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歌唱;声乐作品;民族声乐;现代
中国文化历史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声乐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继承和弘扬,而且吸收了外来的音乐文化,成就了现如今的大量创作型声乐作品。
《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典型的近代创作型歌曲,作品完成于2000年,主题是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他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具有一定戏剧色彩。
《岩口滴水》是一首云南民歌,其旋律优美,主题鲜明,词曲结合紧密,作品对于速度、节奏、情感都有强烈的要求。从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边疆青年的热情与纯真之感。
通过对两首作品的分析,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创作型声乐作品与民族声乐作品在曲式、和弦、旋律等方面的差异。
《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由樊孝斌作词,刘聪谱曲。这首作品将超高的创作技巧与情感相结合,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升华,同西方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段相融合,体现当代艺术歌曲的特点。对全面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对声乐学习和探讨有了很大的帮助。《岩口滴水》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抒情歌曲,由任萍、田川作词,罗宗贤谱曲。这首作品具有典型云南民歌的风格,其中在作品中呈现出水滴石穿的劳动精神、幸福和谐的美满爱情、展现出源于生活的自然美景,让听众感受到不同的艺术听觉盛宴。
《鸟儿在风中歌唱》与《岩口滴水》两首作品的共同点相对较少。首先,这两首作品均为叙事、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其次,这两首作品均是针对女高音创作的,两首作品音域跨度极大,情绪掌握极为重要,充分考验了歌者的演唱能力以及对于情绪的把控。最后,两首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均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的手法,体现了一定的艺术表现高度。
(1)两首作品的风格差异。《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以第三人称叙述鸟儿家园被破坏后心理变化的花腔女高音歌曲,全曲以凄凉、无助、呐喊为基调,情绪层峦叠嶂,具有一定的戏剧色彩。通过描述一只鸟儿的歌唱,侧面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岩口滴水》是一首表现边疆青年男女在劳动中建立纯真情感的女高音抒情歌曲,通过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创造美好爱情、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全曲抑扬起伏,欢快而热情,具有云南民歌的风格。旋律婉转,具有民族唱法的韵味,千转百回,装饰音运用较多。
(2)表演形式的差异。《鸟儿在风中歌唱》在表演形式上采用平稳的方式来表达,作品开头以叙述一只鸟儿的故事,之后的华彩部分为鸟儿的呻吟、呐喊和呼唤,更多体现得是鸟儿的无助。歌者用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持情绪的快速转变,不能只一味的注重音色、位置、音高和动作,更需要呈现作品本身的韵味和情感的宣泄。
《岩口滴水》在表演形式上不同于《鸟儿在风中歌唱》。整首作品如同绽放的花朵,作品虽短小,但大气恢弘,即欢快而又火热,在表演中洋溢着劳动的幸福和爱情的喜悦。
(3)伴奏形式的差异。《鸟儿在风中歌唱》多以钢琴伴奏为主,整首曲子使用了大量的不和谐和弦,改变了和弦的结构,出现了大范围的半音,三连音和八度音程,钢琴伴奏与人声的碰撞中,共同渲染了悲凉凄惨的艺术效果。
《岩口滴水》多以钢琴伴奏为主,钢琴伴奏多以和弦与休止交替出现,模拟凿石开山与水滴的声音。开山修路和水滴石穿的精神,通过钢琴伴奏烘托得淋漓尽致,更加展现了欢快而又热情的壮丽画卷。
1、歌曲创作背景:《鸟儿在风中歌唱》作品完成于2000年,主题是保护环境、保护动物。通过描述一只鸟儿在风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从侧面描写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关爱鸟类。这首作品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岩口滴水》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 罗宗贤.中国著名作曲家,创作多数群众歌曲.]谱曲,任萍、田川作词的一首抒情性女高音歌曲。1958年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罗宗贤老师结合云南民歌的风格,将时代与艺术相融合,更加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创造爱情,更创造出美好的家园。
