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教师就应该考虑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即以何种顺序来安排的组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做到教学过程整合优化。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都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每一教学环节活动的完成,又都是向预定目标的一次逼近。
从阅读这一总课程来讲,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在理解过程中又要逐步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应以这两项目标为总的出发点和归宿,来考虑整体的阅读教学。为此,笔者从一下几方面做了调查分析:
一、当前语文阅读课课堂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结构陈旧。五十年代初期的《红领巾》教学法,至今仍是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大部分的课是谈话法、串讲法贯穿教学始终。<<红领巾》教学法固然有很多合理可取的方面,诸如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在回到整体的阅读认识过程,重视思想教育等等,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理解课文内容,缺乏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和谐统一,符略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
有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与片面,在教学中往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提问多而杂,琐碎凌乱,有些层次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致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没有一个统领的中心。由于问题没有深度,学生的思维负荷不够,所以只能了解课文的情节,而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如笔者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在上课初,我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无法回答,接到我又不断犯下错误,不结合学生掌握的内容,继续不断地提问,结果学生仍是茫然不解。
2、程序呆板。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教师不管什么课文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造成了阅读教学僵化。也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虽采用了“变序”、“举一反三”等手法,但因立足点不是放在通过教材的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只是在结构的形式上求新求奇,讲课堂结构的改革当成了花架子。
3、教学机智不足。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是思维火花最活跃的体现,但决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能力当成一回事。所为质疑能力,应是指能围绕事物本质属性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能有助于准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征。由于有些教师把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能力混为一谈,于是在处理上就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有问比议,结果是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学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却未能把握“契机”。以上因素,结果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弄清知识,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
二、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改变旧的结构模式
课堂结构,是教育思想的放映。教学,应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应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任。二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于点拨、引导。只有从“如何学”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去安排组织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切实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1、要强化教学中的目标意识。在设计课堂结构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据此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要充分考虑好三个互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环节,执行与反馈。课堂结构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但必须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学目标的制约。
2、课堂结构以“块状结构”为好。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节课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都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组块与组块之间,应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决不是简单的平凑,如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轴来组块。学习水平应由低到高形成台阶式,前一块是后一块的基础,后一块是前一块的必然提高,还要主意块与块之间的自然衔接。
3、课堂结构必须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教学思想,要从“学法”的角度去设计“教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融在教法中,避免单一的模式与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课文内容设计课型。
4、阅读课的课堂结构安排,要从阅读教学的整体功能出发,把课堂上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教师的讲解要精,要经常启发、引导和检查,尽量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参与”绝不是简单的跟随,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问题,揭示规律,解决矛盾,尽量给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多练”的机会。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传授的课文知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钻研知识,从而完成素质教育要求的目的。
从阅读这一总课程来讲,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在理解过程中又要逐步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应以这两项目标为总的出发点和归宿,来考虑整体的阅读教学。为此,笔者从一下几方面做了调查分析:
一、当前语文阅读课课堂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结构陈旧。五十年代初期的《红领巾》教学法,至今仍是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大部分的课是谈话法、串讲法贯穿教学始终。<<红领巾》教学法固然有很多合理可取的方面,诸如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在回到整体的阅读认识过程,重视思想教育等等,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理解课文内容,缺乏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和谐统一,符略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
有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与片面,在教学中往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提问多而杂,琐碎凌乱,有些层次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致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没有一个统领的中心。由于问题没有深度,学生的思维负荷不够,所以只能了解课文的情节,而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如笔者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在上课初,我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无法回答,接到我又不断犯下错误,不结合学生掌握的内容,继续不断地提问,结果学生仍是茫然不解。
2、程序呆板。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教师不管什么课文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造成了阅读教学僵化。也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虽采用了“变序”、“举一反三”等手法,但因立足点不是放在通过教材的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只是在结构的形式上求新求奇,讲课堂结构的改革当成了花架子。
3、教学机智不足。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是思维火花最活跃的体现,但决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能力当成一回事。所为质疑能力,应是指能围绕事物本质属性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能有助于准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征。由于有些教师把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能力混为一谈,于是在处理上就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有问比议,结果是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学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却未能把握“契机”。以上因素,结果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弄清知识,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
二、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改变旧的结构模式
课堂结构,是教育思想的放映。教学,应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应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任。二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于点拨、引导。只有从“如何学”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去安排组织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切实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1、要强化教学中的目标意识。在设计课堂结构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据此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要充分考虑好三个互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环节,执行与反馈。课堂结构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但必须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学目标的制约。
2、课堂结构以“块状结构”为好。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节课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都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组块与组块之间,应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决不是简单的平凑,如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轴来组块。学习水平应由低到高形成台阶式,前一块是后一块的基础,后一块是前一块的必然提高,还要主意块与块之间的自然衔接。
3、课堂结构必须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教学思想,要从“学法”的角度去设计“教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融在教法中,避免单一的模式与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课文内容设计课型。
4、阅读课的课堂结构安排,要从阅读教学的整体功能出发,把课堂上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教师的讲解要精,要经常启发、引导和检查,尽量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参与”绝不是简单的跟随,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问题,揭示规律,解决矛盾,尽量给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多练”的机会。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传授的课文知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钻研知识,从而完成素质教育要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