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双畅神遇迹化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angc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华双
  赵华双,1970年出生,山西阳泉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会长、山西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阳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阳泉美术院副院长。曾获“全国百佳书画家”称号,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
  中国画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自产生和发展以来,就以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寄托精神的重要途径,其丰富的内涵也以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成两大审美体系。中国画从题材上可分为花乌画、山水画和人物画,其中每一个类别又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审美意趣。因为每—个领域都博大精深,奥妙无穷。通常情况下,人们学习中国画时会有所倾向,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历史上能够兼通的画家不多,唐朝的吴道子算一个。吴道子的人物、山水、乌兽,甚至鬼神都画得十分在行,同时擅长雕塑。“吴带当风”就是赞扬吴道子的画,他画的衣带如被风吹拂,迤逦飘逸。宋末元初的钱选也是一个,他同样山水、花鸟、人物皆通。还有明代的唐伯虎。跟吴道子和钱选一样,唐伯虎在山水、人物、写意花乌方面均有非凡造诣,是当时了不起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赵华双虽不像吴道子、钱选和唐伯虎样样精通,却在花鸟画和山水画上颇有成就。其山水作品和花乌作品不僅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展,获得多个大奖,还走出国门,到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参加展览,且被多家重要拍卖公司拍卖。他出版过多部专著,还于2005年荣获“全国百佳书画家”称号,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国画家。他以相当强的实力,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级美术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山西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阳泉市中国画学会会长、阳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阳泉美术院副院长。
  赵华双思路开阔,思维灵活。其作品干变万化、不拘一格,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又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出时代特色。
  他的花鸟作品高雅大气,直抒胸臆,酣畅瑰丽,融会化机,既有徐渭狂逸、豪放之意,也有黄筌精工、细丽之气,还能融当代各种技法于其中,丰富灵动,能放能收,纵横恣肆,率意淋漓。
  赵华双热爱生活,感知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激情与观照充分体现在他的花乌作品中:或春枝初发,或夏花绚烂,或秋果溢香,或寒梅傲雪。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枝叶扶疏,怪石朴拙,禽乌活脱。他的画作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温暖是他拥抱世界的方式。他不让丑的太丑,孤的太孤。他作品中的太湖石,常以散锋勾勒,辅以刚劲皴擦,再以浅赭罩染,增加一些暖色,充分体现出太湖石皱漏瘦透、苍劲玲珑的特点,也在无形中彰显出画家刚中有柔、温文尔雅的性格特征。
  他的《孤禽寒石》,大胆挑战八大山人的孤冷意趣:简洁的画面上,一只大写意孤乌立于画面一角,杂乱的羽毛和蜷缩的身体显示出天寒地冻的外界环境。这与八大山人的《孤禽》颇有几分相像,然而他的“禽”与八大山人的“禽”又有本质的不同。八大山人的“禽”天冷心更冷,他的“禽”天冷心却不寒。在乌的左边添置了—块巨大的石头,巨石没有用线条勾画刻板的轮廓,而是通过现代撞水泼墨的技法,将石面和周边处理成柔和的肌理形状,同时在浑然天成的墨趣效果中撞了一些石绿,整个画面瞬间在寒冷中荡起丝丝春意。同时又通过禽鸟回头望石,与巨石形成呼应,营造了寒石不冷、孤禽不孤的意境。
  画作《白露为霜》也反映寒冷,但他没有将白露为霜、天气转凉作为表现主题,而是用高超的技巧,从平视的角度把白露时节—蓬霜气渐浓的杂草表现得井然有序、生机不减。他在画上题道: “霜降枝头白,秋花已落红。草木本是无情物,来年也报春。”在他看来,对于旺盛的生命,无论怎样的寒冷都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在向我们招手。
