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列那尔美文三篇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ranb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儒勒·列那尔]
  儒勒·列那尔(1864—1910)是法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很精致、凝练、犀利,用字不多,但极其讲究。他说过,要像罗丹雕塑那样去写作。他热爱大自然,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生动而纯净的世界”。在法国,他是继布封等人之后的又一位描绘大自然的高手。
  
  一个树木之家
  
  穿越过烈日照晒下的一片平原之后,我遇到了他们。
  他们因为不爱喧闹,所以不住在大路边沿。他们居住在荒芜不毛的旷野,俯临一泓唯有飞鸟才知道的清泉,
  远远望过去,他们仿佛密不透风,无法进入。但等我一走近,他们的树干就豁然分开。他们谨慎地欢迎我,我可以休息,纳凉,可是我仿佛觉得他们在注视我、对我并不放心。
  他们聚族而居,最年长的在中间,幼小的,其中有些柔嫩的叶片才刚刚生起,到处都是,从不分离。
  他们活得很长,不易死去:即使老死的也挺立着,直至化为灰烬倒地。
  他们那些修长的枝柯互相抚摸,像盲人一样,以确信大家都在。每当狂风劲吹,想把他们连根拔起,他们就张拳怒目,挥动手臂。平时他们只是和睦地轻轻细语。
  我感到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家。兴许我将忘记我的另一个家吧。这些树木将会逐渐接纳我,而为了配得上这份雅意,我学会了应当懂的事:
  我已经懂得凝望浮云。
  我也懂得了守在原地不动。
  我几乎学会了沉默。
  (徐知免 译)
  在这篇短文中,与其说,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片迷人的自然风光,倒不如说是一片美丽的精神风景。在作者的笔下,这片树本的独特风貌全都巧妙地化成了相应的精神品格。一方面他们不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来客,也会谨慎地表示欢迎。他们的团结友爱,他们的顽强生存,他们面对暴力的奋勇抗争,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照和睦相处等,全都与自命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的感觉。他幻想着在精神上加入这个树木的家庭,他期待着在静观默想中回归于大自然的怀抱。而他写下这种感受的同时,也就为我们,为现代人的心灵世界送来了一片清凉的绿荫。
  
