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男生的隐秘痛苦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如果男生超过一米八,你问他身高,他死前仅剩最后一口气,都要爬起来秒回你。网友们亲自验证了这个传说。身高一米八的男人,哪怕累到没精力陪聊,也不会错过第一时间回复身高。
  大概因为从古至今,“高大”一直和男性的颜值、威风、男子力稳稳挂钩。在全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9厘米的今天,一米八的身高无疑就是卓越和优秀的象征。
  有网友精心传授如何看出男性身高:问他的鞋码就可以了。一般穿43、44码鞋的身高会有180厘米,穿41码鞋的基本身高都到不了一米八。但清醒的博主表示,根本不用这么复杂:但凡身高有一米八的男生,都会想方设法告诉你他的身高。
  只要跨过一米八的门槛儿,想要云淡风轻根本不可能。有些人嘴上说着不在意身高,背地里连小数点后两位数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米八的身高不出来秀秀,就仿佛锦衣夜行。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能展示他們身高的地方。即使网上冲浪看不见真容,评论里发不了图片,他们也能用一些“别出心裁”的小技巧展示自己的身高。
  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上所有叫“183小哥哥”的男同胞,加起来大概是叫“酒酿”“芋泥”“三分糖”总数的十倍。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网名里要出现身高,就像你很难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连发一条自家宠物的小视频,都要带一个188的标签。
  一米八,多缱绻的三个字,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腭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有了一米八,身高自此成为一张“人上人”入场券,一只令人昂首挺胸的背背佳。
  众所周知,就像高数老师从不打59分一样,男人的世界,根本不存在一米七九的概念。只要超过175厘米,四舍五入后,都能跑步进入一米八行列。

  我有一位朋友,真实裸高一米八零点几,当别人问他多高的时候,他永远都说自己一米八一点四,因为:“180太像凑整数,一般178厘米的人才这么说。”
  或许更广义一点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米七五以下的身高:即使本身一米七,梳一个莫西干头就能一米七五,增高鞋一蹬就可以一米七八, 这时候再拍着胸脯说“我一米八”,就变得合情又合理。
  但强撑有风险,虚报需谨慎。虽然嘴上说可以四舍五入,真遇到“不服碰一碰”的时候,还是会露怯。毕竟在身高膨胀的时代,数字可以是个绝对值,也可以是个比较值。
  某相亲节目里,小伙子说自己一米八整,旁边女士不信,小伙子遂拿出一卷卷尺,头顶数字明显写着“180”。
  主持人迷惑:世界上竟然有这么不显个的人类?借过卷尺一看——尺子被剪短了10厘米。
  还有一位一米七三的女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一次去相亲,男方自称一米八,两个人聊了半天,最后告别起身的时候才发现,穿着高跟鞋,自己居然还高他半头。
  男生问她多高,她想了半天,只能硬着头皮说:我也一米八。
  身高问题像中国男人最隐秘的痛苦,不能明说,只能在深夜默默吞咽泪水。根据苏宁《818直男消费大数据》盘点,男性搜索增高垫的次数,超过了一万次。
  但有意思的是,矮了不行,太高也不好。
  在虎扑“身高一米七和两米哪个更好”的帖子里,“一米七”还是以微弱的优势胜过了两米。毕竟一米七已经超过了平均身高,而两米则过于异类。
  既讲求中庸之道,又要鹤立鸡群,要警惕木秀于林,又要能从矮子里面拔出将军——身高这事儿,真的太不好拿捏了。
  实际上,对身高优越的无限强调和极端追求,投射的其实是整个社会男性群体的身高焦虑。就像中国女人永远被体重羞辱一样,中国男人备受身高困扰。虽然有详细的数据说明,中国男人其实并不矮。
  说到底,身高之所以能成为一些人的心魔,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太多不必要的额外价值。
其他文献
南方的小笼包与北方的小笼包略有不同。是一种极小的灌汤包,很精致,皮如饺子皮,里面灌满了汤汁。  记忆中,吃小笼包,大多数是在阴雨天。南方的梅雨季可持续一个多月,淅淅沥沥,年月不开。天光是氤氲了,粘连在了一起。屋外尚不朗照,屋内更是阴晦。  一个窄窄的胡同里,往里走,便是一家“老字号”。 一个小小的门楣,仿佛锁住了天光,走进去便如同走进了凝固的琥珀里。  一般吃这类小笼包的店,没有伙计,都是老板兼做