2、专业影响:《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作曲的技法较为现代,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将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相辅相衬,具有一定戏剧色彩。这首作品被很多艺术家选为音乐会和比赛曲目,同时也被优先选入高校声乐教材。
《岩口滴水》这首作品是早期的声乐作品,其旋律优美,主题鲜明,词曲结合紧密,作品对于速度、节奏、情感都有强烈的要求。
1、曲式特点。(1)作品《鸟儿在风中歌唱》。《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为单三部曲式,作品的结构为:引子+A+B+华彩部分+尾声,调性为f小调,节奏主要由四四拍、四二拍和四三拍交替出现,中间还有一部分的节奏相对自由。作品以弱起小节开始,引子部分一共9个小节。第一部分A乐段为15小节,主要以叙事为主,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情绪的准确把握。之后经过三小节的间奏,进入作品的第二部分B乐段,为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华彩部分,用以宣泄情绪。倒数第八小节开始,是作品的尾声。首先,作品以慢板开始,弱起小节奠定了孤独凄凉的情感,为A乐段的叙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A乐段通过扩充和补充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延续之前的情绪,经过间奏1进入反复部分,继续讲述这个凄凉的故事。后经过3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将故事推进到压抑紧张的B乐段。B乐段与A乐段形成强大的情绪对比,主要以鸟儿的宣泄为主。多次出现八度跨越与下行的半音音阶,突出强烈的愤怒与紧张感。高音“啊”的部分给作品画上了点睛的一笔。尾声部分是结尾的8个小节,从呻吟到呐喊,表现出了鸟儿再垂死挣扎后发出了最后一次令人震惊的呐喊。作品的伴奏主要以三连音为主,伴奏时而密集给人一种紧张感,时而宽广给人无尽的遐想。在华彩部分,伴奏只有稀疏的几个音,与主旋律进行衬托,连续的“啊”有不同的力度转换,钢琴伴奏也随之进行变化。 (2)作品《岩口滴水》。《岩口滴水》这首作品共75小节,是一首羽调式的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它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作品的结构为:前奏+A+间奏+B+间奏+A1+尾奏。
首先,作品由小行板进入前奏部分,前奏部分共有17小节,呈示段A部分有16小节,后经过两个小节的间奏进入作品的展开B部分,B部分共有34小节,情绪转变为欢快愉悦的,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再现段为呈示段的完全重复,最后结束在高音hignC上。
2、和弦特点。(1)作品《鸟儿在风中歌唱》。《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前奏引子部分一共有9个小节,前奏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前四个小节是以分解和弦出现的,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景象;后五个小节转变为离调的柱状和弦,给人一种紧张的氛围,为进入A乐段进行铺垫。作品多采用和弦外音和经过性和弦,增添了作品的叙述性,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2)《鸟儿在风中歌唱》中,半音化的和声进行也是多有采用。不仅仅运用在作品的前奏部分,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半音的和声进行在整首作品中都有出现,推动了情绪的变化。从A乐段进入B乐段,中间的间奏部分就出现了半音的和声进行,由叙事进入情绪的宣泄。(3)作品《岩口滴水》。《岩口滴水》主要以柱状和弦为主,将典型的民族调性的和声色彩展现的淋漓尽致,整首作品的和声织体并不复杂。左右手和弦的交替进行,模拟凿石修路的声音,展现出一幅活泼火热的景象。
3、旋律特点。《鸟儿在风中歌唱》旋律特征明显,A乐段具有典型的叙事性。A乐段以弱起进入,旋律起伏较小,缓缓讲述小鸟家园被破坏后,它盘旋在家园上空,不敢回家的绝望。他看见自己的妻子被猎人捕杀时的无助与悲伤。B乐段的情绪发生变化,开始以八度音程宣泄情绪,“鸟儿在风中歌唱”这句歌词重复了两遍,在重复第二遍后,作品进入华彩部分。华彩部分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细腻的情绪变化,加上连续的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如此细腻的手法,将鸟儿悲伤、无助的呐喊表现出来。尾声由三声哀叹式的旋律开始,表现了鸟儿在哀叹后的呻吟。三次“有谁能把它”将作品推向第二次高潮,是鸟儿在垂死挣扎时发出的最后一次呐喊。钢琴伴奏左手连续的三连音半音和弦下行与右手上行的反向进行,将悲伤的情感尽情释放。之后渐慢渐弱,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岩口滴水》的A乐段中出现了“滴”“打”“穿”“开”“穿”几个字,形象的描写了火热的劳动画面。B乐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B乐段的跳跃敏捷与A乐段的沉稳相对比,增强了凿山修路的沉重感和弹性。多次出现了圆滑线与下滑音,充分展现了美好爱情与幸福生活的画面。再现的A1部分与A部分相呼应,最后结束在辉煌的高音hignC上。
