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的词汇化考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的语义有二:一是“做、制造、创作、设置”义,从先秦两汉到六朝,都是单一稳定的动词用法,此用法可看作是动词,也可看作是动词词组;到了唐宋时期,动词“作为”有了名词的用法,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这是现代汉语名词“作为”词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名词“作为”用法渐多,而动词用法渐少;直到现代汉语,这类动词“作为”彻底消失,名词“作为”用法稳定。
  关键词:作为 短语 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作为”的解释为:
  1 名词。①所作所为;行为。如:评论一个人,不但要根据他的谈吐,而且更需要根据他的作为。②做出成绩。如:有所作为。③可以做的事。如:大有作为。
  2 动词。①当做。必带名词宾语。如:我的专业是古典文学,音乐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②就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来说。必带名词宾语。没有否定式。如:你作为一个国家干部,应当爱护国家财产。
  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作为”,本文只考察名词“作为”的词汇化过程。
  二 名词“作为”的词汇化过程
  1 萌芽前期: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时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名词“作为”有渊源关系的“作为”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周易》中“作”和“为”第一次分用在一句话中。如:
  (1)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周易·系
  辞下》)
  上例中的“作”和“为”是一组同义词,都是动词“造、制造”义。
  在我们所选的先秦文献中,其余“作为”全是合用式,共发现18例:《诗经》2例,《礼记》3例,《墨子》7例,《庄子》2例,《韩非子》4例。其中《礼记》中有2例同“作伪”,意义是“作假,实行欺骗。”其余“作”和“为”均是动词“造、制造、创作”义。如:
  (2)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诗经·小雅·巷伯》)
  (3)然后圣人作为鼗、鼓、 、 、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礼记·乐记》)
  (4)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墨子·辞过》)
  (5)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墨子·辞过》)
  (6)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顺。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庄子·杂
  篇·天下》)
  上例中的“作”和“为”可以看作是两个词,都是动词“造、制造、做、制作、创作”义,属于同义词连用,是一个动词性并列短语。
  这些句子中的“作为”我们也可以认为已经成词,“作”和“为”是同义词连用而形成的并列式合成词,是动词“制作”义。程湘清(1992:98)指出,“双音化倾向早在先秦两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进入战国以后更加快了双音化的步伐。”程先生(1992:74)还指出,“受单音词复合规律的支配,一批由同义单音词并列组成的双音词甚至并不经过词组的阶段就径直在交际中出现了。”而从我们调查到的语料来看,“作为”从先秦一直到六朝都是这一用法,非常稳定,且都是合用,使用频率也很高,所以可以认为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其后“宫室”、“衣服带履”、“舟车”、“《非乐》”等是名词宾语。
  我们在汉代《史记》中共发现8例“作为”,六朝时期所选文献只有《齐民要术》中出现1例“作为”。如:
  (7)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史记·张
  仪列传》)
  (8)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史记·秦本纪》)
  (9)《汜胜之书》“区种法”曰:“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齐民要术·卷一》)
  上例中的“作”和“为”都是动词“造、做、制造、制作”“创作、创造”或“设置、建立”义。其后“金斗”、“阿房之宫”、“鸣镝”、“礼乐法度”、“区田”等是名词宾语。“作”和“为”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用法使得“作为”可以被看作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义是动词“制作”。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为”由此而来。
  可见,“作为”从先秦出现开始一直到魏晋六朝,都是单一稳定的动词用法,意义是“做、制造、创作、设置”,其后带名词宾语,且宾语都是表具体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如服饰、器物、建筑、文学艺术作品等。
  2 萌芽发展期:唐宋时期
  我们在所选的唐五代时期的文献中没有发现此类“作为”的用例,但《汉语大词典》中举了唐白居易《策林》中的例句,且我们发现其中不只1例。如:
  (10)由是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白居易《策林一·策项》)
  (11)故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乱之源。(白居易《策林一·策项》)
  以上用法的“作为”已经是名词,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从“做”的这种“具体的动作”到“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即“行为”,属于转喻造成的语义变化。
  我们在《朱子语类》(一至三十卷、一百至一百一十卷)中共发现20例“作为”,其中12例是动词用法。如:
  (12)曰:“有之。如饥则食,渴则饮,寒则裘,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为耒耜网罟之类,皆辅相左右民事。”(《朱子语类·卷十二》)
