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考察不同水平城市初中生的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和内隐学科态度的发展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北京、太原、榆次三个城市的624名初中生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第一,三个城市的女生均存在文科—女性/理科—男性的刻板印象,榆次市的初中生比北京市和太原市的初中生更加刻板;刻板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强;第二,北京和太原两个城市初中生的学科态度发展是相似的,初一到初三的男生和初一的女生对文理科的态度并没有出现分化,女生普遍表现出了对理科的消极态度,只有榆次的男生始终表现出了对理科的积极态度;第三,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与内隐学科态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性别和刻板印象可以预测学科态度,对女生来说,刻板印象越强,对数学的态度越消极,而对男生来说,刻板印象越强,对数学的态度越积极,城市水平、年级和学科态度可以增强或减弱刻板印象。这些结果为促进女生在科学领域中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及建议。
〔关键词〕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学科态度;文理科;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8-0004-07
一、前言
刻板印象常常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影响大多是消极的[1,2]。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就是这样[3]。Gardner[4]曾提出,性别可能是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的最重要的变量。在科学的历史上,科学与男性的联系处处可见[5,6]。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减弱了女生的成就动机,使她们树立较低的学业抱负,并且使她们对某些学科的兴趣下降[7,8]。研究发现,所有学龄的男生和女生都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认为科学是一个男性的领域,并且发现男生常常比女生更加刻板,男生认为女生在科学领域没有男生优秀,不可能成为科学家[9-14]。而且学科—性别刻板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强,表现为在“画科学家”测验中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画出男性特征[9,15,16]。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使用新的方法考察了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发现在成人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理科—男性的刻板印象[6,17,18]。我国研究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分科时选择错误,并且高中理科班的女生少于男生,文科班的男生少于女生[19],这种现象与理科—男性/文科—女性的刻板认知相符合。
刻板认知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态度发展和态度改变的理论,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个体对文理科能力的一种信念给学科态度提供了认知基础[20,21]。当个体有着较强的学科—性别刻板印象时,他对文理科的态度就会映射出他对不同性别群体的期望。Nosek、Banaji和Greenwald[6]使用内隐测量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及对数学的态度,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对理科表现出了消极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女生来说,刻板印象越强,对数学的态度越消极,而对于男生来说,刻板印象越强,对数学的态度越积极。就理科态度来说,有研究发现对理科的积极情感在中学阶段存在着普遍下降的趋势[22,23],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在理科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不舒服或是乏味单调[13,24]。性别更是对理科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5],男生比女生的理科态度更积极,女生认为理科总是很难理解,而男生则认为理科具有很强的冒险性,因此更适合男生[25,26]。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学科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关于学科的性别刻板认知与学科情感态度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刻板认知会阻碍女生在科学上的发展,并且影响男生和女生的学业或职业选择[19,27]。性别作为一个生物学特征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社会性,刻板的社会认知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相应态度及行为,而相应态度及行为反过来又会加强或减弱已有的认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者主要通过“画科学家”测验来考察个体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这类研究的被试多来自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近十年以来的研究开始采用反应时的方法测查,被试多为成人或是大学生。当前的研究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但是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使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有了同样的期望,那么当前的初中生是否存在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呢?我国理科课程的分化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初一有生物课,初二增加物理,初三增加化学。中学生对文理科的态度一方面来自间接经验,如已有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来自亲身体验,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初中生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内隐学科态度的研究,所以这项研究不仅能为我国教育者提供有效信息,了解初中生的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学科态度的发展状况,而且能丰富扩展已有研究成果。第二,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即使在同一种文化内部也会有所不同[28],那么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在不同水平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呢?与此相应,学科态度是否也存在差异呢?当前研究选取北京、太原及榆次三地的中学生作为被试,旨在探讨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内隐学科态度在不同水平城市初中生群体中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第三,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学科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本研究仅对这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在本研究中,学科—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理科=男性”“文科=女性”的社会认知,学科态度指的是对学校文理课程的积极或是消极情感体验。
二、方法
(一)被试
在北京市、太原市、榆次市的普通中学初一到初三各选取了两个班的学生,共624人,其中北京市共227名被试(男生118人,女生109人),太原市190名被试(男生93人,女生97人),榆次市207名被试(男生110人,女生97人),根据Greenwald、Nosek、和Banaji[29]提出的算法,有35名被试的数据无效,有效被试589名。
(二)实验材料
内隐联想测验(IAT)[30]是目前社会认知领域普遍使用的方法[30,31]。这种方法是通过比较不同的联结关系时被试反应时的差异来测量相应的内隐态度。IAT测验包含靶词和属性词,在内隐刻板印象中,靶词包括文科词(哲学、艺术、政治、英语、音乐、历史)和理科词(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几何、数学),属性词包括男性名字(刘刚、郑锋、田伟、邓亮、陆伟)和女性名字(刘红、陈婷婷、叶珊、王莉、刘芳)。在内隐学科态度中,靶词同样为文科词和理科词,属性词包括积极词汇(顺利的、有趣的、喜爱的、愉快的、轻松的)和消极词汇(困难的、危险的、痛苦的、可怕的、郁闷的)。 [27]于泳红. 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4):672-675.