1、情感方面:以情带声,以声传情。(1)表演艺术家。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陈燕在演唱《鸟儿在风中歌唱》时,她用真挚的情感将鸟儿的内心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她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将真实情感融入其中进行二度创作。她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其中,做到了适当得体、张弛有度。句与句之间,声音和情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情绪的带动下将作品情感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她把自己当作这只鸟儿去讲述、去倾诉、去呼吁。陈燕深厚的演唱能力与情感表达,加强了听众对作品的理解,让听众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画面,激发了人们要保护环境的强烈希望。《岩口滴水》是由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作品,她用圆润纯净的音色,将这首声乐作品赋予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她用“平民”式的表达方法,使更多的人为之动容。她用真挚的情感唱响了一首劳动赞歌。(2)自身体会:在笔者演绎《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时,同样也投入了很多情感,让听众感受其中深层的涵义。演唱方面:A乐段的情绪表达较为平和,将自己想象成那只可怜的鸟儿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经过间奏进入B乐段后,情绪的表达层层递进,去询问、去诉说,把内心的无助与悲哀开始宣泄给这个世界。通过情绪找到鸟儿的叫声,再通过声音将无助、悲伤、愤恨都表现出来。最后一部分无助的呻吟后,由强到弱,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表演方面:通过与作品相符的眼神、面部表情与肢体行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使观众可以明白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涵义。在演绎这首作品时,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为了追求高音而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内在涵义。《岩口滴水》这首作品在演绎时要准确把握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以主观者的身份展现劳动的充实与喜悦、爱情的幸福与甜蜜。用强大的气息支撑着作品沉稳与跳跃的转换。把真实的喜悦之情与作品融合,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卷。
2、专业技术方面。《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情绪转换比较复杂,所以在演唱前一定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分析歌词并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境,认真研究谱面。第一部分大多为中低声区,不仅要用气息支撑,也要有适合的共鸣腔,通过讲述故事引起听众的共鸣。开口第一句在中低声区,咬字要清晰,用诉说的方式,将情绪平稳的表达出来。华彩部分的曲调大多是半音下行,本曲高音出现很多,多以花腔的演唱方式呈现。所以在掌握音准的基础上,需要反复练习,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鸟儿无助的呼喊与绝望。因为音比较高,所以很难把情感表现出来。在强大基本功的支撑下,将强弱对比做出来。在高音部分不追求音量,用轻盈灵活的声音展现。因为这首作品本身是一首抒情性歌曲,在叙事的部分咬字不能太死,保证气息的流动性,圆润的咬字要搭在气息上进行。连续的跳进和频繁的长音,对气息的要求特别高,要多锻炼气息的伸张力。在华彩部分结束后,连续的两句呻吟,要马上转变情绪,注意腔体和气息的稳定性,在最后结束音中得以完美的诠释。《岩口滴水》这首作品要把倚音掌握好,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A部分和A1部分速度相同,情緒相似,整首作品结尾部分以高音hignC将情绪推至顶峰,表现出大气磅礴的视听效果。A和B两个部分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在演唱时情绪转变要非常快。在咬字方面带有强烈的民族韵味,咬字上要圆润清晰,不能失去歌曲原有的特点。所有的咬字都要固定在气息上,使听众能够明白作品所表达的涵义。B乐段的速度比较快,歌曲的跳跃性较强,曲速较快,对气息与腔体的流动性要求很高。 总的来说,在演绎一首完整的作品时要注意:首先要了解分析作品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其次,在熟悉作品后,将歌词进行反复练习,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接着,利用自己的腔体、位置和气息表达作品的情感。
两首作品都是抒情性歌曲,但是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鸟儿在风中歌唱》表达凄凉、悲伤之感,《岩口滴水》则是表达幸福、和谐的美好景象。