期刊
五一闲来无事时,我回老家赶了一趟海。  老家沙扒是一个海边小镇。每逢退潮,沙扒湾就会裸露出一大片海滩,许多来不及随海水退却的小鱼小虾、螃蟹、海螺等搁浅在海滩淤泥,或者躲藏在岩石缝里。那片海滩成了我们赶海的天然场所。  赶到沙扒湾的时候,是下午四时左右,海水正缓缓退去,一大片海滩露了出来。闻“汛”赶来的人们带着小水桶、耙子、铲子等,有的人还戴着手套、穿着雨鞋,全副武装,在海滩上四处寻觅,不时传来一阵
期刊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见赵子龙在长坂坡前威风八面,于重重围困中杀进杀出,斩上将首級如探囊取物,不禁为之喝彩。现在却常想,那些被取了首级的人是谁?多数连姓名也没有,有姓名的也不过是赵子龙枪下的一个活靶。战争当然就是这么残酷,但小说里也不曾对此多有思索,便看出文学传统中的问题。  我常设想,赵子龙枪下的某一无名死者,曾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期待,曾有着怎样的家,其家人是在怎样的时刻得知了他的死讯,或者
欧洲杯足球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通过电视转播观看比赛的中国球迷,可以惊喜地发现,尽管认识的球星不多,但认识的汉字广告牌不少,给人一种恍惚中在看中超的感觉。有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这次欧洲杯场边的广告牌包含了大量中文广告和国产品牌。  是中国球迷的购买力已经可以影响到整个欧洲杯的全球广告投放了吗?  其实并不是。据FT中文网报道,中國观众看到的场边广告牌内容都是“虚拟的”,是针对中国市场专门定制的,
期刊
夏天,我最喜欢爬到平房上去,那里是我的乐园。  通往平房的“路”,当然不是水泥台阶,而是父亲做的竹梯。我人小胆大,不等父母爬上去晾晒粮食,便猴子一样嗖嗖嗖爬到了房顶。粮食不好搬运,父亲便在上面用绳子一袋一袋地拽上去。我负责解开口袋,将玉米粒、麦子或者地瓜干,全部都倒在平房上,并将其薄薄地摊开。平房中间有个水泥台子,隔开左右两边。我干完活,便将麻袋摞好,铺在台子上,躺下看书,或者听旁边香椿芽树上两只
期刊
中文成語中,形容口才好的人,常常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之类。  我觉得错了,这些成语只能说明这个人“话多”,“话多”当然不等于“口才好”。更多时候,“话多”等于“口才差”“讨人厌”。  古时候,有个皇帝问他的御厨:“什么东西最好吃?”御厨回答:“启禀皇上,‘饿’最好吃。”  皇上听了,先是一愣,然后欣然领会,笑着赏赐了御厨。  你一定像这个皇帝一样,体会过饿得半死时,猛吞一碗泡面,觉得泡面其香
期刊
昨夜又一次在电闪雷鸣中惊醒,看着窗外能将黑夜照成白昼的惊雷,我默默感叹是哪位喜欢熬夜的道友正在渡劫?早晨醒来,发现家里的温度果然继续攀升。数场大雨一过,即使是身处海洋气候的北方城市,我也立刻觉察到暑气扑面而来。再过不久就是夏至,算算我从北京回老家休养,居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说起来,我当初离京返乡算不上衣锦荣归,甚至颇有几分狼狈逃离的意思。长期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又天天吃外卖,患上肠胃病根本只是
期刊
夏季的“好基友”是谁?对于吃货来说,这位“好基友”可能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半个西瓜,冰激凌店里售卖的草莓雪糕.对于爱美的人来说,夏季的“好基友”可能是一支清爽的防晒
期刊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乐意好好说话。具体表现是,言辞总阴阳怪气,酸不拉几的,你听不出是在赞美还是在讽刺,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有意还是无意。说他们坏到什么地方,还谈不上,但好到哪里,也绝看不出来。与此类人往来,你不至于拉下脸来,却也真难和气相处。  以角色论,这样的人,算不上小人,但很容易成为小丑。  有时候想,这些人为什么故意把话说到这么难受和别扭呢?我觉得,他们是以这种方式跟生活较劲。他们
高三那年,和父亲再次聊起未来。他希望我学医学、法律或者理工科,这些东西经世致用,也意味着好工作。至于我一直喜欢的文学,他不以为然:搞文学的最后都饿死了。  他的语气从来都是不容置疑的,我也从未吐露过不满。那一次,或许是学习压力太大,我不知哪儿来的勇气呛了他。军人出身的父亲在震惊之余,掀翻了桌子。  我放下碗筷就往门外走,身后传來父亲的咆哮。沿着京九铁路线,我一直往南走,试图扒上一列火车,但它们都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