[28]Maccoby E E. Gender as a social category[J]. Annual progress in child psychiatry and child development,1989,127-150.
[29]Greenwald A G,Nosek B A,Banaji M 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197–216.
[30]Greenwald A G,McGhee D E,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464–1480.
[31]Greenwald A G,Nosek B A. Health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t age 3[J]. Zeitschrift für Experimentelle Psychologie,2001,48,85–93.
[32]Chen S H,Chen Y C,Liu J T. The impact of sibling sex composition on women’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a unique natural experiment by twins gender shocks.2007.
[33]Robey B. Sons and daughters in China[J]. Asian Pacific Census Forum,1985,12,(2),1–5.
[34]Ren X S. Sex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in three provinces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Medicine,1995,40(9),1259-1269.
[35]Fung Y Y 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mages of scientists[J]. Research in Scienc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2002,20(2),199-213.
[36]Banister J. Son preference in Asia—Report of a symposium.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San Francisco,1995,13–15.
[37]Jovanovic J,King S S. Boys and girls in the performance-based science classroom: who’s doing the performing?[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8,35(3),477.
[38]Spencer S J,Steele C M,Quinn D M.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9,35(1),4-28.
[39]Muller C B,Ride S M,Fouke J,Whitney T,Denton D D,Cantor,N,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and performance in science[J]. Science,2005,307(5712),1043b.
(作者单位:1.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关键词〕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学科态度;文理科;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8-0004-07
一、前言
刻板印象常常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影响大多是消极的[1,2]。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就是这样[3]。Gardner[4]曾提出,性别可能是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的最重要的变量。在科学的历史上,科学与男性的联系处处可见[5,6]。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减弱了女生的成就动机,使她们树立较低的学业抱负,并且使她们对某些学科的兴趣下降[7,8]。研究发现,所有学龄的男生和女生都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认为科学是一个男性的领域,并且发现男生常常比女生更加刻板,男生认为女生在科学领域没有男生优秀,不可能成为科学家[9-14]。而且学科—性别刻板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强,表现为在“画科学家”测验中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画出男性特征[9,15,16]。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使用新的方法考察了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发现在成人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理科—男性的刻板印象[6,17,18]。我国研究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分科时选择错误,并且高中理科班的女生少于男生,文科班的男生少于女生[19],这种现象与理科—男性/文科—女性的刻板认知相符合。
刻板认知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态度发展和态度改变的理论,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个体对文理科能力的一种信念给学科态度提供了认知基础[20,21]。当个体有着较强的学科—性别刻板印象时,他对文理科的态度就会映射出他对不同性别群体的期望。Nosek、Banaji和Greenwald[6]使用内隐测量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及对数学的态度,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对理科表现出了消极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女生来说,刻板印象越强,对数学的态度越消极,而对于男生来说,刻板印象越强,对数学的态度越积极。就理科态度来说,有研究发现对理科的积极情感在中学阶段存在着普遍下降的趋势[22,23],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在理科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不舒服或是乏味单调[13,24]。性别更是对理科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5],男生比女生的理科态度更积极,女生认为理科总是很难理解,而男生则认为理科具有很强的冒险性,因此更适合男生[25,26]。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学科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关于学科的性别刻板认知与学科情感态度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刻板认知会阻碍女生在科学上的发展,并且影响男生和女生的学业或职业选择[19,27]。