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分析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所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对比治疗。结果:前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触觉、运动评分等都比后路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后路组低。结论:前路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后路固定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医药与保健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固定;后路固定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所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对比治疗。前路组20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7例;后路组2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在26-59岁之间,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伤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患者标准
(1)凭有效证件,年龄均在18岁以上;(2)不伴有或者伴有神经系统损害;(3)患者没有直肠、膀肤等功能障碍;(4)患者没有下肢原发神经系统的疾病;(5)受伤事件要在3星期以上;(6)没有血液系统、传染病、恶性肿瘤等疾病;(7)能够忍受手术治疗、没有手术禁忌的患者。对于以下患者,一律不能纳入研究对象:(1)有严重的开放性骨折;(2)属于病理性骨折;(3)属于陈旧性骨折;(4)先天畸形的患者;(5)胸腹腔有损伤或有严重的颅脑损伤;(6)不同意此次研究有关事项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前路组
前路组的20例患者使用前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1)患者侧卧位,常规麻醉,在胸膜外或者腹膜后选择合适的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可以充分的显露在外面。(2)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椎体钢板和螺钉,对骨折组织做复位处理。(3)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组织,固定。
1.3.2后路组
后路组的20例患者使用后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1)患者侧卧位,常规麻醉,在椎弓根内选择合适的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可以完全的显露在外面。(2)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椎体钢板和螺钉,对骨折组织做复位处理。(3)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组织,固定。
治疗后,都要给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抗生素辅助治疗,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
1.4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触觉与运动的改善情形;(3)伤椎的高度;(4)Cobb角度;(5)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
1.5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的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骨组织愈合的情况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分为3个等级:(1)无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骨组织愈合情况比较差,临床疼痛很严重;(2)有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骨组织有愈合,临床疼痛有减轻,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3)显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组织愈合情况很好,临床疼痛得到缓解,不影响日常生活。根据ASIA2000标准对触觉和运动进行评分[2]。临床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卡方和t检验,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后路组
20
9(45.0%)
6(30.0%)
5(25.0%)
55.0%
前路组
20
13(65.0%)
5(25.0%)
2(10.0%)
90.0%
注:前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后路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触觉和运动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运动评分
触觉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后路组
20
39.4±3.6
53.2±4.6
46.5±5.7
58.6±6.5
前路组
20
40.7±3.1
70.6±4.7
47.1±5.1
70.8±6.6
注:前路组与后路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Cobb角度和伤椎高度比较
组别
例数
Cobb角度
伤椎高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后路组
20
21.5±2.3
31.4±4.5
1.5±0.6
2.4±1.1
前路组
20
22.1±2.1 44.6±5.4
1.4±0.7
3.7±1.3
注: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度和伤椎高度有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obb角度和伤椎高度相比较,前路组的效果明显比后路组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手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钉松
感染
腰背酸痛
发生率(%)
后路组
20
1(5.0%)
2(10.0%)
1(5.0%)
20.0%
前路组
20
0(0.0%)
1(5.0%)
0(0.0%)
5.0%
注:后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前路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不断上升,这是导致胸腰段脊柱骨折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高处坠落伤、跌倒损伤等,尤其是老人,由于身体功能减弱,体内钙大量流失,经常在碰撞中发生胸腰段脊柱骨折[3]。这严重影响了患病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给患病者无尽的疼痛。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脊柱骨折性的疾病,如果治疗的不彻底或者不及时,会导致伤者终身残疾,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因此,临床医生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及时对症治疗,最大程度的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首先要进行常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身体指标,使患者身体在比较好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手术是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案,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后路内固定治疗和前路内固定治疗,两组入路方法不同,临床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关键的依据是稳定脊柱和解除神经压迫,纠正脊柱的畸形。使用前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不仅切口准确、方便快捷,而且最大程度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且恢复比较快,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快速改善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尽快走出疼痛的折磨[4]。但是前路内固定手术也有一定的弊端,手术时间比较长,操作比较复杂,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出血量也比较多,所以在手术中入路要选择脊柱损伤的一侧,避免过度损伤胸膜和神经。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方法中,前路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有效改善Cobb角度和伤椎角度,大幅度提高触觉功能和机体运动功能,同时还可以减少钉松、感染、腰背酸痛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脊髓和神经功能受到损伤,治疗效果明显比后路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静宇.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分析[J].药学与临床.2013,7(7):115-116.
[2]马俊.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3,11(6):178-179.
[3]黄善武.欧阳永生.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04-1105.
