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交锋,惊涛十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26日总第121期

  2010年7月,《环球人物》推出封面报道《与美国航母交锋60年》。时值美国“华盛顿”号航母驶入韩国釜山,美韩联合军事演习粉墨登场。美国航母会不会进入黄海?这是当时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2021年,美国航母依然在南海、台海、东海等我国周边海域兴风作浪,甚至活动烈度和实战化色彩愈发浓烈。如何更强力地维护国土安全、捍卫世界和平,仍是当今国人最为关心的议题。
  面对美国航母,我们的决心从未改变:航母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但是中国人从不害怕它。如今,在与美国的海上交锋中,随着海上实力的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人民海军有信心、有能力、有手段应对各种各样的海上挑衅,维护我国海洋主权。
  正所谓:捍我海权,天经地义!
  “航母一直是美国执行军事任务和前沿部署的最主要作战平台。在全球热点区域,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美国通常就会把他们的航母开过来——在中东和伊朗作对,在亚太威慑中国和朝鲜,都少不了航母的身影。”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央视特约评论员曹卫东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如今,美国航母进出南海及周边海域的频次、力度和针对性都逐步增强。采访中,曹卫东剖析了美国航母这些年在西太平洋部署和行动的新特点,以及航母背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变化与转向。《环球人物》也通过15年的关注和报道,记录、梳理了中国与美国海上霸权的持续斗争。

美国航母“996”,疲憊背后是焦虑


  2010年7月,美韩举行联合军演,“华盛顿”号航母十分抢眼。这艘航母1992年开始服役,满载排水量达9.7万吨,搭载战机约90架,40分钟内可以全部起航。2008年,它被编入第七舰队,入驻日本横须贺基地,取代退役的“小鹰”号航母,此后成为美国威慑中国的重要平台。
  10年后,出没在西太平洋的美国航母有了变化。2020年,美海军先后有“罗斯福”号航母打击大队、“尼米兹”号航母打击大队和“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美利坚”号两栖戒备大队、“马金岛”号两栖戒备大队进入南海。其中,“里根”号航母在南海周边海域部署超过4个月,多次快进快出南海,并与其他航母打击群分进合击;“罗斯福”号航母打击群首次在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演练远征力量作战运用。演练的实战化色彩愈发浓厚。
2021年2月9日,“尼米兹”号和“罗斯福”号航母打击群在南海举行双航母演练。

  《环球人物》:与2010年相比,如今美国航母总体有了哪些发展和变化?
  曹卫东:战略部署上,美国没有变,依旧要前沿部署、全球部署。装备发展上,美国的思路仍然是要甩开对手一个代际,要处于绝对优势。我们能看到,无论是“福特”级航母还是“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都是非常先进的作战平台,科技含量非常高。
  《环球人物》:去年7月,“尼米兹”号和“罗斯福”号、“里根”号先后在南海进行了两次双航母演习,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我们推出了《美国威胁南海安全》这一封面报道。今年2月9日,“罗斯福”号和“尼米兹”号又在南海举行双航母军演。双航母演练是否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运用航母的新变化?
  曹卫东:是的,这是一个新变化。为什么?单航母威慑的力度达不到了,中国和俄罗斯根本不怕它,因为自身有导弹、有潜艇、有水面舰艇、有空中飞机。反而单航母成靶子了,只能离得远远的。这种情况下,一艘航母搭载的舰载机数量也不够,所以就得用两艘。
  去年“罗斯福”号航母暴发疫情,7月就搞双航母演练,作战实力已大打折扣。病刚好就出行,美国就是想用双航母保持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感和威慑力。
  《环球人物》:为了配合航母军舰行动,美军空中侦察的手段似乎也有了新花样。比如将侦察机伪装成马来西亚客机对华实施抵近侦察。
  曹卫东:美国是大国,但很多时候真不像个大国的样子。一个军事强国,侦察时怕别人发现,最后冒充马来西亚民航客机,想混在民航航线,看人家能不能识别出来。耍这种小伎俩,我们看得一清二楚。
2017年,美海军第七舰队因过于疲惫而连续发生多次撞船事故。图为“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当年的撞船事故。

  《环球人物》:还有一个变化是,美航母军舰近两年总是疲劳“加班”?比如2017年,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就因为过于疲惫而连续发生5次撞船事故。另外有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0月,美军航母在海上行动总天数达855天,比2019年全年还多258天。
  曹卫东:这和美国航母不够用有关。美国共有11艘航母、10个舰载机联队,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过去美国从没说过航母不够用,但现在问题出现了。虽然美国现有10艘航母服役(“福特”号还未服役),但都需维护、保养、适应性训练,还要在全球范围部署,因此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环球人物》:近两年美军总提到“动态军力部署”原则,不再将航母长期部署在单一热点地区,而是短期部署多个重要区域。如今美航母在南海快进快出,也与此相关。您怎么看这种部署?   曹卫东:过去美军航母出行,用的都是明语,你知道我什么时间出行,你知道我去干什么,你又能奈我何?后来它改成暗语,担心兵力让人家知道了,很有可能成靶子。这种动态军力部署,虚虚假假真真实实,正说明其信心不足,是一种焦虑的体现。