  (13)周元兴问甯武子。曰:“武子当文公有道之时,不得作为,然它亦无事可见,此‘其知可及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以上“作为”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义是“制造、制作、做”,后带名词宾语或不带宾语直接用在句末。“作为”虽然仍是动词义,但所“做”之事已不限于表具体的事物了,可以是抽象的事情。
  有7例“作为”用在“所”字之后,还有1例“作为”与另一个名词对举出现。如:   (14)人若本然天理之良心存而不失,则所作为自有序而和。(《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15)伯恭说道理与作为,自是两件事。(《朱子语类·卷一百三》)
  以上用法的“作为”已经可以看作是名词,意义是“所作所为”。例(15)中“作为”与“道理”对举出现,说明“作为”已经可以看作是一个名词,意义是“行为”。
  到了唐宋时期,动词“作为”有了名词的用法,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这一意义是由动词经转类引申之后形成的。此期两种用法并存,从所选语料范围来看,动词用法比例略高于名词用法。可见,此期名词“作为”处于萌芽兼发展较快时期。
  3 成熟期:明清时期
  据我们考察,元代的语料中没有出现此“作为”的用例。明“三言二拍”中此类“作为”总共6例,其中有3例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合成词,意义是“做”。如:
  (16)澄果疑景,作为欢书召景。(《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
  (17)向都司笑汪秀才痴心,立命家丁到汪秀才处听凭使用,看他怎么作为。(《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18)道人道:“贫道有的是术法,乃造化所忌;却要寻个大福气的,承受得起,方好与他作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虽然这3例中的“作为”都可以看作动词,但只有例(16)的用法与前期同,意义是“做”,后带名词宾语。(17)(18)两例“作为”也是一个动词,意义是“做”,但这两个“作为”都用在句末,后不带名词宾语,也不是“制作”具体的东西了。
  6例中有3例“作为”可以看作是名词,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如:
  (19)村里人见他如此作为!尽皆叹息道:“丘伯皋做了一世好人,生下后代,乃是败子,天没眼睛,好善无报。”(《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红楼梦》中共3例“作为”,其中1例是并列结构合成词,意义是动词“做”。如:
  (20)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红楼梦·第十六回》)
  此例“作为”后仍没有宾语,但联系上下句,“作为”的对象是“事”,已不是先秦两汉六朝时的具体事物了。
  《红楼梦》中2例“作为”是一个名词,与“有”构成动宾短语充当定语,如:
  (21)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红楼梦·第二回》)
  可见,此期已是名词“作为”词汇化成熟期。
  我们还考察了现代汉语中老舍的《四世同堂》和北大语料库中所收王朔的小说,共110个“作为”,其中名词“作为”只有7个,已经完全没有了早期的“造、做”义的动词用法。且名词“作为”的使用仅限于“有所作为、无所作为、有作为”等这样几个固定格式中。
  三 “作为”词汇化的原因
  董秀芳(2002)认为,词汇化的原因有认知和语用两方面。认知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心理上的组块过程、隐喻、转喻等。董(2002:45)指出:“人在理解语句时,都是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就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董(2002:97)“隐喻是基于概念结果的相似性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如‘脚’本是人体部位,后据相似性将其应用于其他认知领域,于是就有‘山脚’之类说法。而转喻则是基于相关性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渡,如‘编辑’由指一种工作变为指做这种工作的人,就是由于转喻引起的语义变化。”语用方面主要是语境义的被吸收,还有社会文化的变动、外来语的影响等。
  董(2002:37)指出:“双音词的出现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语音条件的限制,原来的句法单位或跨层结构中的两个分立的组成成分都必须是单音节的,二者必须要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二是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三是语义上要有一定改造,在语义变化中最常见的几种形式是,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发生了隐喻引申或转喻引申、由转类(即不改变外部形式而由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而引起的语义转变。四是使用频率高,只有两个成分经常在一起出现,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
  “作”和“为”在先秦时开始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时是两个单音节词,此期连用的“作为”就已出现,连用时构成双音节音步,在线性顺序上是贴近的,而且其连用的频率是非常高的,由于“组块”的心理作用,语言使用者就可能把它们看作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连用时,其动词义是“做、制造、创作、设置”,唐宋时期“作为”意义发生转喻引申,从“做”的“这种具体的动作行为”到“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即“行为”,于是名词“作为”开始出现。
  四 结语
  通过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此“作为”的语义有二:其一是动词,意义是“做、制造、创作、设置”,其后带名词宾语,且宾语都是表具体事物的名词性成分,从先秦两汉到六朝,都是单一稳定的动词用法;到了唐宋时期,动词“作为”有了名词的用法,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这是现代汉语名词“作为”词汇化的萌芽期,此期两种用法并存,但动词“作为”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名词“作为”与动词“作为”的比例逐渐变化,名词用法渐多而动词用法渐少;直到现代汉语,这类动词“作为”彻底消失,名词“作为”用法稳定。
