湾销售2.77亿元,京广两地的总销售额已达5.64亿元;3月仅上半月,北京星河湾的销售额已达到2.5亿元。星河湾地产今年全国的销售目标是100亿元,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我们认为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和思想。高品质的产品、精益求精、创新的营销理念一直是我们坚持的。
房地产企业无论在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应该时刻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优秀的地产项目能够带给社会和后代的不应仅仅是一座座普通的建筑物,而是力求打造百年建筑,当中更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至于信心问题,我经常说看一杯水的时候,悲观的人会觉得只剩下半杯水,但是乐观的人觉得还有半杯水。我觉得中国的形势比国外稳定,内需方面潜力更多,比如最近推行的家电、汽车下乡。而汽车销售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的销量第一。中国刚性需求还是很大的。因此,星河湾地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蔡鸿岩:经过数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星河湾俨然已成为北京豪宅的名片。然而,2005年星河湾亮相伊始,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当时较为荒凉,以及当时政府紧缩的宏观调控,使星河湾遭受了来自媒体、业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专业媒体,我们从星河湾一入市,便以“拷问”的形式全面报道过星河湾,并在地产业内以及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现在回头去看,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你如何看待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特性,对于房地产项目打造的意义?
梁上燕:当初北京星河湾所处的位置,绝大部分同行都不看好,因为当时的地段都不是一个传统的豪宅区。但我们却看到了该区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其实,北京星河湾与广州星河湾同样是处于一个尚未开发的中央居住区,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无论广州星河湾还是北京星河湾如今都成为了城市的中央居住区,成为了高端人群聚集之地。北京星河湾更是刚刚颁布的CBD东移战略的直接获益者。
开发商选择地块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地块表象后的潜质与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这样才会既获得可预期的稳定收益,又给城市土地的价值带来极大的提升。
任何行业都需要媒体有效、有力的监督,这样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与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始终欢迎来自于媒体的公正、客观的监督,一个优秀项目的优秀品质可以在媒体的监督与报道过程之中让公众更加认可。
蔡鸿岩:2009年,星河湾地产拉开全国阵营。除广州、北京外,上海以及二线城市的项目也开始启动。业界不免又在“质疑”:一、星河湾从广州到北京、上海,意味其挺进一线城市,但现在又开始在二线城市开发。星河湾地产在全国的战略布局如何,让人有些看不透。是否立足一线城市,发展二线城市?二、星河湾每到一地,都是一次造城运动。就产品而言,除因为各地气候条件有所差异外,产品研发理念基本一致,就是把高档公寓产品做精、做细。这让人们在赞叹星河湾提供的优质生活之余,也不免产生疑问:星河湾地产除公寓外,是否也擅长打造其他产品类型?比如酒店、别墅、商业、写字楼等。
梁上燕:经过10年的积累,星河湾地产只在广州、北京做了两个项目,追求品质和为城市贡献价值是我们不变的目标。从今年开始,很多企业都在收缩,但我们选择了更大范围的开拓,这与企业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是分不开的。
今年,星河湾地产着意在京、沪、穗三地打造中国金三角,构建中国最高端的生活及社交平台。其实,任何城市都需要能够提高城市居住品质、提高土地价值的居住精品项目,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只要存在需求和契机,星河湾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星河湾地产做的不只是一个精装公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建筑来改变城市,从而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星河湾的公寓、星河湾的商业与会所、星河湾的白金五星级酒店都是在项目所在城市及区域的地标性建筑,星河湾地产会一直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四年之后的今天,全行业被金融危机所笼罩。历经市场和调控双重洗礼的星河湾,其发展带给北京豪宅市场多少启迪?为树立豪宅标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楼市传媒董事长蔡鸿岩与星河湾地产副总裁梁上燕展开了一番“非常”对话一
蔡鸿岩: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楼市跌声连连。作为高端楼盘代表的北京星河湾,在地产颓势中,成交情况如何?如果短期内房地产走不出阶段性低谷,星河湾是否有信心面对未来?