从“亚太”到“印太”,对华意味明显


  航母向来被视为美国战略力量投射的象征,航母部署变化背后是美国军事战略的转向。
  2012年,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亚太地区出没的美军航母随后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比如在日本横须贺基地用更先进的“里根”号航母替下了“华盛顿”号航母。
  2017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及2018年发布的《美国国防战略》,对美军转型提出了战略要求,要求从反恐为主转向大国军事竞争。在此背景下,美国于2018年成立印太司令部,矛头直指中国。
  《环球人物》:近些年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具体是如何影响其航母部署的?
  曹卫东:无论是所谓的“亚太再平衡”还是“印太战略”,都表明美国越来越急于加强亚太方向兵力的部署。原因是他们觉得中国和俄罗斯的“区域拒止能力”在不断增强。这是美国专门发明的一个词,指的是对方在区域内阻止我介入、干预的能力。这是美国焦虑的地方,他们认为对方“区域拒止能力”加强了,自身威慑和打击能力相对下降了。
  前面我们也说了,美国的航母不够用,又想加强部署,于是我们看到今年1月,美英签了一个协议,双方要组成一个美英联合航母战斗群。这说明美国想把北约的军事力量拉到亚太方向来,帮他们站台。但也只能短期地在亚太地区刷一下存在感而已。
  《环球人物》:最近,美军印太司令部又有新动作。3月1日,印太司令部提出一项针对中国的“威慑计划”,寻求270多亿美元军费预算,建立“沿第一岛链的精确导弹打击网络”,提升对华“常规威慑”。您怎么看这个“威慑计划”?
2016年7月8日,解放军在海南岛至西沙附近海域举行实兵实弹对抗演习。

  曹卫东:依旧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这个“威慑计划”的意图就是围堵中国,视中国为对手。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航母和大型水面舰艇的数量不会减少,挑衅和威慑频度也不会降低,加上他们还要继续对台军售,所以中美海上发生摩擦的概率会上升。
  《环球人物》:面对上述越来越频繁的挑衅行为,我们一般会如何回应?数据显示,2020年美军以“航行及飞越自由”为由在南海“闯岛闯礁”9次,穿越台湾海峡13次,频次已达近年之最。
  曹卫东:美航母不是不能到南海,南海很大,别靠着我们岛礁走就可以了。但美国就是要横行霸道,每次都贴着边走。我们抗议这种霸道,美国就说这不自由了,那不自由了,飞机不自由了,舰艇不自由了。
  我们不希望发生摩擦,但是只要你来了,我们就按照程序办,对吧?首先是发现,我们用雷达等侦测手段发现你。然后是查证,识别你是美国的飞机还是哪国的飞机。接着是警告,因为你不断抵近,我就要对你警告,你是能听到的。你不听,我们就驱离你。
  近年来,我军战机与舰艇还采取诸如绕岛飞行、台海中线巡航、台湾以东海域巡航等方式,强力震慑“台独势力”和美国部分支持“台独势力”的政客。这显示出我军应对美军挑衅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维权能力更强了。

与美国海上霸权斗争这些年


  在去年《美国威胁南海安全》的报道中,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认为,新世纪以前,中美两国海上实力相差较大,鲜有对抗。进入新世纪后,中美在南海问题上开始博弈,起点就是20年前的南海撞机事件。
  2001年4月1日,美军一架EP-3侦察机在南海上空蓄意撞上中国歼-8II战斗机,中国飞行员王伟牺牲。撞机事件发生后,美方气焰嚣张,根本不想承担责任。最后经历了11轮艰苦谈判,中方才得到应有的道歉。
  2012年,黃岩岛事件发生,表面上看是中菲对峙,但其中到处是美国的影子。当时《环球人物》推出《国防部长梁光烈,坚定维护我海洋权益》《捍我海权,天经地义》两组封面报道。在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罗援少将说:“世界上哪里有麻烦,美国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了美国,麻烦就变得更大。”
  同年9月,《环球人物》关注到中日钓鱼岛争端日趋紧张,采写了《海军司令,强军行动》这组封面报道。当时美国防长帕内塔以“调停者”的身份开启了中日之行,声称“不持立场”。但纵观中日东海冲突,随处可见美国背后操纵的身影。
  “过去美国主要挑动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跟中国斗,我不出面,给你们当后台。随着中国和东盟关系升温后,美国很着急,你们不打了,我美国就自己跳出来了。”曹卫东说。
  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期间,中美在南海发生军事对峙。美“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双航母战斗群开进南海。
  面对如此挑衅,2016年7月8日,中国海军组织三大舰队上百艘舰艇和数十架飞机以及部分岸导发射单元,分成红蓝双方,在海南岛至西沙附近海域举行了实兵实弹对抗演习,4位上将坐镇指挥。这就是在表明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和意志。
  当时,《环球人物》推出了一组题为《邓小平 南海风云》的封面报道,回顾了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指挥西沙海战、维护南海主权的峥嵘岁月。
  如今,美式霸权不改,反而在海上愈演愈烈。针对美军一直以来在中国周边频繁挑衅,在南海、东海等海域开展针对性军演,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曾表示,美方加大对华挑衅施压力度,对此我们的态度清晰明确: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中国军队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我们奉劝美方一些政客认清现实,保持理性,停止挑衅,推动两国两军关系回到正确的轨道。

