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GOUSIY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绽放光芒呢?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很难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的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让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思路:(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2)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三、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笔者结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 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像”。接着,三吟三品,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像”。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像”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了实处。
  另外,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却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
  总之,我们认为,阅读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享有快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多元和创新思维。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摘 要: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主要有: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发
期刊
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在数学家眼中,数学就像一位恋人……  现在,中小学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那么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  比如为了激发兴趣,可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爱好的新题。如在教
期刊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批改作文比愚公移山还难。愚公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上帝,从此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再也不存在了。可是语文教师办公桌上的“两座大山”搬走了两座又来了两座,永远搬不完,而且往往是教师费力不少,学生收效甚微甚至是劳而无功。所以,作文批改,是令每个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  用什么办法,既能把语文教师从批改的重压解放出来,又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呢?我从工作不久就开始探索能解决这个难题
期刊
纵观《家庭作业的迷思》全书,作者科恩并非全盘否定家庭作业,他只是抨击“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或者说抨击的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家庭作业形式,而这种形式无疑是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极相吻合的。如果他要全盘否定的话,就不必在第三部分“找回理智”里两次提出对家庭作业的建议了。  科恩认为,应设定“没有家庭作业”为内定值,这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的。我们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家庭作业更具合理性。  科恩主张把阅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缺乏主动和热情,甚至根本就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的,则是学生的心理障碍和认识障碍,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怀疑。因诸多社会原因,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政治有种畸形的认识和偏见,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不学、听不听无所谓,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应付。关于这一点,社会观念和舆论恐怕要负主要责任,因而
期刊
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
期刊
课程标准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要让每位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每位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是现在的阅读教学现状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那么高,学生成绩不那么好,基本功差,表现在写作能力上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写作文,用词不当,文理不通,错别字、错标点多。这种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不止一条,可是不重视朗读、不重视背诵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实文章学了不少,教师一遍遍讲过去,学生一遍遍听过去,讲也讲了,听也听了,时间一过也就随之消失,不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学习的东西积累不起来,这怎么能学好呢?好文章的词汇、句子和表达
期刊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它能充实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心灵,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有人说“书籍是时代进步的阶梯”,它能开启人类的智慧,塑造时代的伟人。一本好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文明和富有爱心;一本好书,能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拥有向上的动力;一本好书,更能给我们启迪,让我们获得无穷的智慧。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之路无不是以书籍为奠基。我说:“如果哪一位老师能让自己的学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从而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上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