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音乐剧的现场乐队配置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初接触到小剧场戏剧是在上海话剧中心观看引进的爱丁堡戏剧节剧目《低处生活》,它由盲顶剧团演出,演员只有四人,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学校任教期间又参与排演了多部百老汇音乐剧,其中《Company》《I Love You》以及后来观看的《最后的瞬间》《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我切身体会到小剧场音乐剧的魅力,包括其精致的舞台设计、充满创意的道具运用、引人入胜的剧情和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不过,最让我痴迷的还是我自己的老本行——现场乐队。
  2016年11月,由我担任作曲以及执行制作人的原创音乐剧《人言》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上演。在经历了上一次创作音乐剧时的迷茫与青涩后,这次我似乎对小剧场音乐剧的现场乐队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沟通是第一要素
  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决定了小剧场音乐剧的乐队人数不会太多,基本以一件和声乐器为主,搭配一件或两件色彩性乐器。这就要求音乐剧主创团队在初创构思阶段,便要考虑音乐部分的整体风格与规划。音乐与剧本剧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剧本初创时期,编剧、作曲以及导演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
  很幸运的是,与我合作的是一位集导演与编剧于一身的青年才俊——张轩豪先生,我们一起合作了之前的几个项目,这可以让我在接下去的工作与沟通中更有效率。要知道,现在很多项目有了构思便开始要定场地了,演出的日期、整剧的体量、演员的配置,这些一旦决定,对于主创来说就没有退路了,及时地完成剧本以及音乐的创作迫在眉睫。因此,良好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人言》在构思时便确立了小剧场的演出规模,我与轩豪沟通后决定整剧由几个不同的故事组成。吉他是我第一个决定的乐器,但是在联系吉他手时,演奏者的档期出现了问题,于是我第二个决定的乐器便是钢琴。考虑到演出的最糟情况就是仅由一台钢琴伴奏,那么只要谱子写清楚,演出水准还是能保证,只是音色上会略显单一,这时最好的选择便是用一个色彩性的乐器来调剂。
  我曾经考虑过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打击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剧情,因为我们的剧情是以不同风格的故事组合起来的,选择小型打击乐组,在音色的变化上最为方便,动态范围也最大,而且打击乐的排练周期相对较短,演奏自由度比较大。当打击乐确认好之后,吉他那边传来好消息:吉他手的档期安排好了,这样乐队构思便已经成型了。
  在《人言》中,我特意考虑每个故事以不同的乐器为主进行表现,比如第一个故事“梵高”是以钢琴为主奏乐器,第三个故事“我是谁”完全是打击乐与演员的对话,第四个故事“猫小冬”则是以吉他为主的民谣风格。因为乐器都是以不插电(Unplug)为主,所以既在整体音乐听感上比较统一,而在每段故事的具体风格上又可以有所区别,让观众有新鲜感而不至于显得杂乱。


