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就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创新教育。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 创新 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l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寻求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例如:在上课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的思想僵化,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例.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条腿,问笼中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有学生采用试探法,列出鸡、兔腿的对应数值表,再根据变化情况找出鸡、兔的只数:
鸡 兔 腿
50 0 100
0 50 200
25 25 150
从第三步,我们可以看出鸡的只数应该增加,兔的只数应该减少,再逐步试探下去,最终可得到答案,鸡30只,兔20只。此方法显然繁琐,而且数目越大就越难计算。
更多的学生采用用代数方法,设鸡的只数为X,兔的只数为Y,
由题意可得以下方程组:
X +Y=50
2X +4Y=140
解方程组可得 X=30
Y=20
有一位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设想每只鸡用一条腿站着,每只兔子用两条腿站着,这样共有70条腿,而70 这个数中,鸡的只数只算了一次,兔子的只数算了两次,故70-50=20 就是兔子的只数,所以鸡的只数为50-20=30。
这个解法简便而独特,具有创优机智。课堂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思维,以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探索创新,是指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种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求知探索的力量。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法一课时,我就出了这样一道典型题目: “古代有一个马快,一天晚上他在野外的一个茅屋里,听到外边来了一群人,在分脏,在吵闹,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几个声音,下面有这一古诗为证:隔壁听到人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只知每人五两多六两,每人六两少五两,问你多少人数多少银?”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我才引入正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引发积极探究的热情。
2.通过设置悬念,调动探求创新的激情
例如:我在讲解“角边角定理”时,这样引入: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一块去?悬念于此产生,从而激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
三.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发散思维。
例:如图, OA是半径,以OA为直径的⊙C与⊙O的弦AB相交于点D,求证:D是AB的中点。
证法一:连结OD、BE,∵OA、EA分别是⊙C、⊙O的直径,
∴∠ADO=∠ABE=90°,
∴OD∥EB,又∵OA=OE,
∴AD=BD。
证法二:连结CD、OB,∵AC=CD,AO=BO,
∴∠ADC=∠A=∠B,∴CD∥OB,又∵AC=OC,∴AD=BD。
证法三:连结OD、OB,∵OA是⊙C的直径,
∴OD⊥AB,又∵OA=OB,∴AD=BD。
证法四:连结OD,∵AO是⊙C的直径,∴OD⊥AB,∴AD=BD(由垂径定理)。
通过以上四种证法,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去分析已知求证的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和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还应该激励学生去思索、去动手。数学教学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的培养
首先,创新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其次,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潜能和创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邹文莉.课堂中的教育创新:一位数学教师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1期.
[2]李崇兰.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创造情境、激发情意[J].青海教育,2005年3期.
[3]顾群芳.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期.
(作者通联:518100深圳市兴泰学校)
【关键词】数学 创新 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l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寻求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例如:在上课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的思想僵化,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例.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条腿,问笼中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有学生采用试探法,列出鸡、兔腿的对应数值表,再根据变化情况找出鸡、兔的只数:
鸡 兔 腿
50 0 100
0 50 200
25 25 150
从第三步,我们可以看出鸡的只数应该增加,兔的只数应该减少,再逐步试探下去,最终可得到答案,鸡30只,兔20只。此方法显然繁琐,而且数目越大就越难计算。
更多的学生采用用代数方法,设鸡的只数为X,兔的只数为Y,
由题意可得以下方程组:
X +Y=50
2X +4Y=140
解方程组可得 X=30
Y=20
有一位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设想每只鸡用一条腿站着,每只兔子用两条腿站着,这样共有70条腿,而70 这个数中,鸡的只数只算了一次,兔子的只数算了两次,故70-50=20 就是兔子的只数,所以鸡的只数为50-20=30。
这个解法简便而独特,具有创优机智。课堂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思维,以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探索创新,是指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种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求知探索的力量。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法一课时,我就出了这样一道典型题目: “古代有一个马快,一天晚上他在野外的一个茅屋里,听到外边来了一群人,在分脏,在吵闹,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几个声音,下面有这一古诗为证:隔壁听到人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只知每人五两多六两,每人六两少五两,问你多少人数多少银?”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我才引入正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引发积极探究的热情。
2.通过设置悬念,调动探求创新的激情
例如:我在讲解“角边角定理”时,这样引入: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一块去?悬念于此产生,从而激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
三.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发散思维。
例:如图, OA是半径,以OA为直径的⊙C与⊙O的弦AB相交于点D,求证:D是AB的中点。
证法一:连结OD、BE,∵OA、EA分别是⊙C、⊙O的直径,
∴∠ADO=∠ABE=90°,
∴OD∥EB,又∵OA=OE,
∴AD=BD。
证法二:连结CD、OB,∵AC=CD,AO=BO,
∴∠ADC=∠A=∠B,∴CD∥OB,又∵AC=OC,∴AD=BD。
证法三:连结OD、OB,∵OA是⊙C的直径,
∴OD⊥AB,又∵OA=OB,∴AD=BD。
证法四:连结OD,∵AO是⊙C的直径,∴OD⊥AB,∴AD=BD(由垂径定理)。
通过以上四种证法,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去分析已知求证的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和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还应该激励学生去思索、去动手。数学教学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的培养
首先,创新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其次,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潜能和创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邹文莉.课堂中的教育创新:一位数学教师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1期.
[2]李崇兰.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创造情境、激发情意[J].青海教育,2005年3期.
[3]顾群芳.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期.
(作者通联:518100深圳市兴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