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反思是提高阅读实效,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反思,培养学生阅读反思的方法和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在反思总感悟,有效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反思 自我反思 感悟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讀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呢?
一、注重问题引导,加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首先,抓住预习环节,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1)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读懂了哪些内容?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解决不了的应怎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 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再次,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促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而且在反思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
二、指导学生自我探究,在探究发现中进行反思
自我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去思考,以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通过自我探究、阅读反思,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时,学生对“为什么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自觉进行阅读探究。生:人们大量枪杀狼,狼不能再吃掉病鹿,从而使得疾病在鹿群中流行,鹿成了毁灭自己的大坏蛋。生:鹿群失去天敌,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枝、树皮等等,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鹿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不练习奔跑逃避,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们吃的食物就会越来越少,它们为了得到食物,就会自相残杀,而且常常吃不饱,体质越来越差就越容易感染疾病。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们吃的绿色植物日渐稀少,一旦它们饥不择食,有时会吃一些有毒的食物,从而更容易得病。生:鹿群大量繁殖,使得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环境也会变得恶化,环境恶化使得鹿群更容易得一些传染病。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而这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们大量枪杀狼,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生:对!狼、鹿和森林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关系,其实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是一种生态平衡,人类不能随意打破它。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学生在探究反思时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便是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对言语的操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三、注重反思与感悟结合,引导学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结构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在感悟过程中,进行阅读反思,在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反思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学《景阳冈》,让学生重点品评老虎向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在学生阅读思考、品味明白这个“闪”字突出了武松的机敏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反思,品评赏析。既然“闪”在这里就是“躲过”的意思,课文中为什么用“闪”不用“躲”?连用三个“闪”是否显得重复,可否换成“避”“躲”“让”等从而显得用词有变化?学生反思认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生:“闪”显得动作快,而“躲”显得动作慢,用“闪”更显出武松身手灵活,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生:“闪”是主动地避过去,“躲”“让”显得被动,很害怕,用“闪”更显出武松勇敢。生:“闪”的动作轻巧,而“躲”显得有点笨手笨脚,用“闪”更显出武松动作敏捷。生:“闪”是避开老虎凶猛的来势,避开它的锋芒,消耗它的体力,因为这时和它硬拼不是上策。“躲”是被动的,没有办法的。用“闪”更显出武松机智。生:武松一边“闪”,一边还在观察思考,怎么对付老虎,打死老虎,在寻找进攻的机会。而“躲”是逃避,一心想的是怎样逃得快些。用“闪”更显出武松临危不乱。生:这里连用三个“闪”字不仅不显得重复,而且更有气势。而用“避”“躲”“让”虽然用词有变化,但却不能更好地体现武松的机敏、勇敢、临危不惧。这样的咬文嚼字,阅读反思,不仅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而且让学生认识到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在潜意识里对遣词造句要反复推敲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阅读反思 自我反思 感悟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讀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呢?
一、注重问题引导,加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首先,抓住预习环节,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1)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读懂了哪些内容?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解决不了的应怎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 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再次,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促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而且在反思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
二、指导学生自我探究,在探究发现中进行反思
自我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去思考,以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通过自我探究、阅读反思,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时,学生对“为什么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自觉进行阅读探究。生:人们大量枪杀狼,狼不能再吃掉病鹿,从而使得疾病在鹿群中流行,鹿成了毁灭自己的大坏蛋。生:鹿群失去天敌,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枝、树皮等等,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鹿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不练习奔跑逃避,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们吃的食物就会越来越少,它们为了得到食物,就会自相残杀,而且常常吃不饱,体质越来越差就越容易感染疾病。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们吃的绿色植物日渐稀少,一旦它们饥不择食,有时会吃一些有毒的食物,从而更容易得病。生:鹿群大量繁殖,使得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环境也会变得恶化,环境恶化使得鹿群更容易得一些传染病。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而这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们大量枪杀狼,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生:对!狼、鹿和森林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关系,其实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是一种生态平衡,人类不能随意打破它。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学生在探究反思时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便是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对言语的操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三、注重反思与感悟结合,引导学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结构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在感悟过程中,进行阅读反思,在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反思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学《景阳冈》,让学生重点品评老虎向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在学生阅读思考、品味明白这个“闪”字突出了武松的机敏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反思,品评赏析。既然“闪”在这里就是“躲过”的意思,课文中为什么用“闪”不用“躲”?连用三个“闪”是否显得重复,可否换成“避”“躲”“让”等从而显得用词有变化?学生反思认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生:“闪”显得动作快,而“躲”显得动作慢,用“闪”更显出武松身手灵活,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生:“闪”是主动地避过去,“躲”“让”显得被动,很害怕,用“闪”更显出武松勇敢。生:“闪”的动作轻巧,而“躲”显得有点笨手笨脚,用“闪”更显出武松动作敏捷。生:“闪”是避开老虎凶猛的来势,避开它的锋芒,消耗它的体力,因为这时和它硬拼不是上策。“躲”是被动的,没有办法的。用“闪”更显出武松机智。生:武松一边“闪”,一边还在观察思考,怎么对付老虎,打死老虎,在寻找进攻的机会。而“躲”是逃避,一心想的是怎样逃得快些。用“闪”更显出武松临危不乱。生:这里连用三个“闪”字不仅不显得重复,而且更有气势。而用“避”“躲”“让”虽然用词有变化,但却不能更好地体现武松的机敏、勇敢、临危不惧。这样的咬文嚼字,阅读反思,不仅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而且让学生认识到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在潜意识里对遣词造句要反复推敲也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