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将破解“就业难和人才难求”的怪圈,可促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进一步优化。本文剖析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揭示了双创人才培养现存的深层问题,探讨了“互联网+”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和推进路径。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双创教育平台、推动双创师生教育一体化、加强校政企协同合作机制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双创教育平台;教育一体化;校政企合作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高度,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双创战略的提出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将破解“就业难和人才难求”的怪圈,可促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进一步优化。“互联网+”战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将自主自立、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贯彻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优化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互联网+”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策略,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状况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化,地方高校逐渐将人才培养重点转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存在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地方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是面向的学生群体有一定局限性,且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参与度不高,不利于雙创理念的整体推进实施。其次,就业创业的服务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学校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主体,就业创业服务一般由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共同完成,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擅长学生学历教育,缺乏指导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这些部门人员对创业就业市场变化的认知不足,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就业创业指导。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创业资金,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介入明显不足,致使就业创新工作推进有些流于形式,缺乏扎实的工作研究和深入推进。
(一)高校典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建立项目实践团体,实现科研、教学、创业一体化,通过项目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就是导师组成团队申请项目,高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组建的学生团队参与项目,具体了解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最终让学生能在“互联网十”时代实现高质量高层次的就业。
2、“校企合作”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断加紧技术创新,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校面临着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人才的难题。所以高校和企业进行共赢的合作,产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教育方式。企业充分利用高校高素质的人才和科研能力,扩大产学研合作。
3、“渐进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人才培养最原始的模式就是“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宣传创新创业知识,课堂中不断渗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相关老师对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云创业平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借助于云技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借助虚拟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为学生建立一个高校、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共存的创新创业平台。这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项目、运营咨询、资金支持、项目孵化等服务,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真实创业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5、“一体两翼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2010年最先在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实施的一种研究型教育模式。“一体”是指学校这个组织载体,“两翼”是指“面上覆盖” 和“点上突破”。“面上覆盖”是指学校在专业教育中全面渗入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点上突破”要求学校配备专业的导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并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这些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孕育具有创新思想的创业团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制于社会环境、创业意识观念、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不足,高校创新“双创”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和障碍问题,亟待拓展思路,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打造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校政企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障碍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滞后、重视不够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绝大一部分的高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混为一谈,或者仅单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新理论的堆加,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独作为一块列出来,并没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在生源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最应该提高的是基础学习能力。因此各高校仍以专业课教育为主,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给与足够重视。而大多数学生仍被束缚在应试教育中,认为创新创业跟自己关联不大,对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参与热情度比较低,甚至很多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是工作之后的事。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畏难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尚达不到创业的标准,遇到困难很快就打消了创业的想法,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少数学生具备的才能,对于学校中提供的各项创新创业课程参与积极性不足。很多高校也只专注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甚至到现在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兴技术能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无限的可能。创新创业教育的管、教、学三方难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落实推进迟缓。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确立
近年来,创新创业能力逐渐被写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国家也相应出台多项大学生双创扶植政策和制度,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十分雷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不规范,只在原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和添加,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有些高校只是简单的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没有形成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激发不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教学方面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实用性较差。
(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合格师资
教師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条件,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工作经验。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在知识储备和学历层次上已实现质的飞跃。但双创教师队伍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组成,相当一部分只是做过浅显的教学型和研究型科研报告,实际工作中从事研发创新经历极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历浅,经验少,基本没有双创经验,不利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即使开展了双创相关课程,也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针对双创具体问题不能提供专业性意见。当前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计划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迟缓。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对创新创业的缺乏系统化培训,这与市场化条件下大学生所需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四)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投入
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投入,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激情的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没有相关经费的支撑,同时一些创新创业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健全和完善,部分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根本不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只想用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收益,学生毕业顺利就业就已经达到目的,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愿意投入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导致学生很难在学校得到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使得高校的教学效率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关有效的创新和创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不同步
