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事件框架下我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me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人类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诗词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是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向人们传达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古典美、音韵美。而出自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古典诗词的翻译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于译者们学习翻译有积极得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以泰尔米的运动事件框架和词汇化模式为理论依据,分析古诗词运动事件中两种译本的不同表达,探讨泰尔米的词汇化模式在诗词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学习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尝试将运动事件用于翻译批评。
  【关键词】:古典诗词 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翻译批评
  一.引言
  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中华古诗词的的确确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让人欣喜,令读者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古典诗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翻译更是一座桥梁,将两国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国内的翻译家来说,大家首先能想到的翻译家许渊冲,他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笔者选取了其代表作《新编千家诗》进行分析。对于国外的研究者来说,翟理斯,作为较早翻译中国古诗词的学者之一,笔者选取了其代表作《古文选珍》对比。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选择这两位译者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拟以泰尔米的运动事件框架和词汇化模式研究为理论依据,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外两位译者的古典诗词英译作品,以此期望对汉诗英译的动词部分处理提供借鉴,更好地向外国友人传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讨论方便,下文将两种译文分别简称为许译和翟译。
  二.理论框架
  理论不能够脱离实践而独立存在,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学习翻译理论有助于阐明翻译活动的本质,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类型文本的翻译原则,分析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其也可以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依据。在分析具体诗词之前,我们首先来介绍下泰尔米的运动事件框架和词汇化模式。
  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
  泰尔米认为运动事件是指一个运动的场景或一种状态的持续。根据该理论,任何表征运动及持续性静止位置情景均属于运动事件。该翻译理论对应四个语义成分:即①焦点②运动③路径④背景。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相关联的因素,即运动的原因和方式,其中路径是运动事件表达中最必不可少的概念成分,因此路径是这一概念框架中的核心图式。运动事件是一种典型的宏事件,其可以分解为框架事件和次事件。焦点、运动、路径和背景语义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框架事件,而方式、原因等其他外在语义要素則表现为次事件。根据这一核心图式,泰尔米将路径信息编码至动词词根的语言称作动词框架语言。动词框架语言包括动作和路径,动作既是运动本身,它包括“移动”和“处所”两个值,路径是图式运动路线或静止时所在位置,如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将路径信息编码至卫星语素(如英语小品词、德语动词前缀)的语言划分为卫星框架语言,如英语、德语和汉语;除了上述两种语言外,斯洛宾认为还有第三种语言类型,即平衡框架语言,方式与路径同等重要,这是由处于相同地位的法语成分来表达。
  三.古典诗词英译中的事件化现象
  英语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而汉语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由名词主导,许多动词都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在古典诗词英译时,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名句,译者在翻译时会加上原文中没有的动词,还原出原诗句的意境之美。译者通过从原文中识别出事件并在译文中体现的过程称之为事件化。下文来分析具体的诗句,以期对文化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摘自李白《送友人》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with you. 出自许译
  Your heart was full of wandering thought; For me—my sun has set indeed. 出自翟译
  原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动词,但译文却表达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与离别的惆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译者在翻译时强制引入了动词,体现出了原诗的运动事件。许译用词凸显了方式和运动。此外,译文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翟译用词表达出游子漂泊无定的心意,也表达出落日,完成时态用的很好,值得借鉴。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摘自孟浩然《宿建德江》
  On boundless plain trees seem to touch the sky, In water clear the moon appears so high. 出自许译
  Across the woodland wide I see the sky lean on the trees, While close to hand the mirrored moon floats on the shining seas. 出自翟译
  许译中开启了原诗句中的注意力视窗,原文中没有明显的动词,译文用词表明树离天很近,将原文表达意思进行灵活的转换,生动形象,引人深思;而翟译凸显了运动和路径信息,用方式和运动表达出了动作,明月飘在波光闪闪的大海里,翟译的用词具有美感,令读者心之向往,内心升起一股愉悦之情,其译文更出彩。
  四.古典诗词英译中以动词为核心的运动事件再词汇化
  在本小节中,笔者主要讨论了古典诗词中动词的翻译策略,运用泰尔米的三种主要词汇化模式,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译文,学习其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翻译的风格,以期提高笔者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得翻译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1.方式动词融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摘自王翰《凉州词》
  Don’t laugh if we lay drunken on the battle ground! How many warriors ever come back safe and sound? 出自许译
  Oh marvel not if drunken we lie strewed about the plain; How few of all who seek the fights shall e’er come back again! 出自翟译
  两位译者均表达出了运动方式,“沙场”为背景,许译用词准确,气势磅礴,而翟译表达不出征战的地点。值得一提的是,许译的风格中更带有几分感情色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摘自李白《静夜思》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出自许译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d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出自翟譯
  举、望和低头这些词凸显了诗人的运动方式,许译用了运动+方式的词汇化模式,表征为译文用词,译文中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沉浸在思乡之中;翟译用复合卫星词开启了终点视窗即明月,同时也采用了运动+方式的词汇化模式,表征为译文用词, 两位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均传达出了思乡的感情,画面开阔,思乡深沉。
  2.路径动词融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摘自王维《竹里馆》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m unknown;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出自许译
  No ear to hear me, save mine alone; No eye to see me, save the moon. 出自翟译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用词语“相照”来表示原诗句中运动的路线,其中原文中涉及的运动隐藏了起来,但是译者把该路径融入到了动词里。“窥视,偷看,微微露出”这几个词语在许译中都展示出了明月的俏皮与可爱,生动形象,这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而在翟译中,凸显了两个动词,句式工整,增加了意美。
  五.结语
  本文依据泰尔米的运动事件框架及其词汇化模式,对比了许渊冲先生和翟理思先生的译文,分析了古诗词运动事件翻译中“方式”、“路径”和“背景”这几个成分的语义特征。通过学习运动事件翻译理论,笔者对该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为不应该对现代汉语不同类型的语义域事件做详尽的分析,要用寻常语言的规律,不应该用过于概括的类型给汉语来定型。本文的尝试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以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向。
  【参考文献】
  【1】金辉. 运动事件理论对科技翻译的启示[J]. 大学英语,2016(3).