[4]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3,10(22):49-52.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固定;后路固定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所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对比治疗。前路组20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7例;后路组2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在26-59岁之间,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伤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患者标准
(1)凭有效证件,年龄均在18岁以上;(2)不伴有或者伴有神经系统损害;(3)患者没有直肠、膀肤等功能障碍;(4)患者没有下肢原发神经系统的疾病;(5)受伤事件要在3星期以上;(6)没有血液系统、传染病、恶性肿瘤等疾病;(7)能够忍受手术治疗、没有手术禁忌的患者。对于以下患者,一律不能纳入研究对象:(1)有严重的开放性骨折;(2)属于病理性骨折;(3)属于陈旧性骨折;(4)先天畸形的患者;(5)胸腹腔有损伤或有严重的颅脑损伤;(6)不同意此次研究有关事项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前路组
前路组的20例患者使用前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1)患者侧卧位,常规麻醉,在胸膜外或者腹膜后选择合适的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可以充分的显露在外面。(2)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椎体钢板和螺钉,对骨折组织做复位处理。(3)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组织,固定。
1.3.2后路组
后路组的20例患者使用后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1)患者侧卧位,常规麻醉,在椎弓根内选择合适的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可以完全的显露在外面。(2)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椎体钢板和螺钉,对骨折组织做复位处理。(3)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组织,固定。
治疗后,都要给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抗生素辅助治疗,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
1.4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触觉与运动的改善情形;(3)伤椎的高度;(4)Cobb角度;(5)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
1.5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的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骨组织愈合的情况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分为3个等级:(1)无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骨组织愈合情况比较差,临床疼痛很严重;(2)有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骨组织有愈合,临床疼痛有减轻,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3)显效:治疗后体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组织愈合情况很好,临床疼痛得到缓解,不影响日常生活。根据ASIA2000标准对触觉和运动进行评分[2]。临床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卡方和t检验,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后路组
20
9(45.0%)
6(30.0%)
5(25.0%)
55.0%
前路组
20
13(65.0%)
5(25.0%)
2(10.0%)
90.0%
注:前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后路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触觉和运动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运动评分
触觉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后路组
20
39.4±3.6
53.2±4.6
46.5±5.7
58.6±6.5
前路组
20
40.7±3.1
70.6±4.7
47.1±5.1
70.8±6.6
注:前路组与后路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Cobb角度和伤椎高度比较
组别
例数
Cobb角度
伤椎高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后路组
20
21.5±2.3
31.4±4.5
1.5±0.6
2.4±1.1
前路组
20
22.1±2.1 44.6±5.4
1.4±0.7
3.7±1.3
注: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度和伤椎高度有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obb角度和伤椎高度相比较,前路组的效果明显比后路组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手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钉松
感染
腰背酸痛
发生率(%)
后路组
20
1(5.0%)
2(10.0%)
1(5.0%)
20.0%
前路组
20
0(0.0%)
1(5.0%)
0(0.0%)
5.0%
注:后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前路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不断上升,这是导致胸腰段脊柱骨折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高处坠落伤、跌倒损伤等,尤其是老人,由于身体功能减弱,体内钙大量流失,经常在碰撞中发生胸腰段脊柱骨折[3]。这严重影响了患病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给患病者无尽的疼痛。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脊柱骨折性的疾病,如果治疗的不彻底或者不及时,会导致伤者终身残疾,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因此,临床医生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及时对症治疗,最大程度的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首先要进行常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身体指标,使患者身体在比较好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手术是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案,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后路内固定治疗和前路内固定治疗,两组入路方法不同,临床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关键的依据是稳定脊柱和解除神经压迫,纠正脊柱的畸形。使用前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不仅切口准确、方便快捷,而且最大程度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且恢复比较快,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快速改善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尽快走出疼痛的折磨[4]。但是前路内固定手术也有一定的弊端,手术时间比较长,操作比较复杂,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出血量也比较多,所以在手术中入路要选择脊柱损伤的一侧,避免过度损伤胸膜和神经。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方法中,前路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有效改善Cobb角度和伤椎角度,大幅度提高触觉功能和机体运动功能,同时还可以减少钉松、感染、腰背酸痛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脊髓和神经功能受到损伤,治疗效果明显比后路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静宇.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分析[J].药学与临床.2013,7(7):115-116.
[2]马俊.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3,11(6):178-179.
[3]黄善武.欧阳永生.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04-1105.
[4]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3,10(22):49-52.