高校的创新创业知识很多仅停留在课堂,缺少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训练,这样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最终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弱以及创造性匮乏。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如何将创新创业理论运到实际情况中去,缺乏实践,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时间和空间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各方创新创业实训资源,构建贴合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仍然将会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
(六)“互联网+”背景运用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不能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只是老师在讲台上“一言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还可能让学生心不在焉。应利用互联网加强双创教育,可引入模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创业带来的乐趣,因此实训实习十分重要。目前地方高校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普遍都形式大于成效,一方面国家投资力度不足,导致实训软硬件条件配置不齐;另一方面,校外实训企业迫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在实训场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此外“双创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位,也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现行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的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起着一定的牵制作用,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创新创业评判机制、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工作量折算制度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三、“互联网+”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策略探讨
建立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就是以高校为主导,以培养具有协同能力的“双创”人才为核心,集合地方各类育人主体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发挥作用,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应借助“互联网+”重新构建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双创师资建设,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引入“互联网+”,加大校政企合作等途径来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深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
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中,形成新时代的双创教育教学理念,进而进行顶层设计。要善于利用多种媒体环境,进行广泛的就业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高校内借助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创业的新政策新服务,开展相应的论坛讲座,就就业创业的成功、失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方向。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有必要把“互联网+”思维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更好学习有关双创的知识。
(二)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积极探索因不同地区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学科体系,设置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育,建立内外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引社会进学校,推学生出校门,建立内外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双创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有机衔接。以“互联网+”思维逻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与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拓展相结合,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创新引领学生综合素质提档,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将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在课堂教学上,要改变传统的硬性灌输,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地进行教学场景的转换,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实操训练。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样的实用技能创新比赛和创业项目设计比赛,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推动双创师生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中老师的双创水平。把双创教育纳入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专业的、高素质的群体。高校老师可以通过进修、参加专门的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使团队的双创意识水平能够有所提升,才能够确保提供更多更好的双创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有双创实践经验的人员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老师等传授有关的内容,形成一股双创潮流,积极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当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合作,争取更多教师去企业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双创教师积极参加有关实业体验,了解市场的发展及趋势,从而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教育指导能力。学校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成立学生双创课题研讨小组,培养学生自主科研的习惯和发表高水准学术研究报告的能力;通过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泛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以“班团组织”“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会创业乐趣。
(四)积极搭建双创教育平台
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双创教育仅仅是口头上的内容,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这对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挫伤了积极性。在“双创”教育方面,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选择性地开通相关“双创”教育通识课程资源,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在线创新创业精神、理念、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大力创建校级、院级“双创”教育精品课程,使得学生上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中注入双创元素,引导并激发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积极搭建有关的教育平台,举行相关的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真正的深入了解创新创业,对其感兴趣,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大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引入“互联网+”,加大校政企合作
高校应该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等工作平台。现如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高校应该抓住时机,积极为学生双创搭建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利用国家统计数据为大学生提供项目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联系有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乐趣,在实践中提供知识创新的能力,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提升实践的能力。有效的協同合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对于政府、企业同样来说未来也是一种资源。因此政府、企业可以和高校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方面来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通过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协同,以培养学生为通道,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带到政府和企业之中。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本质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产学研融合,即产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校、政府、企业在校政企协同上各有分工,各尽其能,在融合中共赢。具体而言就是政府提供政策以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企业提供平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所学所想能够得到运用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双创热情;高校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师及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关于双创方面的实用知识。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树立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导的科学考核机制,不断优化考核内容和方向,杜绝形式主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和完善教育指导意见,使“双创”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正轨。
参考文献
[1]葛崇勋.“校政企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72-75
[2]宋宇翔,张艳梅.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79-80.
[3]毛林,吴加权.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39):50-51.
[4]罗娜.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教育研究[J].才智,2018(26):12+14.
[5]王红霞,姚娟,陈圣磊.“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1):198-200.
