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来自国内外体育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体育发展前沿问题,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报记者对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我國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实现体育改革目标,破解体育发展实践难题,必须加快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政府、社会、市场之间构建一种规范理性的权力分享、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治的稳定关系模式和体育治理格局。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体育制度体系发挥的效能和获得的收益。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结构的网格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治理手段的法治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国家管理体育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所追求的基本方向,是围绕国家体育治理体系的功能性展开的运动过程和前行导向,是国家体育治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行为体系的价值追求的总方向和总标的。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处于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顶端,是体育治理体系维系统一、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三个自信”、“三个统一”。“三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体育价值目标的精神“底气”和信仰力量,是体育价值目标的战略定力和战术定位,它决定了体育治理的本质和方向。“三个统一”,即实现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事务决策的统一,法治与德治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改革、发展、稳定相兼顾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实现体育治理的科学优质高效。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实质就是要把握好公共性与效率的平衡,核心命题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
我国体育发展应由“政府驱动”向“社会内生”转变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西方发达国家因“先发内生型”的现代化路径,其体育发展多源于社会的内生力,呈现为鲜明的“内生型体育”特征。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是“后发外生型”的发展路径,其现代化的起点与路径均不同于西方工业国家。“赶超”是这类国家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进程。其基本逻辑是建立高度集权的政府,以强有力行政机制将传统社会中一盘散沙的国民凝聚起来,通过非常规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手段,快速进行社会改造,改变积弱积贫,受人欺凌的状态,建设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如果将西方工业国家的体育过程视为“常态”,中国的体育过程就是“非常态”。这种非常态的“赶超体育”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转型的挑战。中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实践证明,体育在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两个阶段并相应具有两种发展状态,即旨在赶超的非常态的政府驱动型和旨在全面服务社会的常态的社会内生型。体育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如果不以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体育非常态的发展,其体育就难以快速崛起,实现赶超目标;而当其在现代化进程中赶超到一定程度,市民社会初具形态时,如果不及时将政府驱动的非常态体育转换到内生于社会的常态体育,就会延误其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制约体育功能的发挥。中国体育的转型实际上已经开始,即将旨在赶超的外生于社会的非常态体育,转换为旨在全面发挥体育功能的社会内生的“常态体育”或“新常态体育”,其核心是构建和培养中国体育的社会内生机制和内生力。今天的中国,社会内生体育需要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的效果与发展趋势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崇民: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增强国民体质。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在总结了20余年的各年龄人群体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完善不仅有力保障了监测工作的完成,也对完成中国群众体育的其他工作起到了科技支撑。历次监测数据表明:中国国民的身体形态指标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身高、体重增高增大,但同时肥胖率也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幅度较大;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总体上有所增加,但成年人的肥胖率有年轻化的趋势;城镇居民的体质水平好于乡村居民,东部地区居民的体质水平好于西部地区。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为我国每五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参考,也发现了在我国国民健身活动中急需的科研工作,如依托各类科研基金开展的“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科学健身专家指导系统和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等具有全国引领性的国家科技支撑研究项目。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学校和幼儿园。今后,我国的体质监测工作应继续坚持“保持与发展”的思路,即坚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年度6至69岁人群的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的同时,在新指标、新标准、新仪器、“互联网+”的应用、体质与身体健康水平的相互关系、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训练处袁守龙:体能训练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能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赛场竞技表现力,还能降低伤病概率。体能训练正在从素质主导型训练向动作模式为基础核心的体能训练转变,正在从以力量、耐力等为重点的要素型训练向神经动员的功能型训练转变,正在从为技、战术提供保障的单一性、独立的训练向全面的、立体的、多元化训练转变。体能训练涉及各类项目,渗透到每一个赛季、每一天和每一节课,要从积累期、转化期到比赛期、恢复期坚持体能训练,要不断完善一节课训练结构,要在热身、准备、训练到放松中始终树立体能意识,要贯穿到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现代体能训练从发育学上,强调人体动作形成的顺序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从生理学上,强调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强调动作的稳定性和关节运动的灵活性;从功能解剖学上,强调大肌群率先发力带动小肌群的顺序发力,要发挥臀大肌的发动机作用;从运动生物力学上,强调躯干的支柱作用和动力链的传递速度和功率。现代体能训练组织已经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模式,成员包括体能训练师、物理治疗师、运动防护师、营养师、放松按摩师等,各国形成了体能教练员培训认证体系,建立了动态的多级培训体制,培养大量体能训练人才,美国体能协会已经培养了超过4万名体能教练员,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需要加快步伐。 