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调整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关系。通过结构复习法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去构筑历史知识结构呢?历史知识结构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等特点。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表述也就不同: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要素看,历史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从社会文化形态看,历史由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构成;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和一个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都有其前因后果、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又由史实和观点两个方面构成……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综合,就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大纲中要求: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中外古今的比较,从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中认识历史的规律性。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历史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也就是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具体而言:
(一)中国古代史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 封建社會形成前: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2) 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3) 封建社会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4)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5) 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进一步融合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6)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明、清前期)
(二)中国近代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840—1901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2) 旧民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末—1919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大革命时期
3)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年)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
(三)中国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4) “文革”十年内乱时期(1966—1976年)
5)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世界近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2)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手工工场时代)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蒸汽机时代)
4) 帝国主义时期(电气化时代)
(五)世界现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期(一战后)
3) 雅尔塔体系时期(二战后)
4) 多极化格局时期(苏联东欧剧变后)
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历史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达到了历史纵向复习的目的。
第二: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也就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和原则,找出各个阶段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历史线索、历史知识面,进行横向概括和归纳,重新构筑历史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专题结构。这种专题结构复习方法,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首先最简单的就是从社会文化形态来划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五大内容都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这四大专题结构。其次还可按中国史和世界教材编排的差异性,构筑不同的知识结构,如在复习中,把世界史编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国别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国际关系史、世界文化史数个专题史;把中国近现代史编为封建专题(满清)、农民专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专题、国民党专题、共产党专题和文化专题,逐一进行剖析。再次按照相同的内容具体地设置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把有关“土地政策”的内容构成一个小专题:
1. 满清政府——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更加丧失土地
2.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3. 国民党——“平均地权”——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1931年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线——贫雇家积极参军参战
2)抗日战争时期——“双减双交”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3)1947年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4)1950年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封建
通过这么一个小结构,学生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一目了然,也可以从各时期、各阶级不同的土地政策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和影响,概括出为什么满清灭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当然,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还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加以引导而不能包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采用结构复习法,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教材中的“块”内容变成一个个结构,并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如剥笋般层层剖析,构筑一座“历史知识结构大厦”,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构筑的结构再返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中去,也就是既要做到“化整为零”,也要懂得“化零为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历史结构复习法的目的和要求。
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特别是历史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日益综合化,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使学生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依据历史经验去观察、分析和解答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知识结构复习法注意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思维教育的三位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这一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去构筑历史知识结构呢?历史知识结构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等特点。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表述也就不同: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要素看,历史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从社会文化形态看,历史由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构成;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和一个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都有其前因后果、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又由史实和观点两个方面构成……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综合,就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大纲中要求: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中外古今的比较,从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中认识历史的规律性。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历史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也就是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具体而言:
(一)中国古代史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 封建社會形成前: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2) 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3) 封建社会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4)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5) 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进一步融合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6)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明、清前期)
(二)中国近代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840—1901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2) 旧民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末—1919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大革命时期
3)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年)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
(三)中国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4) “文革”十年内乱时期(1966—1976年)
5)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世界近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2)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手工工场时代)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蒸汽机时代)
4) 帝国主义时期(电气化时代)
(五)世界现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期(一战后)
3) 雅尔塔体系时期(二战后)
4) 多极化格局时期(苏联东欧剧变后)
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历史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达到了历史纵向复习的目的。
第二: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也就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和原则,找出各个阶段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历史线索、历史知识面,进行横向概括和归纳,重新构筑历史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专题结构。这种专题结构复习方法,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首先最简单的就是从社会文化形态来划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五大内容都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这四大专题结构。其次还可按中国史和世界教材编排的差异性,构筑不同的知识结构,如在复习中,把世界史编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国别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国际关系史、世界文化史数个专题史;把中国近现代史编为封建专题(满清)、农民专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专题、国民党专题、共产党专题和文化专题,逐一进行剖析。再次按照相同的内容具体地设置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把有关“土地政策”的内容构成一个小专题:
1. 满清政府——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更加丧失土地
2.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3. 国民党——“平均地权”——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1931年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线——贫雇家积极参军参战
2)抗日战争时期——“双减双交”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3)1947年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4)1950年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封建
通过这么一个小结构,学生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一目了然,也可以从各时期、各阶级不同的土地政策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和影响,概括出为什么满清灭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当然,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还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加以引导而不能包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采用结构复习法,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教材中的“块”内容变成一个个结构,并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如剥笋般层层剖析,构筑一座“历史知识结构大厦”,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构筑的结构再返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中去,也就是既要做到“化整为零”,也要懂得“化零为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历史结构复习法的目的和要求。
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特别是历史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日益综合化,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使学生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依据历史经验去观察、分析和解答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知识结构复习法注意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思维教育的三位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这一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