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建小城镇道路应从设计上避免已建成小城镇道路中存在的路网密度及路网结构不合理、附属设施不足及公路穿城造成的穿心式布局等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路网;布局
随着小城镇数量的大量增加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小城镇道路存在的路网结构与密度不合理、附属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公路穿城造成的穿心式布局已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有小城镇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过境交通造成穿心式布局
过境公路穿城在我国的小城镇当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由此影响到城镇的布局和发展。根据统计,5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过境交通占12%-60%。
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过境交通。但随着机动化的发展,用地与交通的矛盾越发突出,造成外部成本大大上升;“穿心式布局”对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制约越发明显,最终导致过境公路不得不外迁。
1.2路网密度与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小城镇仅仅有一两条穿城干道,其它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而今小城镇道路建设又出现贪大求洋的倾向,新建或者改造的道路不管实际需要如何,一律采取干道的做法,宽宽荡荡,而旧路依然狭窄、拥挤,形成旧城条条是支路,新区路路是干道的局面。
1.3道路等级不高
在低机动化时期,各种车辆对道路的要求不高,在小城镇所有道路上均可通行;而进入机动化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货运汽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车速快、车型大、运量高,对道路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小城镇原有的道路难以满足。还有许多道路桥梁桥面窄、设计标准低,形成了瓶颈,大型车辆难以通过。速度的提高打破了小城镇原来的节奏,交通危险性增加;运量增大,原有路面难以承载,造成道路的严重破坏。
1.4交通服务设施不足
1.4.1静态交通设施匮乏
停车场地少。尤其是沿路布置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配套的停车场,汽车、三轮车、板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占路停靠,带来事故隐患。
交通站点少。许多小城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公交、小巴、出租车等沿路停放待客、争抢客源,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
1.4.2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等附属设施不足
在已建的小城镇中,道路普遍缺乏路灯、雨排、人行道、绿化等附属设施,交通标志牌设置的也很少,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缺乏特色和识别性,对安全行车也非常不利。
2.解决对策
2.1合理确定道路功能,确保过境交通及区内对外交通双畅通
对于新建小城镇,城区道路应“内”、“外”有别,即:边界道路为“外”,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及对外联络功能;城区内道路为“内”,成为区内各组团间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城区道路的“内”、“外”有别,可最大限度减少过境交通对区内交通的干扰。
由于小城镇地域面积有限,加上过境公路多为国、省道,如采用穿心式布局,会挤占大量的建设用地,不利于小城镇土地的开发、利用。因此,避免穿心式布局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2.2依据道路功能,合理确定路网结构与密度
交通量大的边界道路和城区内主要道路,均应按干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小城市干路路网密度应为3~6km/km2,支路路网密度应为3~8km/km2。在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4的地区,支路路网的密度应为6~16km/km2。山区或湖边定期受洪水侵害的城市,适当增加疏散方向的道路网密度。
2.3依据地形、地势,合理确定道路设计高程
小城镇道路竖向设计应在考虑土石方平衡的基础上,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平原区因地势起伏较小,道路纵坡度较小,但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同时选用适当横坡度,以满足路面排水要求。山区道路应控制最大纵坡和平均纵坡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2.4充分考虑道路周边地区功能,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
因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相对较小,横断面设计应摒弃贪大求洋的观念,选择与道路周边地区功能相适应的横断面型式。
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
以往小城镇道路多是机非混行的一块板型式,机非冲突较为严重,机动车运行效率低下,非机动车安全性差。可将非机动车从一块板上分离出去,与行人交通组成慢行交通体系。
2.5合理确定道路路面结构层
交通量大、轴载重的市区内主要的道路及边界道路宜采用刚性路面。市区内交通量较小的道路采用柔性路面时,其路面结构中面层及基层层数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及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排水等条件按有关规范设置。
2.6完善交通服务设施,确保道路功能的实现
完善的交通服务设施,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充分实现道路功能,亦能避免“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的现象,更有利于市区内外的交流、沟通。
3.结束语
新建小城镇道路设计应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面结构及交通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考虑,避免现有小城镇道路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镇区内各组团间及镇区内外的联络、最大限度地实现道路功能。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路网;布局
