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1日,河南省沁阳市秘涧村农民张小随在多年经营汽车运输生意之后,“扔”掉了正在发财的“钱罐子”,为的是从本村15名承包户手中“收购”39.06亩土地,并对此进行规模化联方经营。
据悉,这次拍卖是河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土地流转活动,参加此次拍卖的土地累计面积2200亩,并涉及该市11个乡(镇)、17个行政村。5个农业经营组织法人和65名村民参与了此次土地拍卖,此举开了全国土地经营权公开拍卖的先河。
土地流转忙
沁阳市的土地流转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据了解,沁阳市地处晋煤外运的交通要道,交通运输业相对比较发达,加上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发展,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发生,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低下。这也暴露了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局限性。
沁阳农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土地拍卖。当地有远见的农民产生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大胆探索——转让农村土地经营权,让有能力、有条件的“能人”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经过3年多实践,该市形成了以西万、紫陵、水南关等村为单位的典型,他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开始对外承租、开发“四荒”;对于承包土地的农民以农地入股形式参与经营或者舍弃土地参与“分红”。
今年6月,沁阳市颁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在河南省率先成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流转主体、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流转市场、流转监管等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沁阳全市12个乡镇(办事处)162个村8500农户实行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29963亩,占全市耕地的7.13%;土地流转不仅使沁阳农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长,也使当地农村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沁阳市西万村党支部副书记田柏树告诉记者:“这些原来是荒坡、荒沟,平整后新增土地一千多亩,光种植的16万株树和葡萄等,每年就能收入410万元,土地新增1298亩,全村粮食产量新增31万斤。”
规模经营
在沁阳市,从事土地流转最早、规模最大的要属西万镇西万村,他们在实行土地流转的短短3年内,已实现整村性的土地流转体系,并专门成立了沁阳市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法人为村支部副书记田柏树,平时由他负责对流转土地的经营。
新成立的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农民手中取得土地经营权;然后,由公司组织村里闲散、剩余的劳动力组成农业专业队,专门从事灌溉、施肥、打药等“农耕”生产,新成立的公司可按日工资15~20元付出劳动报酬。
在西万村南头,记者采访发现,这里已经形成2600多亩规模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里边种着大豆、玉米,并间作套种着桃树、葡萄和苹果等林果树。田柏树介绍说,这里以前都是村里一家一户承包的耕地,现在都已经通过土地流转“转”到了公司手里。
在村北头,由维德公司建设的生态林区已栽种速生杨13万棵,8年后成材,年均亩效益1600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3倍。村北高效农业园区将重点发展林果业,计划三年投资930万元完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各项建设,目前已投资230万元,预计后期亩收入可达3000~5000元。
据田柏树介绍,为了提高高效农业示范区的经济效益,他们专门从山西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教授,对全村现有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村北旱地规划为生态林区,将村南规划为高效农业园区和粮食种植区;同时,他们将重点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注重发展高效农业。
孕育土地“新政”
沁阳市对土地流转领域的探索,受到中央高层重视。
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农村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要利用这些土地搞好规模经营,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孟州市桑坡村时说道:“时隔14年,我今天特地再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以后,看到桑坡村马路宽了,房子高了,你们也富裕了,这是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你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看了以后,特别高兴!”
从某种意义上说,桑坡村14年的发展变化正是中国农业农村14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因此中国农业农村14年的发展变化和成功经验是很值得认真系统地进行总结的。
据有关人士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将研究确定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那么,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农村考察,其意义非同寻常。
一位长期关注农村土地流转的专家分析认为: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大队的十几个社员拉开我国农村耕地家庭联产承包的序幕;这次沁阳市公开拍卖2200亩土地,开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拍卖的先河。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而“三农”的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擎天基石。可以肯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我们还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据悉,这次拍卖是河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土地流转活动,参加此次拍卖的土地累计面积2200亩,并涉及该市11个乡(镇)、17个行政村。5个农业经营组织法人和65名村民参与了此次土地拍卖,此举开了全国土地经营权公开拍卖的先河。
土地流转忙
沁阳市的土地流转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据了解,沁阳市地处晋煤外运的交通要道,交通运输业相对比较发达,加上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发展,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发生,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低下。这也暴露了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局限性。
沁阳农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土地拍卖。当地有远见的农民产生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大胆探索——转让农村土地经营权,让有能力、有条件的“能人”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经过3年多实践,该市形成了以西万、紫陵、水南关等村为单位的典型,他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开始对外承租、开发“四荒”;对于承包土地的农民以农地入股形式参与经营或者舍弃土地参与“分红”。
今年6月,沁阳市颁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在河南省率先成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流转主体、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流转市场、流转监管等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沁阳全市12个乡镇(办事处)162个村8500农户实行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29963亩,占全市耕地的7.13%;土地流转不仅使沁阳农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长,也使当地农村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沁阳市西万村党支部副书记田柏树告诉记者:“这些原来是荒坡、荒沟,平整后新增土地一千多亩,光种植的16万株树和葡萄等,每年就能收入410万元,土地新增1298亩,全村粮食产量新增31万斤。”
规模经营
在沁阳市,从事土地流转最早、规模最大的要属西万镇西万村,他们在实行土地流转的短短3年内,已实现整村性的土地流转体系,并专门成立了沁阳市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法人为村支部副书记田柏树,平时由他负责对流转土地的经营。
新成立的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农民手中取得土地经营权;然后,由公司组织村里闲散、剩余的劳动力组成农业专业队,专门从事灌溉、施肥、打药等“农耕”生产,新成立的公司可按日工资15~20元付出劳动报酬。
在西万村南头,记者采访发现,这里已经形成2600多亩规模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里边种着大豆、玉米,并间作套种着桃树、葡萄和苹果等林果树。田柏树介绍说,这里以前都是村里一家一户承包的耕地,现在都已经通过土地流转“转”到了公司手里。
在村北头,由维德公司建设的生态林区已栽种速生杨13万棵,8年后成材,年均亩效益1600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3倍。村北高效农业园区将重点发展林果业,计划三年投资930万元完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各项建设,目前已投资230万元,预计后期亩收入可达3000~5000元。
据田柏树介绍,为了提高高效农业示范区的经济效益,他们专门从山西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教授,对全村现有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村北旱地规划为生态林区,将村南规划为高效农业园区和粮食种植区;同时,他们将重点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注重发展高效农业。
孕育土地“新政”
沁阳市对土地流转领域的探索,受到中央高层重视。
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农村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要利用这些土地搞好规模经营,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孟州市桑坡村时说道:“时隔14年,我今天特地再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以后,看到桑坡村马路宽了,房子高了,你们也富裕了,这是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你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看了以后,特别高兴!”
从某种意义上说,桑坡村14年的发展变化正是中国农业农村14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因此中国农业农村14年的发展变化和成功经验是很值得认真系统地进行总结的。
据有关人士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将研究确定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那么,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农村考察,其意义非同寻常。
一位长期关注农村土地流转的专家分析认为: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大队的十几个社员拉开我国农村耕地家庭联产承包的序幕;这次沁阳市公开拍卖2200亩土地,开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拍卖的先河。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而“三农”的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擎天基石。可以肯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我们还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