  翠鸟
  
  今晚,鱼没有上钩,但是,我带回来一种不寻常的情感。
  当我伸着笔直的钓竿,一只翠鸟过来歇在上头。
  没有比他更光彩夺目的鸟了。
  仿佛是一朵很大的蓝色花朵开在细长的枝条之端。钓竿在重力下弯曲。我屏住呼吸,因被翠鸟当做了一棵树而感到十分自豪。
  我坚信。翠鸟不是因为害怕飞走的,不,他准以为自己不过是从这根树枝跳到了另一根树枝。
  (苏应元 译)
  古人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列那尔的这节短文又何尝不是一幅妙不可言的绘画小品?
  溪流奔跑着注入水池,那里,是河川歇息的地方。一条小溪带来灯芯草娇滴滴的耳语。另一条呢,薄薄的细水清澈发亮,经过磨房齿轮的过滤,洁净得没有一点泥污;它越过了那么多石子,因而气喘吁吁,仿佛在轻声咳嗽。它带来的是乡村鸭子朴素的歌声。而在水池中间,一群苍蝇在一点点飞散。鱼儿在水面转着圈儿,鳞光闪闪。他们吃得饱饱的,远离池岸,相互探询着:垂钓人这样专心致志干什么呢?
  (苏应元 译)
  这篇《垂钓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很特别的观察角度和叙述角度。请注意文中所用的一些词语:溪流“奔跑”,河川“歇息”,灯芯草“娇滴滴的耳语”,以及河水“气喘吁吁,仿佛在轻声咳嗽”等等。作者好像不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描写大自然的种种景观,而是站在自然界的溪流、池塘和鱼儿一边,在叙写他们自得其乐的生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而是涉及作者体察生活、体察大自然的一种特殊的立足点。
  对鱼儿的描绘,应是这篇作品中最为出神入化的一笔,“他们吃得饱饱的,远离池岸,相互探询着:垂钓人这样专心致志干什么呢?”在通常情况下,对鱼儿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的垂钓人,此时此刻,简直成了多余而愚蠢的闯入者。这一笔,对上述描绘构成了绝妙的反衬,从而成功地凸现出一个宁静、和谐,未受任何侵扰的美好境界。
  这是一片静谧和谐的风景。画面的中心只有一根钓竿和一只翠鸟。而令人倾倒之处则在于这只翠鸟恰恰停歇在垂钓人伸出的这根钓竿上。
  大自然本来是和谐宁静的,问题是人类的活动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打破和扰乱这种和谐宁静。即使是只伸出一根细细的钓竿,也足以构成一种挑衅的姿态,一种潜在的威胁。
  然而,一只翠鸟飞过来歇在钓竿上了,“仿佛是一朵很大的蓝色花朵开在细长的枝条之端”。这就在无意中消弭了人和大自然的对立,又好像大自然伸过来一只友好的、和解的手。对于热爱大自然的“我”来说,又怎能不感到一阵心弦的颤动,不从心底涌出“一种不寻常的情感”呢?
  (以上三篇均选自《古今中外散文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略有改动,曾余/荐评)
其他文献
[典子的话]  “成长”是青春年少的我们关注的主题,而“选择”则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所以本期关于“成长道路选择”的漫画也引得广大小读者热情参与。本来典子以为大多数小读者会喜欢第一棵牵牛花,因为它选择了一条捷径,并快速地“出人头地”了。可看完大家的品读才发现,第二棵牵牛花得到的认可更多,许多读者认为它的成长之路不但更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还更富挑战,有独特的意义。  本期所选稿
期刊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AU for one.one for all)是赵家家训,也出自《赵氏诫女篇》。  父母常说:“家,应是一个团队,要荣辱与共,同心协力,”  那些年,孩子们总是等着父亲下班回来一起吃晚餐。  “爸爸回来啦!”女儿们欢呼着,竞相把饭菜摆好,等父亲拿起筷子后才围坐在一起,边吃母亲烹调的可口的家常便饭,边听父亲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这是一家人每天最开心的时刻。  父亲继承了祖父
期刊
管中窥豹程门立雪  尔 雅
期刊
高墙下,有两棵幼小的牵牛花。一棵只顾自个儿不停地往上爬,很快就开出了娇艳的花朵:另一棵因打算在高墙下筑一道风景,至今还是一棵迟开的花。  我不禁陷入沉思,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时时处处想着自己,无论干什么,先打好自己的小算盘。像已盛开的那朵娇艳的牵牛花一样,讨得阳光的喜欢、主人的赞赏,在春风的吹拂下,得意扬扬,招蜂惹蝶……与之相反,我们身边还有一种人,处处想着别人,默默地奉献着。像那
期刊
从前有个乡下老鼠邀请他的表兄城市老鼠同他在一起住些日子。  乡下老鼠独自住在田边树篱下面。他的稻草窝又干燥又暖和,他年复一年地在那里过着简朴而安全的日子。  城市老鼠来访时,乡下老鼠对他格外殷勤关切,让他睡在最好的稻草上,从贮藏的食品中挑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有小麦粒、大麦粒、核桃、干酪皮,甚至还有从果园里设法搞到的几个干瘪的小红苹果。  城市里的高雅的老鼠好像并没有把这些好东西放在眼里。看样子,他
期刊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
期刊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晋书·袁宏传》中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代,中秋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中秋习俗盛行;至明清时,中秋上升为与春节、端午齐名的民俗大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月的崇拜有关。古人视“日、月、星、江、海、岱”为“六宗(神)”,由此产生了祭月、拜月之俗。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每当农历十五日。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
期刊
小的时候,我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不敢忘却,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头儿。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战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叫声就不比以前那
期刊
小昭是个10岁的男孩。他爸爸是个做生意的。每过一段时间,小昭和妈妈就会收到爸爸从南方一座城市某条路的73号寄来的信。后来小昭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过年也不回来?”妈妈说:“爸爸这两年生意刚起步,肯定很忙,等忙完这阵子他就回来了。你给他回封信吧。”于是小昭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信。  小昭很喜欢看爸爸的回信。在一封信中,爸爸提到7他所住的73号,说那是一幢很大的老式房子,他住在那幢房子的四楼,房间里铺着抛光
期刊
漫画上,第一棵牵牛花走的是捷径,当第二棵牵牛花还在下面徘徊时,它已铆足了劲儿爬上了墙头,贪婪地吮吸着阳光,早早地绽放;第二棵牵牛花绕着三棵树干攀爬,爬升的速度也随之锐减,它缓慢地朝着太阳的方向挪移,艰难地攀爬成了它这一时期的主题。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棵付出的辛劳明显少于第二棵,但它爬得高、开花早,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棵费时费力,但仍远远落在第一棵的后头。但是。请把你的视线移向统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