职业体育的发展逻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明晓:当前体育产业已被国家納入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体战略。全社会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高涨,体育产业呈现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职业体育是体育产业的主导性业态,关联度高、辐射性强。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是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但是,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必须符合职业体育自身内在逻辑的发展。从现代体育全球演进的历程看,当今体育在现实世界存在业余体育、专业体育和职业体育三种形态。从专业化和分工的细化程度上看,这三种体育形态是递增的,职业体育之所以竞技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市场价值最佳,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发展职业体育就是要不断提高职业体育参与各方(俱乐部和联赛等)的专业化和分工细化的程度。可行的途径就是要打通职业体育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通路,通过资本市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来为职业体育注入提升的动力。但职业体育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职业体育的资源可交易,要求球员、教练、俱乐部和联赛产权归属明确;二是职业体育的资源有交易价值,要求商业(盈利)模式清晰、可持续,有战略性和财务性投资价值;三是联赛稳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障碍主要在前两个方面。解决第一个前提障碍的路径是:全面贯彻国发46号文件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消除制约体育产业和职业体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解决第二个前提障碍的办法是: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创新机制,实现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有序竞争;发行足球彩票反哺职业体育;制定针对职业体育的专项减免税政策;降低联赛的安保成本;创新支持职业体育的金融政策,鼓励俱乐部开展各类股权和债权融资,引导VC、PE、众筹与职业体育对接,推动俱乐部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做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需要认真解决十个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六年多开幕。筹办2022年冬奥会,有十个问题是冬奥组委会需要认真解决的。一是对申办承诺的认真检视。北京2022申办报告和保证书提出了很多承诺,在启动筹办的初期就应该认真检视并逐步实施,确保我们兑现所有承诺。二是对客户服务的详尽规划。必须通过分类分层详细思考和详尽规划,才能确保众多利益相关者对冬奥会有满意乃至赞赏态度。三是对沟通问题的充分预判。冬奥组委面临与各种不同机构的沟通,包括法律方面的正式关系和软性而灵活的公关手段。四是对功能规划的细致思考。冬奥会筹办面临着地理空间布局和组织机构设置等多重挑战,必须细致思考,才能确保组委会运行的效率和赛事筹办的效益。五是对基础规划的高度重视。赛事基础规划是冬奥组委的核心工作,包括对组委会法律关系的确定、交通战略的制定、重大事项流程的规定等。六是对通用日程的具体了解。国际奥委会专门有详尽的通用日程,北京2022获得的通用日程会大体一致。七是对一般战略的深切理解。比如对以运动员体验为核心的所有奥运会参与者体验的深切理解,对不同赛区之间交通安排及其在赛事举办中重要地位的战略认识。八是对知识报告的真切认知。国际奥委会要求每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将自己的申办和筹办经验乃至教训通过知识管理项目呈现出来共享,北京2022年冬奥会必须在各部门和各环节真切认知知识报告制度的价值和意义。九是对人员管理的切实把握。国际奥委会一方面高度重视各类人群的广泛乃至普遍参与,同时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管理有着严格规定。十是对场馆设施的必要投入。场馆建设是非组委会资本投资的核心,而城市和场馆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确保赛事顺畅运行的必要保证。
我國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实现体育改革目标,破解体育发展实践难题,必须加快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政府、社会、市场之间构建一种规范理性的权力分享、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治的稳定关系模式和体育治理格局。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体育制度体系发挥的效能和获得的收益。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结构的网格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治理手段的法治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国家管理体育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所追求的基本方向,是围绕国家体育治理体系的功能性展开的运动过程和前行导向,是国家体育治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行为体系的价值追求的总方向和总标的。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处于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顶端,是体育治理体系维系统一、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三个自信”、“三个统一”。“三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体育价值目标的精神“底气”和信仰力量,是体育价值目标的战略定力和战术定位,它决定了体育治理的本质和方向。“三个统一”,即实现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事务决策的统一,法治与德治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改革、发展、稳定相兼顾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实现体育治理的科学优质高效。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实质就是要把握好公共性与效率的平衡,核心命题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
我国体育发展应由“政府驱动”向“社会内生”转变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西方发达国家因“先发内生型”的现代化路径,其体育发展多源于社会的内生力,呈现为鲜明的“内生型体育”特征。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是“后发外生型”的发展路径,其现代化的起点与路径均不同于西方工业国家。“赶超”是这类国家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进程。其基本逻辑是建立高度集权的政府,以强有力行政机制将传统社会中一盘散沙的国民凝聚起来,通过非常规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手段,快速进行社会改造,改变积弱积贫,受人欺凌的状态,建设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如果将西方工业国家的体育过程视为“常态”,中国的体育过程就是“非常态”。这种非常态的“赶超体育”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转型的挑战。中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实践证明,体育在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两个阶段并相应具有两种发展状态,即旨在赶超的非常态的政府驱动型和旨在全面服务社会的常态的社会内生型。体育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如果不以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体育非常态的发展,其体育就难以快速崛起,实现赶超目标;而当其在现代化进程中赶超到一定程度,市民社会初具形态时,如果不及时将政府驱动的非常态体育转换到内生于社会的常态体育,就会延误其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制约体育功能的发挥。