《人言》演出剧照

  小剧场音乐剧的乐队配置切忌“高大全”,要发挥挖掘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因为大部分小剧场的观众席与舞台距离非常近,所以乐手也是舞台表演的一部分,有时主创者会故意把观众的视觉焦点转移到乐队演奏家这里,这就要求在演出时考虑乐手们的演奏状态与剧情配合。很多音乐剧都采用了乐队演奏者参与剧情的表演方式。
  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在大制作的音乐剧乐队中,指挥和首席演奏家会担任乐队总监,他会从粗排开始跟排,对剧情节奏非常熟悉,整个乐队只要跟着指挥来完成演出即可。而小剧场音乐剧演出的很大特点就是灵活性和自由性,这里所指的自由性是指临场发挥的自由度比大剧场演出的自由度要高。这有点像爵士樂演奏中的即兴华彩乐段,乐手完全可以脱离乐谱的旋律,甚至调性,在一定规律中随心所欲地表现。在小剧场音乐剧中也有类似的表演形式,留给演员自由发挥,甚至同一段落的台词、表现手法,都可以随着演员的感觉而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表演形式决定了现场乐队必须熟悉剧情,理解整部剧的心理节奏,灵活地“跟住”表演者,甚至参与表演。
  最终的剧本与配器完成后,便是最有趣的排练阶段。排练可以说是整个创作阶段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超过初创。更有甚者,在初创阶段无剧本——有了创意后,直接进入排练阶段,因为排练是发挥演员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最佳时机。最终作品的呈现是靠舞台上的表演者的,一个好的演员甚至可以提升整部作品的艺术水准。
  在《人言》的乐队初排中,演奏者先阅读理解了剧本,观看了演员的粗排,对整部作品的表现风格和音乐风格有了感性的认知;接着,便根据自我理解的剧本剧情,结合自己乐器演奏的实际情况,给出详细的解读和演奏方案,或者说是“声音设计”。例如,打击乐手在看完剧本后认为某些段落可以采用人机交互式的表现方法,一般人机交互在现场乐队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就是,伴奏带MIDI制作音轨配合现场乐队演奏,时下很多大型表演、舞台秀、演唱会,都是这样基本理念下的衍生变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则节省成本,原来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才能演奏出的效果,简化成两三人操作同步音轨,十多人演奏乐器加入即可。二则提高声光电配合的效率,音轨时间轴可以同步,通过MTC编码或者各种外部控制器,可以将整个舞台的声光电以及视频都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在大型演出中是非常需要的。三则大大降低演奏者出错的概率,有了音频轨道的的垫底,不论是独唱者还是乐队伴奏者,都等于乘上了一辆不会出轨的高速列车,你可以在车厢里随意走动,但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列车运行。不过,这样做有好处也就有不好的方面:由于音频轨道是做好的,现场很难进行变化,没有灵魂,一切都是空洞的。


《人言》演出剧照

  经过与打击乐手的沟通后,我们放弃了现场使用Live软件配合打击板的做法,回归到了传统打击乐以原声扩音为主的表演形式。主要原因,一是整剧的基调还是现实主义,不是超现实主义,不是玄幻、科幻、电子、迷幻的。二是视觉感,在小剧场观众的视觉感中,一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错落有致地铺排在打面板上(我们现场用大桌子包黑布处理),用定点光照亮,整体质感马上体现。三是打击乐手演奏真正的乐器,比面前摆着一台电脑一堆线材更有小剧场音乐剧的“文艺范儿”。四是这样对现场扩音设备的要求可以放宽,如果电脑和打击板没有原声,对扩音设备将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要平衡其他乐手。
  解决了打击乐的配置,接下来便是吉他手的乐器选择。吉他手对于吉他的收集,就像时下女孩子对于口红的热爱,但是作为制作人,要考虑场地的大小。最初我希望只用一把木吉他便完成所有段落的演奏,在沟通后,我们还是决定使用两把吉他,因为排练开始后我们一致认为有几个段落必须使用失真电吉他的音色加入大量的滑音、推拉弦、摇杆、泛音等演奏法,才能表现出我们想表达的声音动态。在实际演出中,我们也十分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虽然我们失去了一点空间上的“自由”,钢琴也是九尺的大钢琴,以至于我和吉他手变成了“螺蛳壳里做道场”,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需要决定的便是键盘乐器。我面临的选择无非就是:电钢琴还是真钢琴?电钢琴音色多变,FM-EP,Vintage-EP,Rhodes,每一个都是我爱不释手的音色。但是内心的疑问随之而来:这么多的音色会不会杂乱?只有三个人的乐队,频繁地换音色会不会与其他乐器的平衡出问题?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剧情需不需要换音色?在单一钢琴音色下换演奏法,是否可以解决听感疲劳?再得到自我内心的肯定与大家的评判之后,最终我决定就按照最初的设想,使用九尺施坦威真钢琴,扩声两个频段就可以,继续坚持原声不插电的乐队风格。
  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与项目预期都比较细致及贴合实际,《人言》最终于2016年11月11日至1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上演。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乐队配置置于整体项目中的比重或許没有那么重要,然而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在于注重每一个细节。小剧场音乐剧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最适合剧情、最能确切表达创作者意图的乐队乐器人员配置,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