  注: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立项,课题名称是“V为”结构的词汇化考察,课题编号为:201122。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3]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4] 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5] 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尉春艳,女,1979—,河北围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何青霞,女,1973—,河北藁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现代女
期刊
摘要 :“舒愤懑”是司马迁美学观的核心和实质,在《史记》中表现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个体与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司马迁美学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继承了前人的合理因素而有所突破,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美学观 愤懑 理想 冲突 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司马迁作为“刑余之人”,凭借超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白居易与宋初几位白体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照,来考察一下宋初白体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和接受以及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与白诗相一致的淡语求味、追求理性的特点。  关键词:宋初白体诗人 白居易 诗歌体裁 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初期诗坛出现“白体”,白居易的诗歌成为宋初诗人接受的典范,无论是其诗歌的题材、体裁、语言、风格还是文人心态都成为宋初诗人创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从写作动机、人格追求、创作题材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晚唐小品文和晚明小品文作了比较。认为从写作动机来看,晚唐小品文以“文以载道”为己任,晚明小品文却主张“推崇性灵”;在人格追求上,晚唐小品文以儒家思想力倡的“完”“善”的君子人格为奋斗目标,晚明小品文却能直面人性的不完美;在创作主题上,晚唐小品文集中批判现实,是“聚焦式”主题,晚明小品文则跳出这一局限,“全方位展现”了晚明文人的生活;从艺术
期刊
摘要:刘向的《列女传》是一部宣扬妇德的训诫书。它作为文学作品自9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女性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通过日本两大物语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和《源平盛衰记》来剖析《列女传》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及它的儒家妇德思想是如何借助文学作品的传播慢慢渗透进日本本土文化,并与之融合,从而诠释中国儒家妇德思想在日本的根基及其影响。  关键词:《列女传》 物语文学 《源氏物语》 《源平盛
期刊
摘要:三曹与四萧既是政治领袖,又是文学领袖。他们不仅凭借政治地位,而且以创作实绩和理论主张,领导建安文学和梁代文学的主要潮流和审美倾向,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这两个皇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在建安和萧梁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三曹
期刊
摘要:《人间词话》寄寓了王国维对生与死,宇宙与人生等生命基本问题的思索叩问,是其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轨迹的描画,也流露出在其真实生活中鲜见的快乐心境!这艺术境地,的确是他的人间乐土。王国维用一生的忧郁换来写《人间词话》的快乐,并让此快乐直达每一位用心聆听《人间词话》者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快乐 人间词话 忧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可谓少年早慧,可称得上
期刊
摘要:汉末社会转型期,士人的心态逐渐脱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他们开始将注意力从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文人心态的转变引发了文学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文学上开始从言集体之“志”转向抒发一己之“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写游子功名不就的苦闷不满,还是生命意识觉醒与相思之情的倾诉,从中都反映作者开始将文学关注的中心转移到对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体验的关注,而这种
期刊
摘要: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却已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功利性、庸俗、过度追求时尚化等,这些都与文化消费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网络文学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坚守艺术审美自律性和社会干预的属性。  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 网络文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期刊
摘要:卢梭认为,共同体的构建依赖于契约和立法,自由和平等是一种以法律和道德自由代替自然自由的过程;卢梭的共和思想是对古希腊共和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发展;将卢梭的自由观念理解为“自主”,说“人民是主权者”,是对卢梭的两大误读,自由不等于自主,“主权在民”不同于“人民是主权者”。  关键词:卢梭 共和主义 法律至上 人民主权 自由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卢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