中国体育的转型实际上已经开始,即将旨在赶超的外生于社会的非常态体育,转换为旨在全面发挥体育功能的社会内生的“常态体育”或“新常态体育”,其核心是构建和培养中国体育的社会内生机制和内生力。今天的中国,社会内生体育需要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的效果与发展趋势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崇民: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增强国民体质。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在总结了20余年的各年龄人群体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完善不仅有力保障了监测工作的完成,也对完成中国群众体育的其他工作起到了科技支撑。历次监测数据表明:中国国民的身体形态指标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身高、体重增高增大,但同时肥胖率也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幅度较大;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总体上有所增加,但成年人的肥胖率有年轻化的趋势;城镇居民的体质水平好于乡村居民,东部地区居民的体质水平好于西部地区。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为我国每五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参考,也发现了在我国国民健身活动中急需的科研工作,如依托各类科研基金开展的“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科学健身专家指导系统和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等具有全国引领性的国家科技支撑研究项目。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学校和幼儿园。今后,我国的体质监测工作应继续坚持“保持与发展”的思路,即坚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年度6至69岁人群的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的同时,在新指标、新标准、新仪器、“互联网+”的应用、体质与身体健康水平的相互关系、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训练处袁守龙:体能训练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能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赛场竞技表现力,还能降低伤病概率。体能训练正在从素质主导型训练向动作模式为基础核心的体能训练转变,正在从以力量、耐力等为重点的要素型训练向神经动员的功能型训练转变,正在从为技、战术提供保障的单一性、独立的训练向全面的、立体的、多元化训练转变。体能训练涉及各类项目,渗透到每一个赛季、每一天和每一节课,要从积累期、转化期到比赛期、恢复期坚持体能训练,要不断完善一节课训练结构,要在热身、准备、训练到放松中始终树立体能意识,要贯穿到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现代体能训练从发育学上,强调人体动作形成的顺序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从生理学上,强调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强调动作的稳定性和关节运动的灵活性;从功能解剖学上,强调大肌群率先发力带动小肌群的顺序发力,要发挥臀大肌的发动机作用;从运动生物力学上,强调躯干的支柱作用和动力链的传递速度和功率。现代体能训练组织已经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模式,成员包括体能训练师、物理治疗师、运动防护师、营养师、放松按摩师等,各国形成了体能教练员培训认证体系,建立了动态的多级培训体制,培养大量体能训练人才,美国体能协会已经培养了超过4万名体能教练员,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需要加快步伐。 职业体育的发展逻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明晓:当前体育产业已被国家納入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体战略。全社会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高涨,体育产业呈现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职业体育是体育产业的主导性业态,关联度高、辐射性强。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是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但是,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必须符合职业体育自身内在逻辑的发展。从现代体育全球演进的历程看,当今体育在现实世界存在业余体育、专业体育和职业体育三种形态。从专业化和分工的细化程度上看,这三种体育形态是递增的,职业体育之所以竞技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市场价值最佳,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发展职业体育就是要不断提高职业体育参与各方(俱乐部和联赛等)的专业化和分工细化的程度。可行的途径就是要打通职业体育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通路,通过资本市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来为职业体育注入提升的动力。但职业体育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职业体育的资源可交易,要求球员、教练、俱乐部和联赛产权归属明确;二是职业体育的资源有交易价值,要求商业(盈利)模式清晰、可持续,有战略性和财务性投资价值;三是联赛稳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障碍主要在前两个方面。解决第一个前提障碍的路径是:全面贯彻国发46号文件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消除制约体育产业和职业体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解决第二个前提障碍的办法是: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创新机制,实现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有序竞争;发行足球彩票反哺职业体育;制定针对职业体育的专项减免税政策;降低联赛的安保成本;创新支持职业体育的金融政策,鼓励俱乐部开展各类股权和债权融资,引导VC、PE、众筹与职业体育对接,推动俱乐部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做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需要认真解决十个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六年多开幕。筹办2022年冬奥会,有十个问题是冬奥组委会需要认真解决的。一是对申办承诺的认真检视。北京2022申办报告和保证书提出了很多承诺,在启动筹办的初期就应该认真检视并逐步实施,确保我们兑现所有承诺。二是对客户服务的详尽规划。必须通过分类分层详细思考和详尽规划,才能确保众多利益相关者对冬奥会有满意乃至赞赏态度。三是对沟通问题的充分预判。冬奥组委面临与各种不同机构的沟通,包括法律方面的正式关系和软性而灵活的公关手段。四是对功能规划的细致思考。冬奥会筹办面临着地理空间布局和组织机构设置等多重挑战,必须细致思考,才能确保组委会运行的效率和赛事筹办的效益。五是对基础规划的高度重视。赛事基础规划是冬奥组委的核心工作,包括对组委会法律关系的确定、交通战略的制定、重大事项流程的规定等。六是对通用日程的具体了解。国际奥委会专门有详尽的通用日程,北京2022获得的通用日程会大体一致。七是对一般战略的深切理解。比如对以运动员体验为核心的所有奥运会参与者体验的深切理解,对不同赛区之间交通安排及其在赛事举办中重要地位的战略认识。八是对知识报告的真切认知。国际奥委会要求每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将自己的申办和筹办经验乃至教训通过知识管理项目呈现出来共享,北京2022年冬奥会必须在各部门和各环节真切认知知识报告制度的价值和意义。九是对人员管理的切实把握。国际奥委会一方面高度重视各类人群的广泛乃至普遍参与,同时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管理有着严格规定。十是对场馆设施的必要投入。场馆建设是非组委会资本投资的核心,而城市和场馆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确保赛事顺畅运行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