3、发声方法。在演唱《鸟儿在风中歌唱》时,笔者有以下的体会:(1)节奏:这首作品有一个最突出的节奏特点是:多以弱起为主。把握好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以及音符的流畅。例如作品进入第二部分,“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这句歌词开始的“鸟儿”、“有谁”为弱拍进入,要控制演唱的强弱力度以及情感的表达。(2)咬字:这首作品多以美声演唱,在演唱过程中不需要特别的“咬文嚼字”。例如在作品的开头“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她的歌声好凄凉……”如果在演唱中将每个字咬的特别清楚,会影响作品演唱的流畅性,无法将作品的凄凉感和孤独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长音,对于气息的连续性也有很强的要求。而在演唱作品《岩口滴水》时,与《鸟儿在风中歌唱》有强烈的对比:作品以四二拍为主,有很明显的民族音乐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明显的速度变化,将情绪进行转换。在咬字方面,民族唱法听起来要声音明亮,语言清晰。在作品第二部分速度加快,咬字也要特别清晰,清晰的基础上更需要注意情感的表达以及作品的弹跳性。在文末对A部分进行了完全再现,结尾结束在辉煌的高音上。
通过对《鸟儿在风中歌唱》与《岩口滴水》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献分析、作品分析、表演体会等多方面的整理与资料的收集,本文着重对两首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两首作品的主题、伴奏形式、情感表达、和弦、调式调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由此对现代创作型歌曲与传统声乐作品有了相应了解。
参考文献:
[1]李阳.声乐演唱中如何看待“以声带情”重于“以声传情”——以《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个案研究[J].艺术科技.2013(2):114-114.
[2]李保珍.刘聪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赏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1):47-48.
[3]赵柃.对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探析[J].北方音樂.2014(15):29-29.
[4]李冬曦.论声乐教学之作品分析——以《岩口滴水》为例[D].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42-144
[5]陈烨.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5(5):31-33.
[6]江丽.浅析《鸟儿在风中歌唱》的艺术欣赏价值[J].北方音乐.2016(7):42-42.
[7]刁笑萌.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审美意境[D].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4:81-83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指导老师:万绍芷)
一、引言
中国文化历史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声乐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继承和弘扬,而且吸收了外来的音乐文化,成就了现如今的大量创作型声乐作品。
《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典型的近代创作型歌曲,作品完成于2000年,主题是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他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具有一定戏剧色彩。
《岩口滴水》是一首云南民歌,其旋律优美,主题鲜明,词曲结合紧密,作品对于速度、节奏、情感都有强烈的要求。从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边疆青年的热情与纯真之感。
通过对两首作品的分析,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创作型声乐作品与民族声乐作品在曲式、和弦、旋律等方面的差异。
《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由樊孝斌作词,刘聪谱曲。这首作品将超高的创作技巧与情感相结合,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升华,同西方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段相融合,体现当代艺术歌曲的特点。对全面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对声乐学习和探讨有了很大的帮助。《岩口滴水》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抒情歌曲,由任萍、田川作词,罗宗贤谱曲。这首作品具有典型云南民歌的风格,其中在作品中呈现出水滴石穿的劳动精神、幸福和谐的美满爱情、展现出源于生活的自然美景,让听众感受到不同的艺术听觉盛宴。
1、两首作品的共同点
《鸟儿在风中歌唱》与《岩口滴水》两首作品的共同点相对较少。首先,这两首作品均为叙事、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其次,这两首作品均是针对女高音创作的,两首作品音域跨度极大,情绪掌握极为重要,充分考验了歌者的演唱能力以及对于情绪的把控。最后,两首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均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的手法,体现了一定的艺术表现高度。
2、两首作品的差异点