[6]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62-164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厅教改课题“互联网+”下独立学院“双创” 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湘教通2018(436号)1028号课题];[湘教通2018(436号)465、472号课题];校级教改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双创”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校字2017(17号)];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双创”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YJG2017ZD02;校级课题《“互联网+”下北津学院双创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校字2018(14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之明(1969—)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商学院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银行经营管理及金融创新。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双创教育平台;教育一体化;校政企合作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高度,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双创战略的提出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将破解“就业难和人才难求”的怪圈,可促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进一步优化。“互联网+”战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将自主自立、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贯彻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优化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互联网+”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策略,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状况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化,地方高校逐渐将人才培养重点转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存在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地方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是面向的学生群体有一定局限性,且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参与度不高,不利于雙创理念的整体推进实施。其次,就业创业的服务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学校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主体,就业创业服务一般由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共同完成,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擅长学生学历教育,缺乏指导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这些部门人员对创业就业市场变化的认知不足,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就业创业指导。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创业资金,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介入明显不足,致使就业创新工作推进有些流于形式,缺乏扎实的工作研究和深入推进。
(一)高校典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建立项目实践团体,实现科研、教学、创业一体化,通过项目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就是导师组成团队申请项目,高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组建的学生团队参与项目,具体了解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最终让学生能在“互联网十”时代实现高质量高层次的就业。
2、“校企合作”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断加紧技术创新,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校面临着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人才的难题。所以高校和企业进行共赢的合作,产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教育方式。企业充分利用高校高素质的人才和科研能力,扩大产学研合作。
3、“渐进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人才培养最原始的模式就是“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宣传创新创业知识,课堂中不断渗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相关老师对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云创业平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借助于云技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借助虚拟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为学生建立一个高校、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共存的创新创业平台。这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项目、运营咨询、资金支持、项目孵化等服务,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真实创业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5、“一体两翼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2010年最先在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实施的一种研究型教育模式。“一体”是指学校这个组织载体,“两翼”是指“面上覆盖” 和“点上突破”。“面上覆盖”是指学校在专业教育中全面渗入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点上突破”要求学校配备专业的导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并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这些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孕育具有创新思想的创业团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制于社会环境、创业意识观念、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不足,高校创新“双创”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和障碍问题,亟待拓展思路,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打造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校政企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障碍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滞后、重视不够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绝大一部分的高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混为一谈,或者仅单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新理论的堆加,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独作为一块列出来,并没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在生源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最应该提高的是基础学习能力。因此各高校仍以专业课教育为主,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给与足够重视。而大多数学生仍被束缚在应试教育中,认为创新创业跟自己关联不大,对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参与热情度比较低,甚至很多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是工作之后的事。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畏难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尚达不到创业的标准,遇到困难很快就打消了创业的想法,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少数学生具备的才能,对于学校中提供的各项创新创业课程参与积极性不足。很多高校也只专注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甚至到现在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兴技术能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无限的可能。创新创业教育的管、教、学三方难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落实推进迟缓。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确立
近年来,创新创业能力逐渐被写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国家也相应出台多项大学生双创扶植政策和制度,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十分雷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不规范,只在原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和添加,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有些高校只是简单的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没有形成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激发不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教学方面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实用性较差。
(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合格师资
教師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条件,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工作经验。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在知识储备和学历层次上已实现质的飞跃。但双创教师队伍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组成,相当一部分只是做过浅显的教学型和研究型科研报告,实际工作中从事研发创新经历极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历浅,经验少,基本没有双创经验,不利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即使开展了双创相关课程,也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针对双创具体问题不能提供专业性意见。当前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计划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迟缓。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对创新创业的缺乏系统化培训,这与市场化条件下大学生所需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四)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投入
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投入,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激情的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没有相关经费的支撑,同时一些创新创业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健全和完善,部分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根本不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只想用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收益,学生毕业顺利就业就已经达到目的,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愿意投入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导致学生很难在学校得到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使得高校的教学效率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关有效的创新和创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不同步
