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的小笼包与北方的小笼包略有不同。是一种极小的灌汤包,很精致,皮如饺子皮,里面灌满了汤汁。
记忆中,吃小笼包,大多数是在阴雨天。南方的梅雨季可持续一个多月,淅淅沥沥,年月不开。天光是氤氲了,粘连在了一起。屋外尚不朗照,屋内更是阴晦。
一个窄窄的胡同里,往里走,便是一家“老字号”。 一个小小的门楣,仿佛锁住了天光,走进去便如同走进了凝固的琥珀里。
一般吃这类小笼包的店,没有伙计,都是老板兼做服务,看你坐定,便上来问要什么……
不多时,上来的便是几个垒起的蒸笼,冒着热气。还很烫,脸靠了过去,那种热度熏了上来,有些上头。没有香气,若细闻,似有一丝面香透着蒸笼的篾条缝隙缓缓溢出来。
食客用姜丝、辣椒油、蒜末和在一起,放在小碟里,方才叫正主出场。打开蒸笼盖,热气更浓烈起来,几乎看不到蒸笼里的食物,只等雾气渐渐散去,才得以见,十来个灌汤包躺在里面——真是躺着,皮极薄,看得清里面油亮的汤汁,已不堪重负,颤巍巍地倚着竹篾上的白纱布半躺下去——好一幅海棠春睡图。
轻轻用筷子将它取下。原本以为如此薄的包子皮,如何还能承受住如此提拉?未承想,此刻包子就在筷子中间,未曾破裂,只是里面汤汁坠着,如同一颗饱满的大而稳妥的水滴,鼓囊囊的,在空中颤抖了一下,再颤抖一下。那是小心翼翼提着筷子的我,手抖而传过去的轻盈。
吃是有仪式的,吃灌汤包更是如此——因为不能吃得太快,除非你不在乎口腔是否会脱掉一层皮。将灌汤包平放在茶匙里,缓缓咬一个小口,轻缓地吮吸里面的汤汁,满满的肉香扑鼻而来。肉在灌汤包内囚禁了这么久,终于释放出来,便肆无忌惮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此刻的汤汁已占据了味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略口腔,不由感叹,肉香原是如此纯粹而单纯。
吸干那份汤汁,再去吃薄薄面皮包裹的那团肉馅——酣畅淋漓的一场“战争”结束了,此刻,灌汤包的品尝已达极致。如此可以舒缓下来,蘸上调好的蘸料,细细品味,才算得以圆满。
旅居南京时,隔三岔五会去品尝鸡汁汤包。
从外形来看,似与家乡的小笼包没有分别,只是大了一圈,稍稍动一动,那汤汁便在面皮中颤抖。蒸笼四周摆放着五个汤包。或许是因我粗手粗脚,或者迫不及待,总是在我一提之间,那汤汁“呼呼”地从破口处流出,洇得整个蒸笼都是油汤,不可收场。鸡汁汤包倒是让我一次次勾起对家乡的眷念。那种吸引,隔着千山万水,脉脉时间流转,愈演愈烈起来,在心中燃起了泼辣的火,挥之不去。
后來去了扬州,邂逅扬州著名的蟹黄包。皮薄到了极致,颤巍巍的一大个,如量体裁衣,在小小的蒸笼里满满当当地挤着。应是照顾老饕,上来的时候,已不是那么烫了,用一根吸管插进包子里,将汤汁吸上来,黄澄澄的,夹杂着一些细碎的蟹肉,鲜到了极致,唇齿留香。
曾听有人说,一种美食只有在当地吃才是那个味道,因当地的益生菌和水质均可为之添彩,才成就了美食。起初不以为然,后在北京的某景点,尝了颇有名气的蟹黄包。包子皮极厚,将美味闷在里面,不得呼吸。轻轻吸了一口那汤汁,却如洗了抹布的水,难以下咽,只得弃了它。却见店门口,食客络绎不绝,不禁略替他们伤感起来,思绪飘回腰缠十万贯,方能骑鹤而至的地方。那份缠绵只在扬州简单一个停留,便去了一生痴绝处的家乡,那里的小笼包依然是绕梁三日的余味,眷眷进入梦乡。
家乡养了一个人的胃,熏陶了一个人的味蕾,于是,眷念家乡便成了眷念一种味道,是挥之不去关于味道的感动。