(1)两首作品的风格差异。《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以第三人称叙述鸟儿家园被破坏后心理变化的花腔女高音歌曲,全曲以凄凉、无助、呐喊为基调,情绪层峦叠嶂,具有一定的戏剧色彩。通过描述一只鸟儿的歌唱,侧面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岩口滴水》是一首表现边疆青年男女在劳动中建立纯真情感的女高音抒情歌曲,通过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创造美好爱情、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全曲抑扬起伏,欢快而热情,具有云南民歌的风格。旋律婉转,具有民族唱法的韵味,千转百回,装饰音运用较多。
(2)表演形式的差异。《鸟儿在风中歌唱》在表演形式上采用平稳的方式来表达,作品开头以叙述一只鸟儿的故事,之后的华彩部分为鸟儿的呻吟、呐喊和呼唤,更多体现得是鸟儿的无助。歌者用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持情绪的快速转变,不能只一味的注重音色、位置、音高和动作,更需要呈现作品本身的韵味和情感的宣泄。
《岩口滴水》在表演形式上不同于《鸟儿在风中歌唱》。整首作品如同绽放的花朵,作品虽短小,但大气恢弘,即欢快而又火热,在表演中洋溢着劳动的幸福和爱情的喜悦。
(3)伴奏形式的差异。《鸟儿在风中歌唱》多以钢琴伴奏为主,整首曲子使用了大量的不和谐和弦,改变了和弦的结构,出现了大范围的半音,三连音和八度音程,钢琴伴奏与人声的碰撞中,共同渲染了悲凉凄惨的艺术效果。
《岩口滴水》多以钢琴伴奏为主,钢琴伴奏多以和弦与休止交替出现,模拟凿石开山与水滴的声音。开山修路和水滴石穿的精神,通过钢琴伴奏烘托得淋漓尽致,更加展现了欢快而又热情的壮丽画卷。
二、作品簡介、作品分析、表演体会
(一)作品简介
1、歌曲创作背景:《鸟儿在风中歌唱》作品完成于2000年,主题是保护环境、保护动物。通过描述一只鸟儿在风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从侧面描写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关爱鸟类。这首作品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岩口滴水》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 罗宗贤.中国著名作曲家,创作多数群众歌曲.]谱曲,任萍、田川作词的一首抒情性女高音歌曲。1958年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罗宗贤老师结合云南民歌的风格,将时代与艺术相融合,更加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创造爱情,更创造出美好的家园。
2、专业影响:《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作曲的技法较为现代,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将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相辅相衬,具有一定戏剧色彩。这首作品被很多艺术家选为音乐会和比赛曲目,同时也被优先选入高校声乐教材。
《岩口滴水》这首作品是早期的声乐作品,其旋律优美,主题鲜明,词曲结合紧密,作品对于速度、节奏、情感都有强烈的要求。
(二)作品分析
1、曲式特点。(1)作品《鸟儿在风中歌唱》。《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为单三部曲式,作品的结构为:引子+A+B+华彩部分+尾声,调性为f小调,节奏主要由四四拍、四二拍和四三拍交替出现,中间还有一部分的节奏相对自由。作品以弱起小节开始,引子部分一共9个小节。第一部分A乐段为15小节,主要以叙事为主,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情绪的准确把握。之后经过三小节的间奏,进入作品的第二部分B乐段,为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华彩部分,用以宣泄情绪。倒数第八小节开始,是作品的尾声。首先,作品以慢板开始,弱起小节奠定了孤独凄凉的情感,为A乐段的叙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A乐段通过扩充和补充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延续之前的情绪,经过间奏1进入反复部分,继续讲述这个凄凉的故事。后经过3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将故事推进到压抑紧张的B乐段。B乐段与A乐段形成强大的情绪对比,主要以鸟儿的宣泄为主。多次出现八度跨越与下行的半音音阶,突出强烈的愤怒与紧张感。高音“啊”的部分给作品画上了点睛的一笔。尾声部分是结尾的8个小节,从呻吟到呐喊,表现出了鸟儿再垂死挣扎后发出了最后一次令人震惊的呐喊。作品的伴奏主要以三连音为主,伴奏时而密集给人一种紧张感,时而宽广给人无尽的遐想。在华彩部分,伴奏只有稀疏的几个音,与主旋律进行衬托,连续的“啊”有不同的力度转换,钢琴伴奏也随之进行变化。 (2)作品《岩口滴水》。《岩口滴水》这首作品共75小节,是一首羽调式的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它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作品的结构为:前奏+A+间奏+B+间奏+A1+尾奏。
首先,作品由小行板进入前奏部分,前奏部分共有17小节,呈示段A部分有16小节,后经过两个小节的间奏进入作品的展开B部分,B部分共有34小节,情绪转变为欢快愉悦的,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再现段为呈示段的完全重复,最后结束在高音hignC上。
