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24-02
2011版新课标重申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数学教学观。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积累和构建自己的有效教学活动的经验。即在原有的“老传统”中不断传承与改造,力求形成“新传统”。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他首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 ,有学生回答:把铁丝剪断、拉直,再测量它的周长。随即又出示一张光盘:“要知道这张光盘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呢?”有学生说:“在光盘上做个记号,在直尺上滚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另有学生说:可以用一根绳子围绕光盘一周,然后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这时,老师又拿出了用一根系了一个小球的绳子在空中快速甩动,小球轨迹形成一个圆,并追问:“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沉默了,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好主意。就在学生疑惑不解时,老师自然导入新课:“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可以测量一些圆的周长,但有时却不管用。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计算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思维继续引向深入,利用“绕”、“滚”、“截”的方法“化曲为直”测出圆的周长,在他们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了数学的再创造,成为真实的探究者,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乃至创新的乐趣。
二、引发思考,自主探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千百年来的教学“老传统”就是“师者,传道授业也”;而“新传统”的教学特点是学生自己直接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也为学生提供指导,但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学生由听从教师的指令转换为表现自我的主动学习,从而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但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只是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导向性地对学生提出几个探索性的问题。如:A.平行四边形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B.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老师必须做好“向导”,让他们明确方向,A问题的探索方向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B问题的探索方向是:①猜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哪些学过的图形有关系。②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移等方法变成已学过的图形。③推导:让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几对关系,根据内在的关系推导出公式。在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中,学习热情始终处于主动、兴奋状态,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这就是使原来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单向流动教学论三角形”转换为“双向互动”的“教学论三角形”,形成了新课标下教学的“新传统”。
三、用活教材,联系生活,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也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得更加精彩。“新传统”就是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转换为“用活教材”,将“教材”重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即“课程资源”,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因此,将数学知识跟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课堂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布置课外作业:“每个人回家后量一量自己小房间窗户的长和宽,再算出至少要买几米窗帘布?”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又如:一位老师上“比较数的大小”公开课。在学生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说:“现在我们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板书“3215>2145”。有个女生立刻站起来说:“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示意她说,她说:“3215的最高位是千位,是3千,214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2千,3千比2千多,所以,3215>2145。”“说得多好,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正当老师想表扬她一番,一男生却大声喊:“你比较的这两个数,它们千位上的数是不相同的,如果相同怎么办?如果遇到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一样,用这种方法还能比较吗?”这是“比较相同数位上数的大小”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生的提问继续回答。这时女生也有点急了,但她马上说:“如果千位上的数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上的数也一样,你怎么办?”男生不屈不饶地继续追问。“如果百位上的数也一样,我就比较十位,如果十位上的数也一样,我再比较个位”,女生一口气把男生没有问的“十位上的数一样怎么比”的方法也说了。这时全班同学为她的回答鼓掌,更为男生的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鼓掌。
以上两例表明,师生虽然面对教材,但都不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灵活运用了教材,并在动态的教学进程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还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显现出“新传统”的教学特色。
四、巧设练习,讲究层次,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老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双基”,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要求,即增加了“领悟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但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消化已学的数学知识,获取基本思想和基本經验所必须采取且最为一般的刺激手段。所以,练习应从多方面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有效激励学生学好数学、自主发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这种递进式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中启智,激发学生自主发展,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从而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灵活。
此外,练习应注重多样化设计。一是在练的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可采用个人独立练、小组合作练、全班交流练。二是在练的形式上采取听说读写、实践操作等综合练等,在纸面练的题型上,可以呈现填空、判断、选择、连线、找朋友等;有些题也要能恰当体现解题思路、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以促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答案,激活了发散性思维,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过程中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教者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和谐发展着力,科学安排每一教学程序,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在常态教学下的有效性。让每一个教师都在“老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中生成发展“新传统”,终将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2011版新课标重申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数学教学观。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积累和构建自己的有效教学活动的经验。即在原有的“老传统”中不断传承与改造,力求形成“新传统”。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他首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 ,有学生回答:把铁丝剪断、拉直,再测量它的周长。随即又出示一张光盘:“要知道这张光盘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呢?”有学生说:“在光盘上做个记号,在直尺上滚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另有学生说:可以用一根绳子围绕光盘一周,然后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这时,老师又拿出了用一根系了一个小球的绳子在空中快速甩动,小球轨迹形成一个圆,并追问:“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沉默了,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好主意。就在学生疑惑不解时,老师自然导入新课:“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可以测量一些圆的周长,但有时却不管用。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计算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思维继续引向深入,利用“绕”、“滚”、“截”的方法“化曲为直”测出圆的周长,在他们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了数学的再创造,成为真实的探究者,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乃至创新的乐趣。
二、引发思考,自主探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千百年来的教学“老传统”就是“师者,传道授业也”;而“新传统”的教学特点是学生自己直接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也为学生提供指导,但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学生由听从教师的指令转换为表现自我的主动学习,从而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但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只是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导向性地对学生提出几个探索性的问题。如:A.平行四边形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B.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老师必须做好“向导”,让他们明确方向,A问题的探索方向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B问题的探索方向是:①猜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哪些学过的图形有关系。②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移等方法变成已学过的图形。③推导:让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几对关系,根据内在的关系推导出公式。在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中,学习热情始终处于主动、兴奋状态,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这就是使原来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单向流动教学论三角形”转换为“双向互动”的“教学论三角形”,形成了新课标下教学的“新传统”。
三、用活教材,联系生活,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也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得更加精彩。“新传统”就是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转换为“用活教材”,将“教材”重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即“课程资源”,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因此,将数学知识跟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课堂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布置课外作业:“每个人回家后量一量自己小房间窗户的长和宽,再算出至少要买几米窗帘布?”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又如:一位老师上“比较数的大小”公开课。在学生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说:“现在我们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板书“3215>2145”。有个女生立刻站起来说:“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示意她说,她说:“3215的最高位是千位,是3千,214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2千,3千比2千多,所以,3215>2145。”“说得多好,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正当老师想表扬她一番,一男生却大声喊:“你比较的这两个数,它们千位上的数是不相同的,如果相同怎么办?如果遇到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一样,用这种方法还能比较吗?”这是“比较相同数位上数的大小”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生的提问继续回答。这时女生也有点急了,但她马上说:“如果千位上的数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上的数也一样,你怎么办?”男生不屈不饶地继续追问。“如果百位上的数也一样,我就比较十位,如果十位上的数也一样,我再比较个位”,女生一口气把男生没有问的“十位上的数一样怎么比”的方法也说了。这时全班同学为她的回答鼓掌,更为男生的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鼓掌。
以上两例表明,师生虽然面对教材,但都不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灵活运用了教材,并在动态的教学进程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还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显现出“新传统”的教学特色。
四、巧设练习,讲究层次,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老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双基”,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要求,即增加了“领悟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但数学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消化已学的数学知识,获取基本思想和基本經验所必须采取且最为一般的刺激手段。所以,练习应从多方面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有效激励学生学好数学、自主发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这种递进式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中启智,激发学生自主发展,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从而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灵活。
此外,练习应注重多样化设计。一是在练的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可采用个人独立练、小组合作练、全班交流练。二是在练的形式上采取听说读写、实践操作等综合练等,在纸面练的题型上,可以呈现填空、判断、选择、连线、找朋友等;有些题也要能恰当体现解题思路、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以促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答案,激活了发散性思维,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过程中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教者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和谐发展着力,科学安排每一教学程序,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在常态教学下的有效性。让每一个教师都在“老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中生成发展“新传统”,终将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