梁上燕:2008年北京星河湾再次获得单价25000元/平方米以上豪宅销售冠军,连续四年蝉联北京豪宅销售冠军宝座;广州星河湾去年底开盘至今销售已突破14.4亿元;2009年春节过后,2月份广州星河湾销售2.87亿元,北京星河湾销售2.77亿元,京广两地的总销售额已达5.64亿元;3月仅上半月,北京星河湾的销售额已达到2.5亿元。星河湾地产今年全国的销售目标是100亿元,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我们认为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和思想。高品质的产品、精益求精、创新的营销理念一直是我们坚持的。
房地产企业无论在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应该时刻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优秀的地产项目能够带给社会和后代的不应仅仅是一座座普通的建筑物,而是力求打造百年建筑,当中更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至于信心问题,我经常说看一杯水的时候,悲观的人会觉得只剩下半杯水,但是乐观的人觉得还有半杯水。我觉得中国的形势比国外稳定,内需方面潜力更多,比如最近推行的家电、汽车下乡。而汽车销售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的销量第一。中国刚性需求还是很大的。因此,星河湾地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蔡鸿岩:经过数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星河湾俨然已成为北京豪宅的名片。然而,2005年星河湾亮相伊始,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当时较为荒凉,以及当时政府紧缩的宏观调控,使星河湾遭受了来自媒体、业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专业媒体,我们从星河湾一入市,便以“拷问”的形式全面报道过星河湾,并在地产业内以及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现在回头去看,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你如何看待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特性,对于房地产项目打造的意义?
梁上燕:当初北京星河湾所处的位置,绝大部分同行都不看好,因为当时的地段都不是一个传统的豪宅区。但我们却看到了该区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其实,北京星河湾与广州星河湾同样是处于一个尚未开发的中央居住区,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无论广州星河湾还是北京星河湾如今都成为了城市的中央居住区,成为了高端人群聚集之地。北京星河湾更是刚刚颁布的CBD东移战略的直接获益者。
开发商选择地块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地块表象后的潜质与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这样才会既获得可预期的稳定收益,又给城市土地的价值带来极大的提升。
任何行业都需要媒体有效、有力的监督,这样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与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始终欢迎来自于媒体的公正、客观的监督,一个优秀项目的优秀品质可以在媒体的监督与报道过程之中让公众更加认可。
蔡鸿岩:2009年,星河湾地产拉开全国阵营。除广州、北京外,上海以及二线城市的项目也开始启动。业界不免又在“质疑”:一、星河湾从广州到北京、上海,意味其挺进一线城市,但现在又开始在二线城市开发。星河湾地产在全国的战略布局如何,让人有些看不透。是否立足一线城市,发展二线城市?二、星河湾每到一地,都是一次造城运动。就产品而言,除因为各地气候条件有所差异外,产品研发理念基本一致,就是把高档公寓产品做精、做细。这让人们在赞叹星河湾提供的优质生活之余,也不免产生疑问:星河湾地产除公寓外,是否也擅长打造其他产品类型?比如酒店、别墅、商业、写字楼等。
梁上燕:经过10年的积累,星河湾地产只在广州、北京做了两个项目,追求品质和为城市贡献价值是我们不变的目标。从今年开始,很多企业都在收缩,但我们选择了更大范围的开拓,这与企业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是分不开的。
今年,星河湾地产着意在京、沪、穗三地打造中国金三角,构建中国最高端的生活及社交平台。其实,任何城市都需要能够提高城市居住品质、提高土地价值的居住精品项目,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只要存在需求和契机,星河湾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星河湾地产做的不只是一个精装公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建筑来改变城市,从而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星河湾的公寓、星河湾的商业与会所、星河湾的白金五星级酒店都是在项目所在城市及区域的地标性建筑,星河湾地产会一直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