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占据地表71%的面积,若是把海水铺到地面上,有约3700米厚。
广阔的海底世界里,人类已探索的地域仅占5%。不少深海生物,长着像人类一样睿智的眼睛,仿佛能洞穿造物主的用意。但它们的奇形异状、行事逻辑,很多却在人类的理解范围之外。
比如,有的看似体积庞大的深海巨怪,只吃小虾和浮游动物;有的鱼却在母胎里,靠吃兄弟姐妹长大;部分鱼类尤其喜欢成群结队、精挑细选出远门产卵。逻辑何在?
“自然是最好的怪物设计师”
压强大、水温低的海洋深处,总能发现怪异生物。在太阳无法直射的地方游泳,这些生物会长出奇特的身体结构,比如蹼状手臂、巨型身体,还有密集的似针头一般的牙齿。
俄罗斯海员Fedortsov,过去6年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捕捞到的深海鱼类而收获百万粉丝。在他的Instagram上,珍奇鱼类的形状、颜色、体积不一,配上各自凶狠、狰狞或呆萌的表情,令人感叹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鱼类的器官在Fedortsov的照片中,常常得到放大。他拍过有斑驳“雀斑”的麻雀鱼腹部吸盘—在类似三文鱼橘黄色腹鳍下方的一个圆形,表面有如同人类牙齿一样的白色凸起物,像在牙科诊所里看诊时张开的嘴巴。“最有趣的特点是吸杯,圆形吸盘可以让它们稳固附着在石头上栖息。”
他也记录过浑身像火焰般颜色、有修长身姿的红鱼。它死后吐出的长舌头,像红章鱼一样,既艳丽又肥大。不过这次,Fedortsov不只是分享其外形,他写道:“它们在海底陡峭的地方生活,但无人在意。最重要的是它的味道很好,肉质细腻而且多汁。用砂锅炖的味道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自然是最好的怪物设计师。”Fedortsov形容。他长期在挪威附近海域、北冰洋和格陵兰海进行商业捕鱼。由于海平面上难以提供与深海一样的环境,他拍摄的鱼大多已经死去。也正因如此,它们会呈现出更为怪异的外观—控制浮力的鱼鳔上升到压强更小的海平面会炸开,导致其眼球凸起和扭曲。
奇特的外表加上诸多电影情节的渲染,令不少人坚信深海里的灵怪事件真实发生过。2016年,日本一名男子吃力地抱着一只怪鱼,配上一脸痛苦的表情,在全球走红,他还因此变成网络热门梗和表情包—起因是他在社交网络上,自称在北海道附近海域捕获一条巨型海怪,其头部大得惊人,面目狰狞形同外星人。
后来,经海洋专家鉴定,该“海怪”实为太平洋里并不罕见的白令狼鱼。它们通常不大喜欢动,习惯“宅”在海底洞穴和珊瑚礁里,由于满嘴的锋利犬齿和头部的累累伤痕,看上去像个狠角色。不过,后者在雄性狼鱼身上才会展现—为了对雌性求爱,它们要用头部攻击情敌,再紧咬住对方的头不放,争取一劳永逸的胜利。
至于大众对“海怪”“外星人”的担心,专家指出:“可能是拍摄角度的问题。”
“龙宫使者”与地震恐慌
尽管海怪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一些罕见的深海巨物的露面,常被人类赋予含义,将其与环境、地质变化联系起来。
2016年4月,日本渔民在本州岛上的三重县附近海面,捕到了一头体长达5.2米的罕见深海巨口鲨。从照片来看,巨口鲨体型庞大,像是一艘停泊在人类海岸的潜艇,饕餮大嘴上一排排的锋利牙齿尤为醒目。已经失去生命体征的它,眼睛露出了似乎和人类相通的绝望感。
控制浮力的鱼鳔上升到压强更小的海平面会炸开,导致其眼球凸起和扭曲。
昼伏夜出、寿命可达100岁的巨口鲨,属于极其稀有的物种,自1976年首度被发现以来,总共只在公众面前出现60余次。巧合的是,巨口鲨出现的时候,当地刚好在4月1日發生6.1级地震。有专家推测,可能因为地壳变动致其生存环境改变,巨口鲨才跑来近海。
矛盾的是,这个长着大嘴的庞然大物并不残暴,仅靠吃浮游生物和小的海洋生物为生,是人类仅知的三种吃“素”的鲨鱼之一。
与巨口鲨类似的还有皇带鱼,人类接触这个深海巨物的经验十分有限。当前,大家对皇带鱼的了解停留在“某地惊现皇带鱼”的阶段,且捕捉到的大多已经死去。见到它的身姿的人们,便热衷于赋予它一些意义。
生活在海面下1000米左右深度的皇带鱼,外形和带鱼相似,但与后者不是一个品种,而是属于月鱼目。它的奇特在于长度,从历来渔民曝光的合照来看,抱起一条皇带鱼常常需要多人。一字排开的人在3~10米长的皇带鱼面前,也显得渺小了很多。它因此有了个“世界之最”—最长的硬骨鱼。 由于其长相显凶,体型长且巨大,加上像红丝带分布的背鳍鳍条和腹鳍,乍一看又与蛇的形状相似,很多专家猜测,皇带鱼是古时史料记载的海怪或者大海蛇的原型。比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著作《动物志》里提及,海洋深处,存在着一种长达几十米的蛇形动物。