《环球人物》以捍卫我国海权为主题的部分封面报道

其他文献
著名央视主持人。1968年生于安徽,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1996年起,17次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6年离开央视,担任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2018年,其主演的话剧《情书》在全国巡演。  6月底的北京午后,典型的桑拿天。一个容纳200人的会场坐满了人,开着空调仍止不住闷热,每个人都在用手扇风,焦灼地等待着。这是话剧《情书》发布会现场——16个城市24场巡演之后,它终
1 9 8 2 年冬,刘海粟第九次登上黄山,描摹奇峰、云雾与古松。  提到刘海粟,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人体写生”。在新文化运动初期,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用“风流成性”“禽兽不如”形容他的人比比皆是。  这位颇具争议的画家,从逃婚创办上海美专,到多次在国外办画展、宣传中国绘画精髓,再到95岁去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他的一生“叛逆又自大”,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刘海粟的传奇故事
评介儿童文学丛刊《朝花》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儿童文学丛刊《朝花》,于一九八○年二月创刊,虽然至今才出版了四期,但已经可以看出,她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  我国儿童文学的队伍本来就比较薄弱,经过十年浩劫,就更显得布不成阵。所以,老作家严文井在对《朝花》的希望中,第一句就是“希望《朝花》能成为培养儿童文学新人的沃土。”《朝花》没有辜负老作家和广大读者的希望,在沃土里播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
崔传刚  年近90的巴菲特本已乐天知命,最近却有些烦恼。在短短十几天里,美国股市先后4次触及7%的单日跌幅,导致多次“熔断”(交易暂停)。这不仅让年轻投资者目瞪口呆,连巴菲特也承认自己有点晕菜。要知道在今年以前,被称为“股神”的他只见过一次美股熔断。  巴菲特从11岁就开始学习投资,知道每隔十年八年市场必然有一次巨幅调整。上一次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2020年初,美股已经持续了10多年牛市,这
介绍福武直《当今日本社会》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了几年的恢复和重建,于一九五五年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所谓“经济起飞”。一九六○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世界第七位,一九六八年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一九七三年开始的殃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能源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加之国内日益尖锐的政治、社会矛盾和在国际贸易竞争方面的挫折,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于是,日本国内出现了关于今后发
政治读物,假若你还是板起面孔,连一点儿笑模样都没有,总是讲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理论,我可真有点儿烦了。“岁岁年年人不同”了,谁还总是喜欢“年年月月花相似”呢?“文如看山不喜平”,平庸呆板人自扔。  文章,“以意为主”,这固然不错,但文采也不可小视。政治读物能否做到引人入胜,看来是文采问题,其实是文风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史无前例”的年代,政治读物身价最高,但大都板起面孔去教训人。连喜
张大诺,1972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曾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编辑记者,现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志愿者联合会培训导师。  有人说他是个“疯子”,历时20年、1万多小时,只为教一帮对生活绝望,甚至想要轻生的残疾人写作;有人说他是个“傻子”,他的学生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字都不认得几个,能教出个啥?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只是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帮助这些心怀梦想的人。”他就是张大诺,被称为
金恩熙。又译为金银姬,1972年生,韩国金牌编剧。2006年参与写作《那年夏天》,由此开始编剧生涯。代表作有《死因》《幽灵》《三日》《信号》等。  夜幕降临,成千上万面目狰狞的丧尸“复活”,四处狂奔追逐着活人,那些被他们咬中的人继而又变成丧尸,循环往复,鲜血四溅。  这是由美国著名的流媒体公司奈飞(Netflix)和韩国本土班底合作打造的网剧《王国》系列中的画面。这部古装丧尸剧去年播出了第一季,在
《文汇报》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刊登陈家懋和石云同志两篇文章,对小说《她的代号白牡丹》提出不同看法。  这是一部通俗性的流行小说,出版后《文汇报》曾改编为连载小说《丹华》,有些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也改编为连续广播剧或电视剧,是一本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出版物。出版者的“内容提要”说,“该书是根据轰动中外的伞兵团起义的真实故事进行艺术创作的”。  陈家懋同志是三十三年前组织国民党伞兵起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
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很多,除戏剧外,还有书序、传记、史论、杂说、论赞、碑铭、诗词等,共几十种。他还开过芥子园书铺,编辑、刻印了许多书、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一位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物。  李渔的作品,在当时就“曲弊歌儿之口,书饱文人之腹”(《笠翁余集自序》),并且深受国外重视,“百济之使,维舟而求;鸡林之贾,辇金而购”(余怀:《笠翁偶集序》)。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