  赵华双的花鸟画多以水墨为主,间或敷彩点缀,行笔布势,一气呵成。他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花鸟画特征,又不固于传统模式。其审美取向,是融合了个人见解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花乌美。
  《静语》是一幅当代画风颇浓的小品。画面被墨块切割成左中右三部分,左右均采用撞水法形成两道墨迹斑斑、变化丰富的幕帘:中间狭长空白处隐隐显现的半个莲蓬、半枝秆,以抽象的笔法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宁静时的喃喃独语。《蕉花》创造性地以阔笔平刷,三笔两笔蕉叶、花茎就跃然纸上。《禅茶一味》文心意笔,通过迂回曲折的线条,以对角的构图,将盆景、茶壶、茶杯依次排列,辅以几颗散置的红果,安静、干净,简洁而有情趣,突出了佛道“静修”的思想境界。
  赵华双偏爱画荷。《荷韵》《倚石听风》《大音希声》《荷风疏影》《荷塘风韵》《荷影带香》《花开锦绣》《晴荷》,等等,各具姿态,各显风情。他欣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坚守“清者自清,洁者自洁”的人生信条,他将温文尔雅的气质上升为荷花高雅的气息,将绘画的技巧融化成变化多端的气韵。他用勾线的方式处理荷花,用散锋碎笔处理荷叶,用积墨法为太湖石注入精神质感。他笔下的荷花精致、娇润,卓尔不群地浮现于水墨,掩映在浓淡之间,与苍劲的太湖石形成粗犷与精巧的强烈对比。有时他会配以活脱欲出的鸟雀,抒情达意,营造出极强的趣味性与古女事性。
  他笔下的线条有弹性、有张力,宜柔则柔,宜刚则刚,穿插有序,紊而不乱。他喜欢用线条打破画面的呆板格局,增加美感与韵味,也喜欢通过线条呈现植物的蓬勃生机。荷花系列中,挺拔的苇条、柔韧的水草等线状植物,常被有效利用,与湖中的荷叶、浮萍等点以及大荷叶、怪石等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机构图,增加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松骨寒山意无穷>则通过松干、松枝、松针的穿插来表现其苍劲、坚强,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傲然气势。《晚秋霜白》巧妙地借用瓜藤的柔韧与弹性破除原画面的僵硬格局,在大块的黑色与白瓜之间环绕出妖娆姿态,使得笨拙的白瓜和大片的瓜叶显出几分妩媚。   赵华双的花鸟画创作有套路,也没有套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显而易见的传统花乌画特征,可仔细再看,又跟传统干差万别;有时,眼看着就是现代技法,却融会了传统文脉。
  他那种充满张力、引人入胜、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和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不仅在花乌作品中体现得酣畅淋漓,同样也突出地反映在山水画中。
  赵华双的山水画多以太行山为题材,这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出生与成长在雄浑、绵延的太行山环抱的—个村庄里,那里有巍峨的峭壁山崖,有蜿蜒的羊肠小道,有朴实的父老乡亲,有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还有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悠久的历史积淀。太行山的黄土和山泉滋养了他,他笔下的山水是胸中的山水,也是精冲的山水,是胸中山水与现实山水的完美统一。山中层层叠叠的坚硬岩石,沟中蜿蜒而上的乡间小路,峭壁上依山而建的拱券形民居,村间或浓密或零落的各种树木,都是他熟悉的,有着他的生命印记。
  《试剑峰>是表现家乡题材的作品。“试剑峰”就在他的家乡山西阳泉平定县的石门口乡西郊村北,峰顶有座庙,是韩信庙,庙内存有一通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石碑。碑文记载: “试剑峰,州中胜境也,上建汉淮阴侯庙……”庙的东侧另有一块石碑,上书州官赵秉文的一首七律诗: “地险山危气势雄,将军从此建奇功。兴刘业就人何在,破楚名存事已空。故垒带烟余杀气,荒祠向晚动悲风。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试剑峰》正是画家有感于这里的危峰兀立、壁立如削和韩信的英雄气概而作。
  《冠山松声》以立轴呈现,意境深远。通过前景的松树和古庙、中景的松林与书院、远景重重的山峦,高度概括了家乡平定城西南那个佛寺、道观、古刹书院随处可见,集儒道释于—体,山风—来松涛阵阵的冠山。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家山厚土》《苍山留云》《梦萦乡情》《立望家山》等,都反映了画家挥之不去、深藏于心中的家乡情结。
  跟花鸟画一样,赵华双的山水画作品同样具有古法今用的特征。比如《清风明月》,明月、远山、树丛、高士组合的画面,描绘了—种安静的、可以自在遐想、无拘无束的隐土生活,很类似占代山水的风格。然而,其中的远山、近树、高士均采用传统笔法刻画,明月、流云、水波却明显使用现代晕染方法,或浓或淡,任水墨流动而成自然形态,凸显出云与水的不确定性与变幻莫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处的土坡和石头大量运用现代的蝌蚪皴来表现厚薄与走向。