而在日本,皇带鱼别名叫“龙宫使者”,即“地震鱼”。2019年12月,印尼塞拉亚岛的一名渔民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从深海捕到的皇带鱼的照片。网友留言称:“这种鱼在日本被称为‘龙宫使者’,只有在地质出现大变动时,才会游出深海,是地震和海啸的前兆啊。”
“龙宫使者”引发的舆论冲击,导致印尼气象局出面辟谣称,上述说法只是日本的民间传说,没有科学依据。但在官方辟谣以后,皇带鱼又相继在菲律宾和日本海岸出现,关于地震的传言和恐慌,还在民间蔓延。
在另一些人眼里,鱼类可以是吉祥、财富的象征。脸上长了一个电锯般狭长吻端的锯鳐,是一些地区文化里繁荣的象征。
从外形来看,锯鳐伸向前方的、长满三角形尖端的锯子十分骇人,随时可以上演一部《电锯惊魂》的独角戏。现实中,锯鳐也在海底扮演强者角色:锯子当作天线,通过探测猎物发出的电场,来找到目标物的藏身之处。同时,这把长锯子还能作为铲子,将泥沙里更小的有机物挖出来;有时,它甚至是武器,被用来击晕对手。
面对这样奇异的物种,古人会将其当成文化图腾。比如,在热爱以动物做面具的非洲,锯鳐面具曾常常出现在仪式典礼等重要场合。如同貔貅在中国文化里的积极含义,锯鳐在西非文化中象征着繁荣的吉兆。在西非8国通用的西非法郎上,无论硬币还是纸币,其数字面都印着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的标志—一条可爱的、长着锯子的锯鳐。
鲸之殇
锯鳐一直以来象征着好兆头,但到了21世纪,这类动物因为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成为渔民争相捕捞的对象。再加上其处在食物链的顶端,繁衍能力较弱,数量急剧下跌。
自2012年起,包括绿锯鳐、大齿锯鳐等五种锯鳐,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今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指出因过度捕捞及气候变化等问题,37%的鲨鱼和鳐鱼面临灭绝威胁。
锯鳐的命运,曾发生在不计其数的海洋生物身上。凶猛的海底强者鲨鱼、智慧程度极高的鲸鱼等物种,都逃不过用先进枪炮征服一切的人类。数量锐减的海底生物,只有在真正显得稀少时才格外宝贵,在此之前,它们是营养药物、鱼翅汤、深海鱼油、护肝片……
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著作《鲸之殇》中记录了人类3个世纪以来的捕鲸史,其中提到19世纪挪威渔民发明的高效捕杀鲸鱼的武器—通过它们,挪威人掌握了全球捕鲸业:
“第一种是鱼叉枪。这是一门大炮,它发射一根系着鱼线的重型鱼叉,鱼叉可以深深地扎进鲸鱼的要害部位,随后叉头的一颗炸弹爆炸,撕裂鲸鱼的内脏并撑开鱼叉粗大的倒钩,这样鲸鱼就无法挣脱了。第二种便是蒸汽捕鲸船。这是一种小型的蒸汽动力船,速度快,操作方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追上须鲸。第三种是一种中空的长矛。它可以深深地刺进死鲸的身体,并向里面注入压缩空气,直到鲸鱼膨胀、漂浮起来。”
除了商业捕捞外,现代生活对海洋生物的多方面影响,如今正被科学界记录到。比如,人类制造的海洋噪音,对部分依靠声音生存的海洋动物产生实质影响。众所周知,鲸鱼和海豚依靠回声定位寻找猎物,而有些鱼类则用声音来求偶。海洋噪音迫使这些动物作出快速反应,并逃离原本的生活区域,由此进入它们不易生活的海域。
在日本,皇带鱼别名叫“龙宫使者”,即“地震鱼”。
在一場TED演讲中,科学记者琼斯讲道,在提起海洋污染时,人们通常会想到塑料、有毒化学物质,噪音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污染源。人类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气枪,会产生巨大声响,有时每隔10~15秒响一次,要持续数月才会停止。
如此对待海洋生物的后果,是在它们正式消失前,人类甚至无法了解其正常生命周期—个头大、年龄大的深海巨物,常常成为人类海洋捕捞的首要目标,也是各种海洋污染的受害者。
而在另一边,得益于各国实施的“可持续”捕捞,人类饭桌上的高等食材金枪鱼,有4种濒危程度得到降级。陆地与海洋生态相互依存。面对存在时间比人类长得多的生命,人类在好奇、敬畏之余,更需要克制和保护。
毕竟,鱼类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生命源头,后来,一个选择重新回到海底,一个则在陆地安居。前者在广袤的海域温和地存在,后者利用智力优势摆脱了自然界的制衡,同时差点失去对于伟大自然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