那一夜,梅子黄了,雨正如轻纱一般,从天井处缓缓落下。
记忆中,吃小笼包,大多数是在阴雨天。南方的梅雨季可持续一个多月,淅淅沥沥,年月不开。天光是氤氲了,粘连在了一起。屋外尚不朗照,屋内更是阴晦。
一个窄窄的胡同里,往里走,便是一家“老字号”。 一个小小的门楣,仿佛锁住了天光,走进去便如同走进了凝固的琥珀里。
一般吃这类小笼包的店,没有伙计,都是老板兼做服务,看你坐定,便上来问要什么……
不多时,上来的便是几个垒起的蒸笼,冒着热气。还很烫,脸靠了过去,那种热度熏了上来,有些上头。没有香气,若细闻,似有一丝面香透着蒸笼的篾条缝隙缓缓溢出来。
食客用姜丝、辣椒油、蒜末和在一起,放在小碟里,方才叫正主出场。打开蒸笼盖,热气更浓烈起来,几乎看不到蒸笼里的食物,只等雾气渐渐散去,才得以见,十来个灌汤包躺在里面——真是躺着,皮极薄,看得清里面油亮的汤汁,已不堪重负,颤巍巍地倚着竹篾上的白纱布半躺下去——好一幅海棠春睡图。
轻轻用筷子将它取下。原本以为如此薄的包子皮,如何还能承受住如此提拉?未承想,此刻包子就在筷子中间,未曾破裂,只是里面汤汁坠着,如同一颗饱满的大而稳妥的水滴,鼓囊囊的,在空中颤抖了一下,再颤抖一下。那是小心翼翼提着筷子的我,手抖而传过去的轻盈。
吃是有仪式的,吃灌汤包更是如此——因为不能吃得太快,除非你不在乎口腔是否会脱掉一层皮。将灌汤包平放在茶匙里,缓缓咬一个小口,轻缓地吮吸里面的汤汁,满满的肉香扑鼻而来。肉在灌汤包内囚禁了这么久,终于释放出来,便肆无忌惮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此刻的汤汁已占据了味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略口腔,不由感叹,肉香原是如此纯粹而单纯。
吸干那份汤汁,再去吃薄薄面皮包裹的那团肉馅——酣畅淋漓的一场“战争”结束了,此刻,灌汤包的品尝已达极致。如此可以舒缓下来,蘸上调好的蘸料,细细品味,才算得以圆满。
旅居南京时,隔三岔五会去品尝鸡汁汤包。
从外形来看,似与家乡的小笼包没有分别,只是大了一圈,稍稍动一动,那汤汁便在面皮中颤抖。蒸笼四周摆放着五个汤包。或许是因我粗手粗脚,或者迫不及待,总是在我一提之间,那汤汁“呼呼”地从破口处流出,洇得整个蒸笼都是油汤,不可收场。鸡汁汤包倒是让我一次次勾起对家乡的眷念。那种吸引,隔着千山万水,脉脉时间流转,愈演愈烈起来,在心中燃起了泼辣的火,挥之不去。
后來去了扬州,邂逅扬州著名的蟹黄包。皮薄到了极致,颤巍巍的一大个,如量体裁衣,在小小的蒸笼里满满当当地挤着。应是照顾老饕,上来的时候,已不是那么烫了,用一根吸管插进包子里,将汤汁吸上来,黄澄澄的,夹杂着一些细碎的蟹肉,鲜到了极致,唇齿留香。
曾听有人说,一种美食只有在当地吃才是那个味道,因当地的益生菌和水质均可为之添彩,才成就了美食。起初不以为然,后在北京的某景点,尝了颇有名气的蟹黄包。包子皮极厚,将美味闷在里面,不得呼吸。轻轻吸了一口那汤汁,却如洗了抹布的水,难以下咽,只得弃了它。却见店门口,食客络绎不绝,不禁略替他们伤感起来,思绪飘回腰缠十万贯,方能骑鹤而至的地方。那份缠绵只在扬州简单一个停留,便去了一生痴绝处的家乡,那里的小笼包依然是绕梁三日的余味,眷眷进入梦乡。
家乡养了一个人的胃,熏陶了一个人的味蕾,于是,眷念家乡便成了眷念一种味道,是挥之不去关于味道的感动。
那一夜,梅子黄了,雨正如轻纱一般,从天井处缓缓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