  【2】刘华文,李海清. 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5).
  【3】李雪. 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 外语学科,2008(6).
  【4】王力.诗词格律[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5】许渊冲. 新编千家诗[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邓佳俐(1993-),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其他文献
关于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本文计划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家风关系民风社风,二是家风关系党风政风。  一、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家风,又 叫 “门风”,不仅仅指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也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处世方法、道德准则、以及精神风貌。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风关系民
期刊
一、案例背景  纸飞机是现今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通过研究影响纸飞机飞行距离远近的因素,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发展。在此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其合作意识、合作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过程,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纸飞机”它因制作简便、成本较低、活动形式灵活等,已成为中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
期刊
【摘要】:从军事人才、军事装备、信息安全和作战行动四个方面来阐述军事与数学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 军事人才 军事装备 信息安全 作战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梓坤说: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战(火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物理战(原子弹),那么从海湾战争开始后的现代战争可以说是数学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也对军事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远古时期到以信息技
期刊
【摘要】:作为伯格曼的巅峰之作,《第七封印》毫无疑问地代表了一个大师时刻。导演将自己关于宗教、信仰、生死的问题熔于一炉,造就了一部充满隐喻性和多义性的现代启示录。本文试图借助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宗教生活现象学理论,探查和比较三位主角对于理性和信仰的态度,由此推究本片的深层内蕴以及伯格曼的宗教观。  【关键词】:伯格曼 第七封印 现象学 信仰  作为欧洲电影三圣之一,英格玛·伯格曼出身于宗教世家,他的
期刊
【摘要】: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结晶。本文将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思想基本概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的现实意义三个层面展开,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的本质 现代意义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思想基本概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指出,个人的抽象物是人的本质,而从
期刊
【摘要】:进入新时期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迅速。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会直接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包括气候特点、地质特点等等。因此,就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征,科学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  【关键词】:地域特征 风景园林 设计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风景园林设计,其设计质量会对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就需要充分结合地域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中共十九大报告的官方原文和其英译本为例,用事件认知模型理论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中国人眼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外国人眼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提出相应的外宣翻译策略原则和翻译方法,让外国人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ECM 外宣翻译 翻译方法  1.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习近平主席作了题为《决胜全
期刊
【摘要】:宋代和农业安全生产荒政体系分评估体系和赈济体系,主要包括诉灾、检放、抄札、赈济四部分。诉灾就是百姓向官府报告灾情,而检放是检查灾情状况并确定减免租税份额,抄札则是登记受灾人口数量,赈灾是具体的救助行动,其中诉灾、检放、抄札三个步骤构成灾害评估系统,是赈济工作进行的基础。  【关键詞】:宋代 农业 灾害 安全生产  宋代农业安全生产的威胁以自然灾害为主,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条件决定了宋人在预防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其中在新媒体时代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原本传统的平面设计已经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充分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平面设计和新媒体的合理融合才能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如何与新媒体融合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的了解一下互聯网时代平面设计与新媒体融合的现实意义,再来
期刊
【摘要】:新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我国对党建工作的推广与实施力度逐渐加大。它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以及作风建设,这些方面也正是各大行业对现代员工的一致要求。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纷纷响应改革行动,这对员工的创新思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力企业承担着为全社会人民的生活提供保障的重大使命,因此该行业的在职员工更加需要具备过人的思想觉悟。文章具体阐述了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