性别作为一个生物学特征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社会性,刻板的社会认知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相应态度及行为,而相应态度及行为反过来又会加强或减弱已有的认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者主要通过“画科学家”测验来考察个体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这类研究的被试多来自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近十年以来的研究开始采用反应时的方法测查,被试多为成人或是大学生。当前的研究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但是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使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有了同样的期望,那么当前的初中生是否存在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呢?我国理科课程的分化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初一有生物课,初二增加物理,初三增加化学。中学生对文理科的态度一方面来自间接经验,如已有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来自亲身体验,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初中生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内隐学科态度的研究,所以这项研究不仅能为我国教育者提供有效信息,了解初中生的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学科态度的发展状况,而且能丰富扩展已有研究成果。第二,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即使在同一种文化内部也会有所不同[28],那么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在不同水平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呢?与此相应,学科态度是否也存在差异呢?当前研究选取北京、太原及榆次三地的中学生作为被试,旨在探讨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内隐学科态度在不同水平城市初中生群体中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第三,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及学科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本研究仅对这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在本研究中,学科—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理科=男性”“文科=女性”的社会认知,学科态度指的是对学校文理课程的积极或是消极情感体验。
二、方法
(一)被试
在北京市、太原市、榆次市的普通中学初一到初三各选取了两个班的学生,共624人,其中北京市共227名被试(男生118人,女生109人),太原市190名被试(男生93人,女生97人),榆次市207名被试(男生110人,女生97人),根据Greenwald、Nosek、和Banaji[29]提出的算法,有35名被试的数据无效,有效被试589名。
(二)实验材料
内隐联想测验(IAT)[30]是目前社会认知领域普遍使用的方法[30,31]。这种方法是通过比较不同的联结关系时被试反应时的差异来测量相应的内隐态度。IAT测验包含靶词和属性词,在内隐刻板印象中,靶词包括文科词(哲学、艺术、政治、英语、音乐、历史)和理科词(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几何、数学),属性词包括男性名字(刘刚、郑锋、田伟、邓亮、陆伟)和女性名字(刘红、陈婷婷、叶珊、王莉、刘芳)。在内隐学科态度中,靶词同样为文科词和理科词,属性词包括积极词汇(顺利的、有趣的、喜爱的、愉快的、轻松的)和消极词汇(困难的、危险的、痛苦的、可怕的、郁闷的)。 [27]于泳红. 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4):672-675.
[28]Maccoby E E. Gender as a social category[J]. Annual progress in child psychiatry and child development,1989,127-150.
[29]Greenwald A G,Nosek B A,Banaji M 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197–216.
[30]Greenwald A G,McGhee D E,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464–1480.
[31]Greenwald A G,Nosek B A. Health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t age 3[J]. Zeitschrift für Experimentelle Psychologie,2001,48,85–93.
[32]Chen S H,Chen Y C,Liu J T. The impact of sibling sex composition on women’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a unique natural experiment by twins gender shocks.2007.
[33]Robey B. Sons and daughters in China[J]. Asian Pacific Census Forum,1985,12,(2),1–5.
[34]Ren X S. Sex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in three provinces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Medicine,1995,40(9),1259-1269.
[35]Fung Y Y 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mages of scientists[J]. Research in Scienc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2002,20(2),199-213.
[36]Banister J. Son preference in Asia—Report of a symposium.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San Francisco,1995,13–15.
[37]Jovanovic J,King S S. Boys and girls in the performance-based science classroom: who’s doing the performing?[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8,35(3),477.
[38]Spencer S J,Steele C M,Quinn D M.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9,35(1),4-28.
[39]Muller C B,Ride S M,Fouke J,Whitney T,Denton D D,Cantor,N,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and performance in science[J]. Science,2005,307(5712),1043b.
(作者单位:1.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