2、和弦特点。(1)作品《鸟儿在风中歌唱》。《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前奏引子部分一共有9个小节,前奏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前四个小节是以分解和弦出现的,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景象;后五个小节转变为离调的柱状和弦,给人一种紧张的氛围,为进入A乐段进行铺垫。作品多采用和弦外音和经过性和弦,增添了作品的叙述性,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2)《鸟儿在风中歌唱》中,半音化的和声进行也是多有采用。不仅仅运用在作品的前奏部分,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半音的和声进行在整首作品中都有出现,推动了情绪的变化。从A乐段进入B乐段,中间的间奏部分就出现了半音的和声进行,由叙事进入情绪的宣泄。(3)作品《岩口滴水》。《岩口滴水》主要以柱状和弦为主,将典型的民族调性的和声色彩展现的淋漓尽致,整首作品的和声织体并不复杂。左右手和弦的交替进行,模拟凿石修路的声音,展现出一幅活泼火热的景象。
3、旋律特点。《鸟儿在风中歌唱》旋律特征明显,A乐段具有典型的叙事性。A乐段以弱起进入,旋律起伏较小,缓缓讲述小鸟家园被破坏后,它盘旋在家园上空,不敢回家的绝望。他看见自己的妻子被猎人捕杀时的无助与悲伤。B乐段的情绪发生变化,开始以八度音程宣泄情绪,“鸟儿在风中歌唱”这句歌词重复了两遍,在重复第二遍后,作品进入华彩部分。华彩部分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细腻的情绪变化,加上连续的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如此细腻的手法,将鸟儿悲伤、无助的呐喊表现出来。尾声由三声哀叹式的旋律开始,表现了鸟儿在哀叹后的呻吟。三次“有谁能把它”将作品推向第二次高潮,是鸟儿在垂死挣扎时发出的最后一次呐喊。钢琴伴奏左手连续的三连音半音和弦下行与右手上行的反向进行,将悲伤的情感尽情释放。之后渐慢渐弱,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岩口滴水》的A乐段中出现了“滴”“打”“穿”“开”“穿”几个字,形象的描写了火热的劳动画面。B乐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B乐段的跳跃敏捷与A乐段的沉稳相对比,增强了凿山修路的沉重感和弹性。多次出现了圆滑线与下滑音,充分展现了美好爱情与幸福生活的画面。再现的A1部分与A部分相呼应,最后结束在辉煌的高音hignC上。
(三)表演体会
1、情感方面:以情带声,以声传情。(1)表演艺术家。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陈燕在演唱《鸟儿在风中歌唱》时,她用真挚的情感将鸟儿的内心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她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将真实情感融入其中进行二度创作。她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其中,做到了适当得体、张弛有度。句与句之间,声音和情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情绪的带动下将作品情感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她把自己当作这只鸟儿去讲述、去倾诉、去呼吁。陈燕深厚的演唱能力与情感表达,加强了听众对作品的理解,让听众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画面,激发了人们要保护环境的强烈希望。《岩口滴水》是由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作品,她用圆润纯净的音色,将这首声乐作品赋予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她用“平民”式的表达方法,使更多的人为之动容。她用真挚的情感唱响了一首劳动赞歌。(2)自身体会:在笔者演绎《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时,同样也投入了很多情感,让听众感受其中深层的涵义。演唱方面:A乐段的情绪表达较为平和,将自己想象成那只可怜的鸟儿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经过间奏进入B乐段后,情绪的表达层层递进,去询问、去诉说,把内心的无助与悲哀开始宣泄给这个世界。通过情绪找到鸟儿的叫声,再通过声音将无助、悲伤、愤恨都表现出来。最后一部分无助的呻吟后,由强到弱,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表演方面:通过与作品相符的眼神、面部表情与肢体行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使观众可以明白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涵义。在演绎这首作品时,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为了追求高音而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内在涵义。《岩口滴水》这首作品在演绎时要准确把握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以主观者的身份展现劳动的充实与喜悦、爱情的幸福与甜蜜。用强大的气息支撑着作品沉稳与跳跃的转换。把真实的喜悦之情与作品融合,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卷。