高校的创新创业知识很多仅停留在课堂,缺少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训练,这样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最终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弱以及创造性匮乏。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如何将创新创业理论运到实际情况中去,缺乏实践,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时间和空间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各方创新创业实训资源,构建贴合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仍然将会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
(六)“互联网+”背景运用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不能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只是老师在讲台上“一言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还可能让学生心不在焉。应利用互联网加强双创教育,可引入模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创业带来的乐趣,因此实训实习十分重要。目前地方高校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普遍都形式大于成效,一方面国家投资力度不足,导致实训软硬件条件配置不齐;另一方面,校外实训企业迫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在实训场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此外“双创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位,也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现行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的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起着一定的牵制作用,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创新创业评判机制、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工作量折算制度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三、“互联网+”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策略探讨
建立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就是以高校为主导,以培养具有协同能力的“双创”人才为核心,集合地方各类育人主体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发挥作用,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应借助“互联网+”重新构建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双创师资建设,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引入“互联网+”,加大校政企合作等途径来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深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
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中,形成新时代的双创教育教学理念,进而进行顶层设计。要善于利用多种媒体环境,进行广泛的就业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高校内借助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创业的新政策新服务,开展相应的论坛讲座,就就业创业的成功、失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方向。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有必要把“互联网+”思维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更好学习有关双创的知识。
(二)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积极探索因不同地区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学科体系,设置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育,建立内外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引社会进学校,推学生出校门,建立内外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双创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有机衔接。以“互联网+”思维逻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与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拓展相结合,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创新引领学生综合素质提档,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将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在课堂教学上,要改变传统的硬性灌输,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地进行教学场景的转换,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实操训练。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样的实用技能创新比赛和创业项目设计比赛,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推动双创师生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中老师的双创水平。把双创教育纳入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专业的、高素质的群体。高校老师可以通过进修、参加专门的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使团队的双创意识水平能够有所提升,才能够确保提供更多更好的双创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有双创实践经验的人员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老师等传授有关的内容,形成一股双创潮流,积极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当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合作,争取更多教师去企业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双创教师积极参加有关实业体验,了解市场的发展及趋势,从而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教育指导能力。学校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成立学生双创课题研讨小组,培养学生自主科研的习惯和发表高水准学术研究报告的能力;通过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泛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以“班团组织”“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会创业乐趣。
(四)积极搭建双创教育平台
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双创教育仅仅是口头上的内容,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这对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挫伤了积极性。在“双创”教育方面,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选择性地开通相关“双创”教育通识课程资源,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在线创新创业精神、理念、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大力创建校级、院级“双创”教育精品课程,使得学生上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中注入双创元素,引导并激发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积极搭建有关的教育平台,举行相关的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真正的深入了解创新创业,对其感兴趣,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大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引入“互联网+”,加大校政企合作
高校应该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等工作平台。现如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高校应该抓住时机,积极为学生双创搭建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利用国家统计数据为大学生提供项目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联系有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乐趣,在实践中提供知识创新的能力,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提升实践的能力。有效的協同合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对于政府、企业同样来说未来也是一种资源。因此政府、企业可以和高校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方面来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通过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协同,以培养学生为通道,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带到政府和企业之中。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本质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产学研融合,即产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校、政府、企业在校政企协同上各有分工,各尽其能,在融合中共赢。具体而言就是政府提供政策以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企业提供平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所学所想能够得到运用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双创热情;高校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师及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关于双创方面的实用知识。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树立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导的科学考核机制,不断优化考核内容和方向,杜绝形式主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和完善教育指导意见,使“双创”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正轨。
参考文献
[1]葛崇勋.“校政企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72-75
[2]宋宇翔,张艳梅.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79-80.
[3]毛林,吴加权.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39):50-51.
[4]罗娜.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教育研究[J].才智,2018(26):12+14.
[5]王红霞,姚娟,陈圣磊.“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1):198-200.
[6]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62-164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厅教改课题“互联网+”下独立学院“双创” 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湘教通2018(436号)1028号课题];[湘教通2018(436号)465、472号课题];校级教改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双创”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校字2017(17号)];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双创”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YJG2017ZD02;校级课题《“互联网+”下北津学院双创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校字2018(14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之明(1969—)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商学院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银行经营管理及金融创新。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