  赵华双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很善于用蝌蚪皴来强调山水画的节奏与气氛,其中反映山西民居的《雪中情》是—件典型的蝌蚪皴作品。院墙、屋顶、窑洞的墙壁、院子里倒扣的大瓮,甚至光秃秃的树枝都是用蝌蚪皴来表现的,只不过有些蝌蚪皴头粗尾短,有的头小尾长。整幅作品中,几乎没有线条,却能一丝不苟地呈现出相连的几处院子以及错落的窑洞和院中的摆设。同时,他巧妙地将皴与皴之间的留白与灰蒙蒙的天空相呼应,营造出“雪花飘处房屋白”和“打窗风雪映空明”的绝美情调。
  他也画青绿和浅绛山水画。无论青绿、浅绛还是水墨画,他都会将雨点皴、披麻皴、蝌蚪皴等各种技法灵活地杂糅在一起,因画而异,因情而异,跟着感觉走。使用蝌蚪皴时,他又百般变化,有时会将蝌蚪的尾部画得蜿蜒柔软,有时又将头部处理得灵动可爱。有时他還把这种皴法用于飞瀑或溪流中,以显示水流的轨迹,有时又用来表现花鸟作品中太湖石的质地和形状。《野山起秋意》中,他用蝌蚪皴表现山涧里阻挡山泉的岩石,使得明明是黑色的岩石,又分明像水中游动的巨型蝌蚪,十分有趣。
  赵华双是个善于学习百家之长来丰富自己作品的人。除了传统画法,他还借鉴西方光影技法,画出中国画与西方画相结合的奇妙作品。《暮韵》通过山体走势,将画面斜切为三份:最上一部分是夕阳已经落下的天空,天空上挂着几丝晚霞,还有大片的白光和灰沉的暮色;中间是已经成为剪影的绵延山体,夕阳下,能看到山顶上丛丛的树影;最下面的近景部分,厚实的大地上,几只吃饱肚子的山羊心满意足、优哉游哉地漫步在回家的路上。整个画面墨韵十足、光感十足。
  这种中西结合的绘画效果,在他的《日暮归还夕阳情》中表现得更是灵动、透彻。画面由夕阳下金色的斜坡—分为二,近景是被阳光直射、亮得耀眼的山坡,坡上有被阳光包裹着的牧羊人和他的羊群,山坡凹凸起伏的褶皱和阴面的渐变灰色凸显了光的变化。山坡对面的山体背对太阳,被阴影笼罩在若明若暗之中。更远的地方,是余晖中的大片雾气,浓浓淡淡,厚厚薄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整个画面以充满魔幻的光影,营造出夕照下风景的绚丽与灿烂。
  赵华双的山水写生作品亦别具一格。2019年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主持,在“北京·李可染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作品展”中,展出了赵华双多幅写生作品,这些作品应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里完成的。快速的笔触,率性的线条,浓淡有致的墨色,苍茫迷离的意境,无时无刻不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寒意。画家擅长抓瞬间和表现瞬间的能力让人折服,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绘画素养与高超的基本功。
  赵华双,以不凡的笔力,将中国画融为—种外见于形、内化于心的感情释放口。司空见惯的题材在他的笔下平中见奇,不同凡响。他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表现出来的创作力和感染力,在中国美术界独树一帜,散发出别具—格的笔墨韵味。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多年的用心揣摩、追随仿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纳百家之长、走自己之路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格局。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其他文献
大约一个月前,李明来肥,约了卢红星等几位朋友在岳西路的一家酒馆相聚。席间谈起红星那间名为“介庐”的书斋,大家都说好久没去了。而我几年前参加“介庐拾古”书展时便闻听斋名,却从未去过,前去领教的心情更是迫切。于是,一票人乘着酒兴,下穿通车不久的天鹅湖隧道,拥入坐落于经开区东海花园的“介庐”,写字的写字,喝茶的喝茶,掼蛋的掼蛋。临走时,大家认真起来,对着墙上的两幅近作评价道,红星写徐生翁渐入佳境了。我由
期刊
关于笔墨问题的争论,在中国画再认识的进程中不断被关注。有的认为笔墨是主观产物,是中国画成立的根,是与中国画的审美属性相匹配的标准之一,是中国画意象审美实现的载体。有的认为笔墨应是具体的产物,是因地制宜的,是由客体生发的。“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精神实质。……笔墨的运用不是先定的,是从对象来的,气韵生动也不是先定的,也是从对象来的。”蒋兆和先生所说的对象就是客观,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就是具体的人,对于人的
期刊