2、专业技术方面。《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作品情绪转换比较复杂,所以在演唱前一定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分析歌词并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境,认真研究谱面。第一部分大多为中低声区,不仅要用气息支撑,也要有适合的共鸣腔,通过讲述故事引起听众的共鸣。开口第一句在中低声区,咬字要清晰,用诉说的方式,将情绪平稳的表达出来。华彩部分的曲调大多是半音下行,本曲高音出现很多,多以花腔的演唱方式呈现。所以在掌握音准的基础上,需要反复练习,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鸟儿无助的呼喊与绝望。因为音比较高,所以很难把情感表现出来。在强大基本功的支撑下,将强弱对比做出来。在高音部分不追求音量,用轻盈灵活的声音展现。因为这首作品本身是一首抒情性歌曲,在叙事的部分咬字不能太死,保证气息的流动性,圆润的咬字要搭在气息上进行。连续的跳进和频繁的长音,对气息的要求特别高,要多锻炼气息的伸张力。在华彩部分结束后,连续的两句呻吟,要马上转变情绪,注意腔体和气息的稳定性,在最后结束音中得以完美的诠释。《岩口滴水》这首作品要把倚音掌握好,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A部分和A1部分速度相同,情緒相似,整首作品结尾部分以高音hignC将情绪推至顶峰,表现出大气磅礴的视听效果。A和B两个部分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在演唱时情绪转变要非常快。在咬字方面带有强烈的民族韵味,咬字上要圆润清晰,不能失去歌曲原有的特点。所有的咬字都要固定在气息上,使听众能够明白作品所表达的涵义。B乐段的速度比较快,歌曲的跳跃性较强,曲速较快,对气息与腔体的流动性要求很高。 总的来说,在演绎一首完整的作品时要注意:首先要了解分析作品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其次,在熟悉作品后,将歌词进行反复练习,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接着,利用自己的腔体、位置和气息表达作品的情感。
两首作品都是抒情性歌曲,但是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鸟儿在风中歌唱》表达凄凉、悲伤之感,《岩口滴水》则是表达幸福、和谐的美好景象。
3、发声方法。在演唱《鸟儿在风中歌唱》时,笔者有以下的体会:(1)节奏:这首作品有一个最突出的节奏特点是:多以弱起为主。把握好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以及音符的流畅。例如作品进入第二部分,“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这句歌词开始的“鸟儿”、“有谁”为弱拍进入,要控制演唱的强弱力度以及情感的表达。(2)咬字:这首作品多以美声演唱,在演唱过程中不需要特别的“咬文嚼字”。例如在作品的开头“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岗,她的歌声好凄凉……”如果在演唱中将每个字咬的特别清楚,会影响作品演唱的流畅性,无法将作品的凄凉感和孤独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长音,对于气息的连续性也有很强的要求。而在演唱作品《岩口滴水》时,与《鸟儿在风中歌唱》有强烈的对比:作品以四二拍为主,有很明显的民族音乐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明显的速度变化,将情绪进行转换。在咬字方面,民族唱法听起来要声音明亮,语言清晰。在作品第二部分速度加快,咬字也要特别清晰,清晰的基础上更需要注意情感的表达以及作品的弹跳性。在文末对A部分进行了完全再现,结尾结束在辉煌的高音上。
通过对《鸟儿在风中歌唱》与《岩口滴水》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献分析、作品分析、表演体会等多方面的整理与资料的收集,本文着重对两首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两首作品的主题、伴奏形式、情感表达、和弦、调式调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由此对现代创作型歌曲与传统声乐作品有了相应了解。
参考文献:
[1]李阳.声乐演唱中如何看待“以声带情”重于“以声传情”——以《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个案研究[J].艺术科技.2013(2):114-114.
[2]李保珍.刘聪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赏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1):47-48.
[3]赵柃.对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探析[J].北方音樂.2014(15):29-29.
[4]李冬曦.论声乐教学之作品分析——以《岩口滴水》为例[D].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42-144
[5]陈烨.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5(5):31-33.
[6]江丽.浅析《鸟儿在风中歌唱》的艺术欣赏价值[J].北方音乐.2016(7):42-42.
[7]刁笑萌.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审美意境[D].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4:81-83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指导老师:万绍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