打击乐手
其他文献
这是首个由理工科院校举办的音乐比赛。  这是首个全部由“非专业选手”参与的钢琴比赛。  二十多所院校,近三百位参赛选手,超越“专业比赛”的精彩度,全程网络直播互动,万余人参与投票……  这项由上海理工大学承办的“沪江杯”上海大学生钢琴才艺大赛,打破了无数个“惯例”和“框架”,让学霸们在音乐舞台上大显身手!  2016年末,上海“沪江杯”钢琴才艺大赛落下帷幕。历时半年之余的“沪江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
期刊
安妮·帕森斯(Anne Parsons)是交响乐团界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导者,在担任底特律交响乐团执行总裁之前,她也曾在多个不同的艺术机构担任领导人的职务。十三年前,她离开了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将底特律作为了自己的新家。“为什么会选择去底特律?”你也许会问。的确,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如果你将这个问题抛给安妮·帕森斯,她会回答说,因为她爱上了底特律人的热情、好奇心和创造力。伴随乐团走过最艰难的岁月,领
期刊
如果说罗伯特·弗莱厄蒂(Robert Flaherty,1884-1951)在1920至1921年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North)开创了纪录片与人类学联姻的话,那么德本·巴塔查亚Deben Bhattacharya,1921-2001)的影视音乐民族志则促成了纪录片与音乐人类学的结缘。  我们的主人公德本·巴塔查亚出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家族,他的家乡就依傍着恒河的传奇圣城瓦
期刊
指挥丹尼尔·加蒂  2016一整年,我的汽车音响里都装载着布鲁克纳《第四“浪漫”交响曲》的唱片,我启动马达,它便开始运转。有时候在高速路上,有时候暴雨如注,有时候野花从窗外扑入,“布四”如同一曲浪漫,只要我愿意,就会在远方遇见它。  2012年,我在柏林爱乐数码厅里听过一场蒂勒曼指挥的“浪漫”,也是在那一年,蒂勒曼带领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来沪演出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2011年,塞蒙·莱托率柏林
期刊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1884年5月12日),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斯美塔那的音乐创作,以反映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斗争事迹,颂赞捷克大好河山,描繪捷克的风土人情,表现捷克人民的喜好性格、伦理观念、生活理想为特征。尽管古典乐界普遍
期刊
1956年3月15日,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在美国纽约马克·黑林格剧院(Mark Hellinger Theatre)拉开首演的帷幕,并在百老汇连演两千七百余场,获得1957年托尼奖九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舞等六项大奖。  这部剧由弗莱德里克·罗伊维(Frederick Loewe)作曲,埃兰·雷纳(Alan Lerner)担任编剧与歌词
期刊
奥帕蒂亚(Opatija)是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海滨小镇,位于该国西部亚得里亚海畔,是欧洲最古老的海边度假胜地。来自地中海的阳光及温和气候眷顾着奥帕蒂亚,这里深受茜茜公主的眷恋,她和丈夫曾在这座城市度过和煦温暖的冬日假期。这里还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和欧洲贵族以及文化界名人最青睐的度假胜地,海滨大道、鸟语花香、优美别墅、缤纷建筑,令人心旷神怡。奥帕蒂亚  奥地利指挥家迈克尔·芬德赫(Michael Fend
期刊
英国传奇古典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  英国传奇古典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Julian Bream)娓娓讲述了关于一位改变了世人对西班牙吉他的传统观念并成为了真正的音乐大师的回忆。他的名字叫作安德列斯·塞戈维亚。和帕格尼尼之于小提琴、拉赫玛尼诺夫之于钢琴一样,塞戈维亚这个姓氏已然成为了吉他的代名词。  “塞戈维亚的演奏风格有一种全然不同于他人的气质。”布里姆这样评价道。他本人在年轻时偶然得到了
期刊
初识即将于本届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中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的钢琴名家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缘于多年前收到的一张他与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集》唱片。向来痴迷勃拉姆斯这三首作品的我,此前一直都在寻觅斯特恩的演绎版本,但真当与这张唱片不期而遇时,望着封面上大师身旁那个年轻的身影,有了些许迟疑,但转念想到能被斯特恩选为合作对象者,艺术质量应有相当保证
期刊
美国指挥家莱昂纳德·斯拉特金(Leonard Slatkin)在2008年成为了底特律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既经历了乐团2011年的罢工,也经历了底特律城市的破产。在过去的九年间,他一点一滴地重新塑造底特律交响乐团:在乐团罢工后重新为乐团纳入新鲜血液;为乐团注入美国风格和美国曲目,让乐团在不同的音乐风格间变换自如;更重要的是,他将乐团带到了音乐厅之外,带到了网络直播中。他说,听众不仅在音乐厅内,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