风韵·风骨——长三角地区书法名家提名展近日在合肥开幕  本刊讯 为贯彻落实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三角一市三省文化协作交流,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指导,亚明艺术馆牵头,联袂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江苏金陵美术馆、浙江宁波美术馆,特别策划的“风韵·风骨—長三角地区书法名家提名展”于10月30日上午在亚明艺术馆隆重开幕。  出席开幕式
期刊
毕晓慧,1988年生于山东,201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国画工笔专业(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20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荣获中国SAP艺术大奖2019年度新锐艺术家奖。曾举办艺彩新锋——毕晓慧个人作品展,作品曾参加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
期刊
黄 强  黄强,字墨高,号素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客座教授。师从画家萧翰先生、画家兼美术理论家刘继潮先生和画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大根先生。作品《见缝插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画展,《黄山晚韵国》参加“盛政经典·翰墨华珍——中国当代国画名家邀请展”,《三清图》参加“水墨三清山中国名家行”2015年三清山国际旅游节画展。美术作品获
期刊
王晴园,1995年生于江苏无锡。201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人物工作室;201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张见,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画当代性创作研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20年在北京叁拾空间举办个展“补遗”。作品曾参加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跨年展“你的背包:生于1980年以后艺术家的水墨探索”、“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馆藏青年工笔画家作品展、青衿计划2019对岸·新工笔又
期刊
季颁,1974年生,祖籍江苏南通,6岁随父母移居青岛。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委员、青岛市工笔画学会副主席、青岛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青岛市当代中国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社员、青岛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美展并获奖,其中《清风朗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
期刊
高少珂,1992年生于山东高唐,美术学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編辑、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民进黑龙江省开明画院理事、河北美术学院教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师、哈尔滨市第十五届青联委员、哈尔滨市青年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注册高级教师。
期刊
内容提要:传统花鸟画的写生在其观察方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对学画者来说这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和必须做的功课。本文将以工笔白描写生为例,简述花鸟画写生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花鸟画写生的目的。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写生;技巧  写生就是写物之生机,从生活中捕捉物象的动态造型,归纳总结得出作品。写生出来的作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中国画的写生在再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外,还讲究师造化而中得心
期刊
我和陈以苏是“双料”师兄弟,我们都师从金陵徐培晨先生学习绘画,又同入海上韩天衡先生门下研修篆刻。我们是苏北老乡,又是知己好友,性格相近,交流颇多,自是难得的缘分。  在未认识陈以苏以前,我先认识了他的印作。有很多次,在徐培晨老师的画室里,我拿起他的常用印章仔细看,那大写意的印风、不羁的线条、巧妙的布局,竟与徐老师的画风十分吻合。再看那些边款,刀法爽利清朗,气息温文儒雅,长长短短不拘一格,确是高手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