随着小城镇数量的大量增加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小城镇道路存在的路网结构与密度不合理、附属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公路穿城造成的穿心式布局已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有小城镇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过境交通造成穿心式布局
过境公路穿城在我国的小城镇当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由此影响到城镇的布局和发展。根据统计,5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过境交通占12%-60%。
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过境交通。但随着机动化的发展,用地与交通的矛盾越发突出,造成外部成本大大上升;“穿心式布局”对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制约越发明显,最终导致过境公路不得不外迁。
1.2路网密度与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小城镇仅仅有一两条穿城干道,其它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而今小城镇道路建设又出现贪大求洋的倾向,新建或者改造的道路不管实际需要如何,一律采取干道的做法,宽宽荡荡,而旧路依然狭窄、拥挤,形成旧城条条是支路,新区路路是干道的局面。
1.3道路等级不高
在低机动化时期,各种车辆对道路的要求不高,在小城镇所有道路上均可通行;而进入机动化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货运汽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车速快、车型大、运量高,对道路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小城镇原有的道路难以满足。还有许多道路桥梁桥面窄、设计标准低,形成了瓶颈,大型车辆难以通过。速度的提高打破了小城镇原来的节奏,交通危险性增加;运量增大,原有路面难以承载,造成道路的严重破坏。
1.4交通服务设施不足
1.4.1静态交通设施匮乏
停车场地少。尤其是沿路布置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配套的停车场,汽车、三轮车、板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占路停靠,带来事故隐患。
交通站点少。许多小城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公交、小巴、出租车等沿路停放待客、争抢客源,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
1.4.2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等附属设施不足
在已建的小城镇中,道路普遍缺乏路灯、雨排、人行道、绿化等附属设施,交通标志牌设置的也很少,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缺乏特色和识别性,对安全行车也非常不利。
2.解决对策
2.1合理确定道路功能,确保过境交通及区内对外交通双畅通
对于新建小城镇,城区道路应“内”、“外”有别,即:边界道路为“外”,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及对外联络功能;城区内道路为“内”,成为区内各组团间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城区道路的“内”、“外”有别,可最大限度减少过境交通对区内交通的干扰。
由于小城镇地域面积有限,加上过境公路多为国、省道,如采用穿心式布局,会挤占大量的建设用地,不利于小城镇土地的开发、利用。因此,避免穿心式布局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2.2依据道路功能,合理确定路网结构与密度
交通量大的边界道路和城区内主要道路,均应按干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小城市干路路网密度应为3~6km/km2,支路路网密度应为3~8km/km2。在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4的地区,支路路网的密度应为6~16km/km2。山区或湖边定期受洪水侵害的城市,适当增加疏散方向的道路网密度。
2.3依据地形、地势,合理确定道路设计高程
小城镇道路竖向设计应在考虑土石方平衡的基础上,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平原区因地势起伏较小,道路纵坡度较小,但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同时选用适当横坡度,以满足路面排水要求。山区道路应控制最大纵坡和平均纵坡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2.4充分考虑道路周边地区功能,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
因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相对较小,横断面设计应摒弃贪大求洋的观念,选择与道路周边地区功能相适应的横断面型式。
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
以往小城镇道路多是机非混行的一块板型式,机非冲突较为严重,机动车运行效率低下,非机动车安全性差。可将非机动车从一块板上分离出去,与行人交通组成慢行交通体系。
2.5合理确定道路路面结构层
交通量大、轴载重的市区内主要的道路及边界道路宜采用刚性路面。市区内交通量较小的道路采用柔性路面时,其路面结构中面层及基层层数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及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排水等条件按有关规范设置。
2.6完善交通服务设施,确保道路功能的实现
完善的交通服务设施,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充分实现道路功能,亦能避免“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的现象,更有利于市区内外的交流、沟通。
3.结束语
新建小城镇道路设计应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面结构及交通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考虑,避免现有小城镇道路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镇区内各组团间及镇区内外的联络、最大限度地实现道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