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积极探究者,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自主学习——确保主体,启发思维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从无从展现自主.如果教师把知识按固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那只会阻碍其自主发展.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使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解“展开和折叠”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圆锥形的冰激淋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再把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说出教师的演示是“展开”和“折叠”.在讲解“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时,让学生用量角器自己量,然后得出结论.
二、合作学习——学会互助,激发竞争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
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集思广益.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利用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自由组合学习等合作式学习的方式,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 2x)(1-2x)2.(2a 3)(2a-3)
3.(100 1)(100-1) 4.(x-6)(x 6)
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让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
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要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等.
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可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
三、探究学习——大胆质疑,鼓励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是有探究学习的需求的.
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已找到了常规的证明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再进一步思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居然有学生会想到如此方法:如图1所示,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作三条直线垂直于线段BC,从而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把∠BAC分成∠BAD和∠CAD两个角,分别转化为∠ABE和∠ACF,从而与三角形的其余两个角构成两个直角,利用两直角的和为180度证明该定理.通过这种方法的成功体验,有同学又迅速举手提出了如下思考:如图2所示,将三角形ABC沿着BC边翻折,得三角形DBC,构成四边形ABCD,利用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和翻折的性质可以知道三角形ABC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虽然这种方法不可行,但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了学生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疑难展开讨论、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把他们分成几个孤立的板块,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自主学习应贯穿课堂始终,真正做到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
与此同时,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应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切实做到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升华.
(责任编辑 黄春香)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积极探究者,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自主学习——确保主体,启发思维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从无从展现自主.如果教师把知识按固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那只会阻碍其自主发展.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使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解“展开和折叠”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圆锥形的冰激淋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再把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说出教师的演示是“展开”和“折叠”.在讲解“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时,让学生用量角器自己量,然后得出结论.
二、合作学习——学会互助,激发竞争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
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集思广益.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利用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自由组合学习等合作式学习的方式,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 2x)(1-2x)2.(2a 3)(2a-3)
3.(100 1)(100-1) 4.(x-6)(x 6)
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让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
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要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等.
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可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
三、探究学习——大胆质疑,鼓励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是有探究学习的需求的.
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已找到了常规的证明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再进一步思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居然有学生会想到如此方法:如图1所示,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作三条直线垂直于线段BC,从而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把∠BAC分成∠BAD和∠CAD两个角,分别转化为∠ABE和∠ACF,从而与三角形的其余两个角构成两个直角,利用两直角的和为180度证明该定理.通过这种方法的成功体验,有同学又迅速举手提出了如下思考:如图2所示,将三角形ABC沿着BC边翻折,得三角形DBC,构成四边形ABCD,利用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和翻折的性质可以知道三角形ABC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虽然这种方法不可行,但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了学生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疑难展开讨论、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把他们分成几个孤立的板块,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自主学习应贯穿课堂始终,真正做到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
与此同时,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应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切实做到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升华.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