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言遇上音乐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主角杰克张开双臂,紧紧拥住露丝,嘴里喃喃道:“我心永恒、永恒……”这时,席琳狄翁温柔抒情的歌声从海天飘来:“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
  一、当语言遇上音乐,爱情在氤氲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它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享受,它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共鸣撞击出的音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需求和真情体验碰出的火花。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某些语言如能恰当地配上音乐,让语言和音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使他们置身于语言和音乐所共同创设的特殊氛围中,产生情感的共震。
  曾听一位老师上《滴水穿石》一课,她的这堂课把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牢牢地吸引住了。不必说那设计的精巧,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也不必说她的温声软语,循循善诱;单是那最末的《命运交响曲》就已让我们震动。这位老师先出示“滴水穿石”的奇观画面,再解决“怎么形成”、“形成原因”两个问题,得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两点,然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书中哪位名人的故事,从名人身上提炼出滴水穿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再把它引申到课外,让同学们说说具有这种精神的其他名人的故事。同学们说完,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讲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记得贝多芬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到了天国,我就什么都可以听见了。听了这句话我感到很心酸。双耳失聪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更何况是一个作曲家呢。残疾折磨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痛苦得几乎要自尽。但是为了艺术,贝多芬忍受着一切煎熬,艰难而又勇敢地向前走着……”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文字在屏幕上徐徐升起,配之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而低沉舒缓,时而又高昂激越,掀起全场感情的最高点,内心那涌动的激情似要喷薄而出,听课老师眼角飞红,同学们已神情亢奋……
  二、当语言遇上音乐,热血在澎湃
  第七册教材中第二课是《但愿人长久》,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澈。由于让学生理解创作的原因很重要,故而要让学生深刻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中秋佳节,应该是亲人团聚、共赏圆月的良辰美景。看着他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观赏明月,而自己却与阔别七年手足情深的弟弟不得相见,此时此刻的苏轼有多少思念在心中啊!在分析到这儿的时候,我打开音乐《良宵》,让同学再次深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二胡声是那么地娴静、温馨,让人感到是那样地轻松愉快,洋溢着温情。可当同学们读到“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的时候,这温馨的音乐又给人带来多大的惆怅与伤感,音乐与语言的巨大反差,更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手足分离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当语言遇上音乐,感情在升温
  笔者在上《生命桥》一课时,当学生围绕“惊叹”这一话题谈完感想后,我就开始为此环节作小结:“可贵的是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老年斑羚为保护年轻一代甘愿粉身碎骨,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总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把死留给自己……”同时,《悲怆奏鸣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它是那样的忧伤,又是那样的壮美,又一次打开了同学们的心门。
  “老师,它们太伟大了,在死神面前无所畏惧,那么坦然自若。”
  “它们之所以这样镇定,是因为它们心甘情愿牺牲。”
  “我们人类真该好好学习它们的这种群体意识,那样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
  “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动物。”……
  同学们各抒己见。
  四、当语言遇上音乐,暗香在浮动
  《槐乡五月》是一篇美文,它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纯朴可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样一篇美文,让孩子们走入情境是十分关键的。曾听过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第二课时的,他先问:“我们初读了《槐乡五月》,她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把我们都深深地吸引住了。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五月槐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五月的槐花太美了!”“五月的槐花太香了!”“那儿的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还很热情!”……孩子们回答道。紧接着,他说:“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美丽的槐乡,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心儿插上了翅膀,小鸟在前面带路,花香正扑向我们……”学生闭目聆听,教师打开音乐,悠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响起,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教师又吟诵起来:满坡满岗的槐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槐树林里一派生机盎然。看,远处那抱得紧紧的槐花多像玉雕的圆球啊,一团团,一簇簇;瞧,那一条条挂在枝头的槐花,不正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在整个钢琴曲中孩子们脑海中再现了槐乡的美景,似乎正徜徉在花香弥漫的山坡上,当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意犹未尽,仍闭着双目不愿醒过来,在槐乡流连。老师就这样奠定了整个课堂的基调,孩子们的心灵被紧紧抓住,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点燃,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本文系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和谐课堂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其他文献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教学内容,此次新课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经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系统复习巩固名词性从句。  2.能力目标: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恰当的名词性从句。  3.情感目标:激起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1.名词性从句的分类及it充当形式宾语。  2.写作中使用名词性从句常出现的错误:错用关系词、多用关系词、漏用关系词、语序错位、主谓不一致和错用语气。  教学难点  学生能在写作中灵活、有效应用名词性从句。  教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爱生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这一独具强烈人文性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当下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聚焦的话题。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性体验缺失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纯粹的认识活动,过于强调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